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俄羅斯公開絕密檔案,曝光抗美援朝被隱瞞了42年的真相?
11月23日,第十批志願軍烈士遺骸由運-20承載、殲-20護航,從韓國接回瀋陽,這一次,是25位。
譽爲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打出了威風、教訓了美帝。但隨着蘇聯的解體,各種絕密文件逐漸解密,人們這才發現,斯大林和金日成曾經進行秘密會晤,而且還刻意對毛主席進行了隱瞞的事實。
那麼,他們隱瞞了什麼?這又是否與慘烈傷亡有着直接關係?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朝鮮半島的分治
衆所周知,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和韓國,原本是屬於相同的民族,只不過是因爲政治意識形態上發生了分歧而形成了兩個國家。
準確地說,朝鮮半島原本應“屬於”中國,因爲遠在商朝時,商紂王叔父萁子的屬地就是朝鮮半島。
在隨後的歷史變遷中,朝鮮半島上雖然歷經政權更迭,可無論更名爲新羅、高句麗還是高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都是屬於中原政權的藩屬國。
然而,因爲地理因素的關係,朝鮮半島旁邊的日本和沙俄始終都在覬覦這片土地,也曾經在這裡爲搶奪對朝鮮的控制權而發生直接的戰爭,最終還是進行明治維新改變國力的日本戰勝了沙俄,第一次佔領了朝鮮半島。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皇帝的統治建立了蘇聯,這也讓朝鮮半島上的反抗軍們備受鼓舞,開始出現了大批的民間反抗力量,一方面到蘇聯學習社會主義理念,另一方面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起來進行抗日鬥爭。
1919年,在日本管理下的傀儡政權大韓帝國國王李熙突然暴斃,日本聲稱是死於疾病,但朝鮮百姓顯然不相信,並且也在此之後開始了更爲激烈的抗戰。在當年4月,一批致力於韓國獨立的抗日分子,在上海的法租界內召開了“建國大會”。
當時參加建立“大韓民國”、制定相關章程的人員中,主要分爲兩派,也就是曾經在英美等西方國家留學過的西方派,和在蘇聯、東北抗聯一方面的社會主義派。
這些人雖然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卻有着相同的抗日目標,所以兩方面在臨時總統李承晚的管理下並沒有過多的衝突。
直到美蘇加入對日本的戰爭,這個頻繁更換內閣的韓國臨時政府也開始內鬥,甚至出現了秘書長被暗殺的醜聞出現,李承晚也因爲控制不了局面而逃到了美國。
這個政府也已經失去了影響力和號召力,真正成爲了名副其實的頹敗流亡政府。
1944年,英國和美國提出由美英蘇中四個國家共同管理韓國,此舉並非是英美把中國當成了“四大國”之一,而是想讓中國成爲這兩個國家在亞洲看管英美的“監工”。
實際上,在雅爾塔會議中,英美蘇是準備把日本趕出朝鮮半島之後,瓜分這裡的。
不過國民政府還是因爲雅爾塔會議上被美蘇搶奪了蒙古和青島、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利益,所以並沒有同意英美的提議。
1945年日本在美國和蘇聯的進攻下被迫宣佈投降,朝鮮半島成爲了勢力的真空地帶,美國和蘇聯趁機而入,紛紛扶持自己的勢力。美國方面扶持了曾經在美國留學、流亡的李承晚,蘇聯方面則扶持在吉林出生、參加過東北抗聯、還在蘇聯遠東軍擔任大尉營長的金日成。
根據蘇聯的絕密檔案顯示,斯大林曾經接到了美國方面的信函,要求和已經佔領大部分朝鮮地區的蘇聯“平分”朝鮮。
美國相當於從蘇聯的口中“奪食”,但蘇聯爲了防止與當時風頭正盛的美國直接爆發衝突而選擇了妥協。
儘管當時李承晚的政府已經成爲了名副其實的“僞政府”,然而在美國政府提供的大量經濟支持下,還是有大量的百姓逐漸走到了李承晚的政府下。
從1948年開始,朝鮮半島開始了以三八線爲中線的南北兩個政府分治的局面,一面是美國背景的韓國,一面是蘇聯背景的朝鮮,一面在發展資本主義,一面在實行社會主義。
蘇聯態度的轉變
如果說十月革命是挑起了朝鮮半島的抗日熱潮,那麼中國的解放戰爭就是讓朝鮮半島雙方紛紛產生統一半島的藥引子。
當時的蘇聯正在把戰略重心放在歐洲地區,對於亞洲地區的局勢即便有心參與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掌控局勢,只能在朝鮮問題上選擇守勢。
中原戰場上的解放軍連戰連勝時,蘇聯和朝鮮方面都認爲這是一個信號,一個能夠有機會統一半島的信號。
既然解放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就把先進的美式、德式裝備的國民黨部隊打得節節敗退,那麼擁有強大武力的蘇聯,就有信心讓朝鮮也同樣擁有先進的武器,繼而從武力上碾壓韓國軍隊。
一直到1949年中旬,蘇聯已經向朝鮮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不僅已經裝備了6個步兵師,而且還有3個坦克師的坦克,甚至還準備繼續給朝鮮提供強擊機、偵察機以及還有數十艘戰艦。
朝鮮方面當時也已經從國家財政中劃出了超過30%的預算用來增強軍隊力量。那時的美國雖然已經率先給韓國部隊和警察進行了美式裝備的換裝,但從整體數量上來說已經隱隱落後於朝鮮部隊。
從1948年末到1949年中旬,蘇軍和美軍按照雅爾塔協議的約定紛紛從朝鮮半島撤出,朝鮮半島表面上是雙方暫時的和平,但實際上在和平的表象下面已經暗藏洶涌。
朝鮮在獲得蘇聯提供的大量武器之後,建立了統戰小組、開始向韓國方面加強了輿論和政治宣傳。宣傳很快發揮作用,民衆積極響應,對李承晚政府的示威遊行肉眼可見的增多了起來,民間甚至還出現了數萬人的反政府游擊隊。
爲了應對這種突發狀態,韓國政府不僅更改了兵役法,開始從民間的青年中徵調大量兵力補充部隊,同時還在邊境上增加駐防兵力、設立長達20公里的禁區,基本上斷絕了從朝鮮方面的人員往來。
這時的韓國和朝鮮兩國,從實際上已經開始了軍事對峙,兩方既沒有過多的衝突,也沒有減弱軍事對抗的趨勢。而這時中國和蘇聯的局勢,卻接連發生了一些變化。
毛主席曾經與斯大林、金日成共同探討了朝鮮半島上的問題。當時毛主席和斯大林都認爲有必要解放南方政權,也認爲美國不過是紙老虎,韓國軍隊同樣也不過是看起來光鮮而已。
針對朝鮮半島當時的具體情況,毛主席還給金日成提出了諸如充分準備、集中有生力量包圍主要城市等戰略指導。
因爲有了毛主席的肯定和斯大林的支持,金日成的心裡有了更多的底氣,加緊了作戰的準備,朝鮮的兵力也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便增加了近6萬人。
然而,當1950年金日成在向斯大林進行下一步詢問時,斯大林先是直接拒絕了金日成的出兵請求,但就在不久之後,斯大林態度的突然轉變則改變了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
隱瞞的真相
1949年12月,毛主席以給斯大林祝壽爲理由到了莫斯科,但是卻不僅僅是祝壽,毛主席還希望能和蘇聯簽訂中蘇條約,但是斯大林卻並沒有同意。
就在毛主席沒有如願簽約回到北京的同時,金日成卻在蘇聯與斯大林再一次進行了秘密會談,斯大林這時候的態度再一次發生了改變。
原本斯大林認爲美國會抓住機會否認雅爾塔協議,從而會直接影響蘇聯在亞洲的利益,所以當毛主席要求蘇聯簽訂歸還青島港口、山東鐵路等條件的中蘇友好協議時,斯大林選擇了拒絕。
但當新中國成立半年多之後,斯大林發現美國並沒有想象中對中國和亞洲局勢有過多的參與,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新生社會主義國家,也自然成爲了斯大林用來牽制美國在亞洲行動的關鍵。
與失去中國的港口和鐵路相比,朝鮮半島能夠帶來的仁川、釜山以及更加廣闊的縱深則更有誘惑力。
在權衡利益之後,斯大林不僅改變了不久之前的決定與中國簽訂中蘇和平協約,也同意了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請求。
根據蘇聯的相關資料顯示,金日成認爲“先發制人”很重要,而且根據朝鮮軍事機構的預判,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一旦朝鮮率先發動進攻,將會在三天之內取得壓倒性優勢從而讓美國也沒有時間做出及時反應,同時韓國方面也會有接近20萬的共產黨宣佈起義,實現內外夾擊、迅速控制局面。
斯大林認爲當時的朝鮮軍隊從戰略上已經具有開戰的能力,所以在同意金日成的同時,也囑咐他在做好相應準備的同時,也要與中國進行及時溝通。
不過,金日成並沒有做到“及時溝通”。
在1950年4月份朝鮮駐華大使和毛主席進行溝通時,並沒有提及朝鮮境內正在緊鑼密鼓準備戰爭的動作,一直到5月中旬朝鮮已經做好了準備之後,金日成才“按照斯大林囑咐”告知毛主席“考慮到7月雨季可能帶來的不便,決定6月發動進攻”的消息。
金日成這樣的舉動自然讓毛主席感到突然,雖然毛主席也認爲當時的那種情況下解放朝鮮半島,使用武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卻認爲解放臺灣的順序要在幫助朝鮮之前。
也就是說,朝鮮先斬後奏的“秘密行動”已經打亂了中國的既定規劃。
在毛主席的計劃中,既然朝鮮方面並沒有知會,那麼軍事行動並不會這樣快開展,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強行渡海完成收復臺灣的行動。
當初蘇聯也曾經承諾將會對解放軍的渡海作戰提供幫助,可朝鮮開戰之後,蘇聯渡海作戰的承諾也遭到擱淺。
美國的歷史學者柯慶生,曾經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過當時斯大林的行爲,他認爲斯大林是認爲中國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家造成影響,所以當金日成提出可能快速佔領朝鮮半島時,斯大林還是選擇了讓朝鮮成長起來。
到了5月底時,蘇聯給朝鮮提供的武器裝備已經裝備了朝鮮人民軍10個師,毛主席也知道這一場蘇聯支持的戰爭已經難以避免,作爲同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我國雖然當時並沒有直接出兵的打算,但是仍然做好了物資援助的準備。
與斯大林對美國暫時不會參戰的看法不同,毛主席認爲美國很可能會直接參與到朝鮮半島的戰爭中,而且還很可能會將附近的日本作爲基地。
事後的情況證實了毛主席的判斷是正確的,6月25日凌晨朝鮮半島上槍聲響起之後,27日美國就以聯合國的名義把軍艦開到了臺灣海峽,從實際上阻止瞭解放臺灣的進程,我國軍委也第一時間告知了朝鮮方面美軍參戰的可能性。
蘇聯雖然礙於約定無法直接出兵參戰,但是卻派出了軍事顧問,所以在戰爭初期朝鮮方面幾乎是以一邊倒的凌厲攻勢對韓國軍隊進行碾壓,甚至一度把韓國軍隊趕到了海邊的釜山城。
不過即便有蘇聯專家的幫助,朝鮮也沒有想到美國和聯合國軍會從仁川登陸,從腰部對朝鮮軍隊進行了“截斷”。
朝鮮方面因爲對美軍的介入預估不足,所以被美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美軍竟在得意忘形之下把飛機開到了我國境內,對我國百姓造成了人身和財產上的傷害。
10月1日,還在黑海邊休養的斯大林接到了金日成的求救信,與此同時,求救信和邊境上的傷亡報告也到了毛主席的案頭。
經過與斯大林的緊急溝通,毛主席決定中國以“志願軍”的名義進行出兵救援,蘇聯則爲志願軍提供武器和一定的空中支援。
10月5日開會討論,10月8日宣佈組建志願軍,10月16日第一批志願軍部隊在月色下搶渡鴨綠江,開始了那一場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立國之戰。
結語
雖然從事實上來說,斯大林和金日成當初的密會是故意隱瞞了我國,抗美援朝可以算是一場“被迫”的戰爭。
但從戰略角度來講,抗美援朝不僅讓美軍在亞洲的影響力受到了打擊,從側面解決了國際上臺灣“獨立主權”的政治問題,更主要是讓各國不得不重新審視新中國,爲新中國帶來了幾十年安定發展做好了鋪墊。
由於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纔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