14 個永恆不變的法則,讀完瞬間清醒
摩根·豪澤爾/文
永恆不變的事情之所以重要,是因爲我們深信它們能塑造我們的未來。這一道理適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許我們無法預測明年或任何一年的股市狀況,但可以確信,人類的貪婪和恐懼之心將永不改變。因此,《金錢心理學》作者摩根·豪澤爾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這一問題,並將自己的思考成果凝結在新書《一如既往》中,和讀者分享了他所觀察和經歷過的那些永恆不變、但蘊藏無限智慧與可能的人類生存法則。
一、未來無法預測
研究歷史的一個諷刺之處在於,我們通常非常清楚一件事的結局,而對其起因卻全然不知。
例如,是什麼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追根溯源,我們必須瞭解抵押貸款市場。
是什麼造就了抵押貸款市場?
——我們必須先了解此前30年的利率下降狀況。
是什麼導致了利率下降?
——我們必須瞭解20世紀70年代的通貨膨脹情況。
是什麼導致了當時的通貨膨脹?
——我們必須瞭解20世紀70年代的貨幣體系和越南戰爭的後續影響。
又是什麼引發了越南戰爭?
——我們必須瞭解“冷戰”。
如此等等。
人們常說,只有瞭解歷史,才能預知未來。但實際上我們得承認,瞭解歷史並不意味着我們能預知未來。事物的發展總是錯綜複雜,深不可測。
世間很多事情都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在新書《一如既往》中,作者豪澤爾稱但有兩件事他時刻謹記於心。
第一件事:要根據人們的行爲而非具體事件對未來進行預測,雖然無法預料 50 年後的世界是何種面貌,但我篤信,人們仍將以同樣的方式受困於諸多問題,例如貪婪、恐懼、機會、剝削、風險、不確定性、種族認同和社會說服等。
第二件事:需要牢記的事情是,要敢於想象。無論今天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無論當下什麼大行其道,到了明天,一切都可能發生改變,變化的起因同樣可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事情的發展就像金融學的複利法則,一開始一個微小的變化不知會帶來何等巨大的後續發展。
二、風險不可預見
人們也許碰巧能預測一點未來的趨勢,但永遠無法預測意外,而預測意外才是關鍵。
最大的風險總是那些沒有人預料到的事。因爲沒有人預料到,所以沒有人做準備;因爲沒有人做準備,所以造成的損失就會加倍
回顧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9·11”恐怖襲擊事件、珍珠港事件、經濟大蕭條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是意外事件——即在事件發生之前,幾乎沒有人發現端倪。
你無法爲沒有預想到的事情做好準備。
不過,在新書《一如既往》中,作者豪澤爾稱有兩事件可以引導你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應對風險。
第一,預期比預測更有意義。就像塔勒布說的:“投資的重點是準備工作,而不是預測工作。”預期和預測是兩回事,即使不知道風險何時何地會發生,也要做好風險終究要發生的預期,而不是完全依賴預測。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預測要麼是無稽之談,要麼就是些盡人皆知的事。
第二,在心理上要做好無法應對風險的準備。在很多情況下,對意外變故感到措手不及並不是因爲事先沒有計劃。有時候,即使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規劃者日夜不息、竭盡所能地預測每個可能的風險,最後也有可能以失敗告終。他們爲每個看似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計劃,最終卻因始料未及的事情遭受重創。
三、幸福的第一法則是降低預期
早在 275 年前,孟德斯鳩就寫道:“如果你希望自己幸福,這很容易;但如果你希望自己比別人更幸福,這就很難了,因爲我們總是高估別人的幸福。”
可見,要想過上幸福的生活,管理預期是多麼重要!
著名歷史學家大衛·麥卡洛曾寫道:“對許多人來說,羅斯福去世不僅僅是偉人倒下了,更主要的是他的繼任者杜魯門資質平平。”但如今,在歷史學家眼中,杜魯門一直是美國曆史上十大總統之一,甚至經常位列羅斯福之前。
部分原因是人們之前對杜魯門的預期很低,這使他在任期間展現出的任何領導才能都讓人刮目相看。在公衆眼裡,他的小成績就是大成果,大成功則是奇蹟。
因此,現實境況對人們的情緒並沒有很大影響,造成影響的是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爲此,在新書《一如既往》中,作者豪澤爾稱你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第一點:不斷提醒自己,財富和幸福是一個等式,一邊是你所擁有的,一邊是你所期望或需要的。等式兩邊同等重要,只顧積累財富而不控制預期將毫無意義,尤其是因爲控制預期相對容易做到。
第二點:要了解預期的規律。我們通常認爲,爲了自己和世界,我們要努力追求上進。但是大多數時候,這都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感受現實狀況和自我預期之間的差距。因此,等式中的預期一端不僅很重要,而且相較於改變現實狀況,更能被我們掌控。
四、好故事具有槓桿效應
人們大都很忙碌、很感性,因此,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比引用一長串冰冷的數據更吸引人。
這裡有兩個例子:
在股票估值方面,約翰·伯爾·威廉姆斯教授比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見解更深刻。然而,格雷厄姆擅長巧妙的表達,因而成爲投資界的傳奇,他的著作銷售量高達數百萬冊。
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致使 1500 多人喪生。但幾乎沒有人提到 1948 年中國客輪“江亞輪”的沉沒,罹難者達 3000 餘人。
關於精彩的故事,在新書《一如既往》中,作者豪澤爾稱有兩點需要注意:
談論複雜、難解的知識,故事就像槓桿。就像債務槓桿可以撬動資產一樣,通過一個故事表達深邃的思想可以事半功倍。肯·伯恩斯說過:“普通的故事會講一加一等於二。這我們都明白,也很有道理。但是好故事會講一加一等於三。”這就是故事的槓桿效應。
最具說服力的故事一定是人們深信不疑的事情,或是來自人們的親身經歷。詩人拉爾夫·霍奇森精闢地總結道:“有些事情只有相信了才能看見。”一個故事即使不那麼真實,但如果剛好滿足了人們的願望或增強了他們的信念,也可能會令人信服。
五、世界由不可量化的力量驅動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說過:“我發現,當統計數據解釋不了一件事情時,事情一般沒有問題,而是你評估的方式有問題。”
二戰中的突出部戰役是美國有史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戰役之 一,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1.9 萬名美國士兵陣亡,7 萬名士兵受傷或失蹤。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部分原因在於美軍對敵人的進攻措手不及,因爲德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反攻,且燃料匱乏,存糧不足,因而美軍將領“理性地”認爲,德國人根本沒有理由發動進攻。
但美軍將領沒想到的是,此時希特勒已經喪心病狂,失去理智。
凱恩斯在研究中發現,經濟不是機器。它有靈魂,有情緒,有感受。凱恩斯將其稱爲“動物精神”。同樣,我們的身體也不是機器,不應當期望身體同機器一樣運轉。身體能感受事物,富有情感,會感到恐懼,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能力。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很難被測算和量化。
美國作家羅伯特·格林曾經寫道:“追求確定性是人們最大的心理疾病。”由於這個盲目的追求,我們錯誤地認爲世界是個電子表格,我們可以通過量化建模預測事情的結果。而事實並非如此。
六、瘋狂是正常的,超越瘋狂也是正常的
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認爲,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徹底消除經濟衰退現象都是無稽之談。
明斯基這一理論被稱作“金融不穩定假說”。這個假說描述了人類的一個 心理過程:
當經濟穩定時,人們會非常樂觀。
當人們非常樂觀時,他們就會負債。
當人們處於負債狀態時,經濟就會變得不穩定。
明斯基理論的精髓在於:穩定就是不穩定。
事實上,繁榮爲下一次的衰退埋下了隱患,正因如此,我們永遠無法擺脫經濟衰退。當人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時,這種思維就像一個物理定律,推動人們一步步走向厄運。
這也是爲什麼市場不會保持理性,要麼過度悲觀,要麼過度樂觀。
過去一直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 對此,在新書《一如既往》中,作者豪澤爾稱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是接受這樣的觀點:瘋狂並不意味着崩潰。瘋狂是正常的,超越瘋狂也是正常的。每隔幾年就會有人說市場已經失靈,因爲市場中充斥着投機行爲,或者價格已經脫離基本面。但實際上,市場一直如此。人們並沒有喪失理智,只是在試探其他投資者能承受的極限。
二是像宋飛一樣,懂得見好就收。
七、規模法則
一個原本不錯的點子,一旦被過度強化,很快就變成一個糟糕的主意。
一個人洗完澡邁出浴缸時,身體上淌下來的水差不多 0.5 千克,這點重量對人幾乎沒什麼影響。但老鼠如果溼透了,會重得爬不動。同樣,溼漉漉的蒼蠅會重得趴在地上飛不起來。可見,同樣的行爲對不同體型的動物所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每種動物都有其適合生存的最佳體型,體型的變化必然有相應的形態與之匹配。我們可以把這一概念稱作“最佳規模”,即事物賴以維持正常運作的一種適宜狀態。如果擴大規模或加快速度,原有的匹配度就會被打破。
它適用於生活中的許多事情。
當一個團隊從 4 人增至 100 人、10 萬人乃至 1 億 人時,人們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應對風險和履行責任。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生長是件好事。但被迫生長、加速生長和人工干預生長往往都適得其反。
生活中大多數重要的事情,無論是愛情、事業還是投資,其價值都來自兩點:耐心和稀缺性。 耐心指做事循序漸進,順其自然;稀缺性指珍視事物最終實現的獨特價值。
然而,當人們追求遠大志向時,最常見的兩種策略是什麼? 加快速度,擴大規模。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
八、小缺陷實則大優勢
許多人追求每分每秒的高效生活。然而,有一種觀點往往被低估,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浪費時間也有益處。
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曾說:“做好研究工作的秘訣是爲自己創造一些閒暇時光。如果吝嗇那幾個小時,你可能反而會荒廢好幾年 。”
如果一位成功人士在日程表上留出空閒時間,什麼都不做,他會感覺工作很低效。然而,特沃斯基的觀點是,如果你的工作是創造性的,需要思考複雜的問題,那麼在公園閒逛或無聊地躺在沙發上的時間也許是你最寶貴的時光。偶爾的低效是一件好事。
這些都與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相契合。該研究表明,散步能夠提升 60% 的創造力。
有人曾問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他回答:“我覺得是因爲他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閱讀。”這樣,巴菲特就有很多時間思考問題。
投資領域同樣如此。在牛市中,持有現金是一種低效行爲,而在熊市中,現金卻如同氧氣般珍貴。利用槓桿能夠最高效地實現資產最大化,但槓桿也最容易讓人傾家蕩產。集中投資是實現 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而多元化投資讓企業有能力持續不斷地獲得收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果對自己足夠坦誠,你就會發現,保持些許低效纔是最理想的狀態。
就如同進化一樣,關鍵是意識到越追求完美,你就越容易受到傷害。
九、必要時忍受痛苦
每件值得追求的事都伴隨着些許痛苦。 訣竅在於不要在意痛苦。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勞倫斯用手指掐滅了燃燒的火柴,面不改色。有個人看見了,也去嘗試,結果痛得“哇哇”直叫。
“好痛!你有什麼訣竅嗎?”他問勞倫斯。
“訣竅就是忍受疼痛。”勞倫斯回答。
在必要的時候忍受痛苦,不要總想着有沒有便車,有沒有捷徑。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生活技能。捷徑具有誘惑力,因爲捷徑讓人覺得成功好像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現實世界極少有捷徑。
查理·芒格說過:“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的努力配得上它。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但因 爲下肢癱瘓,他連去衛生間都需要人協助。他曾說:“如果你自己不能走路,你想要橙汁而別人拿給你牛奶,你要學會說‘沒關係 ’, 然後把牛奶喝下去 。”
各行各業雖然不一樣,但是一條普遍適用的規律就是,你得根據現實的要求,接受一些煩擾。
十、競爭優勢最終都會消失
古生物學家愛德華·科普曾追蹤了數千個物種的譜系,發現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呈現出體型不斷變大的趨勢,這一發現被後人稱爲“科普法則”。
馬從小狗一般大小演化到如今的體型;蛇從 2.5 釐米左右演化到現代的巨蟒;而人類從數百萬年前 1.2 米的成年平均身高演化到現在的身高。
問題在於,爲什麼進化過程沒有讓所有物種都變得龐大?
阿龍·克勞塞特和道格拉斯·歐文兩位科學家解釋道:“進化創造更大物種的趨勢,與更大物種更易滅絕的趨勢相互抵消。”
生物學中的體型就像投資中的槓桿:放大收益,但也會放大損失。它在一段時間的正常運轉後,到了某個利益可觀但損失能致命的節點,往往會發生重大反轉。
進化鼓勵物種變得龐大,但大到一定程度又會對其施以懲罰。
各個領域的種種跡象都表明:競爭優勢總是無法持續。
五個方面的因素會削弱競爭優勢。
第一,成功會讓人堅信自己不會犯錯。規模助力成功,成功滋生狂妄,而狂妄是失敗的開始。
第二,獲得成功的策略並不相同。10 年前業績出色的投資基金經理在接下來的 10 年業績平平, 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部分原因在於時運不濟。
第三,人們通過努力工作獲得競爭優勢,目的是將來不必如此辛苦地工作。既然努力工作是爲了達成目標,而目標一旦達成,你理所當然就會釋放壓力,就不會時刻緊繃神經。也就在這時,競爭對手悄然而至,事態也在發生變化。
第四,在一個時代有價值的技能,到了下個時代不一定有價值。
第五,成功依賴於天時地利。人們常常在事後才發現,很多成功的背後就是運氣,這讓人既無可奈何又難以接受。
沒有人永遠安全。沒有人可以停歇。
十一、創新難以預料,且時常被低估
臉書最開始只是大學生用來分享週末狂歡照片的平臺。不到 10 年,它就成了國際政治中最有力的手段。同樣,不可能有人有先見之明,想到兩者之間的聯繫。
這就是爲什麼所有創新都難以預料,也容易被低估。從頭到尾這個過程都太複雜了,而且以當下的工具和眼光去推斷事情的走向,幾乎是不可能的。
此時此刻,也許有人已經發明或者發現 了最終會改變未來的東西,但是我們要等到很多年後纔會知道。人們對新技術的認知一貫如此。
進化生物學裡有一個理論是費希爾的自然選擇基本定理。該定理認爲變異就是力量,一個種羣多樣性越豐富,就越有可能產生可供進化選擇的新特性。沒人知道哪個特性是有用的,這不是進化的原理。但如果你創造出很多特性,有用的特性——不管是什麼——總會在某個時候發揮作用。
人們時常覺得進步過於緩慢。在大多數時代,我們感覺 10 年、20 年似乎沒有出現過有用的發明。而這只是因爲,一項創新成果需要 10 年或 20 年纔會顯露出其用途。小小的創新像種子一樣具有巨大的潛力,最終能積聚起翻天覆地的力量。
此外,人們還很容易低估兩件小事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巨大能量。以自然界規律爲例:從北方吹來一些冷空氣不是什麼大事,從南方吹來一些暖空氣也許很舒適,但如果兩者在密蘇里州上空相遇,就會產生龍捲風。這就是“涌現效應”,它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
新技術也是一樣,一件無趣的事加上另一件無趣的事,可能會引發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情。如果不瞭解指數增長的威力,你就很難理解這一點。
十二、表面光鮮,背後心酸
當對一個人的瞭解不夠全面時,人們更容易相信他有過人之處。
如果你正在拿自己的職業、業務或生活與他人做比較,請牢記這 一點。
我也是有所經歷後才領悟這個道理的:一切皆營銷。是的,一切皆營銷。有個常見的職場口號說:全員營銷,人人營銷。
這個道理其實適用於很多事情。 “一切皆營銷”意味着每個人都在精心塑造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好地向別人推銷自己。雖然每個人推銷自己的力度不同,但每個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形象。既然這個形象是被塑造的,那麼必然與真實的有差異。濾鏡會發揮作用,技能會被放大,缺點會被隱藏。
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他所在的公司效率低下,運作有問題,溝通不到位,而競爭對手公司的情況要好得多,各方面安排有條不紊。我問他是怎麼了解對方情況的,畢竟他沒有在那裡工作,也從未去過那家公司。他坦言,從外部看情況似乎就是如此。
但是從外部視角來看,幾乎所有事情總是更好。
比爾·蓋茨和梅琳達·蓋茨在婚變消息傳出前, 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就像童話般美滿幸福。埃隆·馬斯克在被問及經營特斯拉對其個人心理的影響時曾潸然淚下:“爲此我確實付出了很多,幾乎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
只對自己的痛苦敏感卻看不到他人的痛苦,很容易認爲別人能力超羣而自己不行。我們越是渲染成功人士具有什麼超能力, 其他人就越會對他們的成功望而卻步:“我永遠都做不到。”
如果人們明白,他們所崇拜的成功人士不過是正確把握機會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會願意嘗試一下。
十三、堅持長期主義是很困難的事
長期主義信奉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大部分人都知道,無論在投資、職場還是在人際關係中,只要是存在複利效應的領域,秉承長期主義都是正確的策略。
但是,說出一句“我要做長遠打算”,有點兒像站在珠穆朗瑪峰腳下,指着山頂說“那是我心之所向”。聽起來不錯,但真正的考驗在後頭。
秉承長期主義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難,正因如此,真正的長期主義比人們想象的更有益處。
任何有價值的事物都需要付出代價,然而代價並不總是顯而易見的。長期主義所需付出的代價,如必要的技能、穩定的心態等,很容易被低估。而且,長期主義經常被簡單地概括爲“要更有耐心”之類的話,這解釋不了爲什麼有那麼多人不能踐行長期主義。
若想有效踐行長期主義,你必須明白以下幾點。
長期由諸多你必須經歷的短期組成。
只有你堅持長期主義還遠遠不夠,你的合作伙伴、同事、伴侶、朋友也需要堅持長期主義。
耐心堅守不是固執己見。
長期主義強調時間跨度,更強調靈活變通。
十四、挑戰難題沒有附加分
人類行爲中有一個奇怪現象:輕視簡單有效的事,偏愛複雜低效的事。
約翰·裡德在其《走向成功》(Succeeding ) 一書中寫道:
當你剛開始研究一個領域時,你感覺有無數的東西需要記。其實並非如此。你要做的是識別能夠統領這個領域的核心法則——通常是 3——12 條。當初你認爲必須記住的數百萬件事,只是核心原則的不同組合。
這一點至關重要。比如,在理財方面量入爲出,把結餘存起來,並保持耐心,這大概總結了 90% 你對理財所需的認知。但是大學裡教什麼呢?教如何爲衍生品定價並計算淨現值。
再比如,健康方面最基礎的事情是保證 8 小時充足睡眠,多運動,吃天然食品,飲食適量。但是受大衆追捧的是什麼呢?各式各樣的營養品、養生妙招和藥片。
爲什麼本來可以簡單明瞭的事,卻偏要追求冗長複雜?
因爲追求複雜性讓人寬慰心安並擁有掌控感,而簡單很容易被誤認爲是一無所知。複雜到難以理解,會顯得高深莫測。簡單做事像悠閒散步,複雜做事像跑智力馬拉松。
簡單做事的問題在於,你沒怎麼費腦力,所以你感覺腦力沒有得到鍛鍊。由此,大家便傾向於選擇艱苦的學習方式,就好像大腦得到了鍛鍊,自己得到了所有預設的好處。
但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和斯蒂芬·霍金能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數學,並不是因爲他們降低了難度,而是他們懂得如何簡單表達。
有效的經驗法則並不是迴避複雜,而是把很難理解的事情簡化爲可以理解的內容。
挑戰難題沒有附加分,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領域。如果舍易求難,舍簡求繁,你會適得其反。
(作者摩根·豪澤爾爲暢銷書作家,本文爲《一如既往》一書書摘)
責任編輯:劉錦平 主編: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