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灣區文投大會啓幕,什麼樣的優質項目會被投資機構團團圍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時至今日,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仍留給觀衆深刻印象——漫山怒放的木棉花與醒獅火紅蓬鬆的毛髮,每幀畫面背後需要數千臺電腦花費10餘小時渲染。製作團隊易動文化迫於資金壓力,不得不在電影尾聲留下不少遺憾。

如今,《雄獅少年》即將迎來第二部。不同的是,曾經勢單力薄的“阿娟”,背後有了更多金融機構的身影。剛斬獲一筆近5000萬元融資的易動文化,也終於有了彌補當年遺憾的信心。

這筆投資的協議是在去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以下簡稱“文投大會”)上籤署的,包括易動文化在內,該場事關文化產業投資的大會帶動相關企業完成了累計超14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金額。截至今年上半年,在首屆大灣區文投大會上路演的項目,營收平均增長了65%,市場估值則增長了23.6%。

11月20日,202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再次在廣州召開。超過60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機構和政府代表,將會場擠得水泄不通,不少文化類項目開始“摩拳擦掌”,期待在大會上獲得投資機構青睞,進一步開拓新的落地場景,一些優質項目更被機構團團圍住。

文化類項目如何在的激烈競爭中獲得金融青睞?金融投資機構又如何慧眼識珠、降低風險?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嘗試解決這一產投對接難題,通過常態化舉辦文投大會,搭建投融資機構和文化企業之間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對接服務平臺,促進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吸金”:追科技、追潮流、促融合

什麼樣的文化項目才能贏得金融機構“芳心”?

在2024大灣區文投大會現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聽到最多的字眼是“融合”。與會嘉賓達成共識:千行百業皆可“文化+”。

這種融合首先要追趕上潮流,贏得青年市場的項目,金融纔有信心投注。

新的時代,大家對文化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追求新鮮感的年輕人,似乎更爲青睞新技術加持的文化產品。根據文投大會現場發佈的《2024年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趨勢報告》,AIGC、數字創意、文化“智”造等,已經成爲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的熱點,它們大多融合了前沿科技,一大特點便是吸引年輕消費者“埋單”。

其中,人工智能備受矚目。數據顯示,AIGC參與的文創產業營收規模有望在未來10年內達到萬億級,其深刻顛覆着文化創作模式,並在消費端帶來更具個性化的服務。大灣區在這方面也有着充分的技術儲備。

“AI+文化”同大灣區優勢硬件製造相融合,又滋生出了另一個磅礴市場,具身智能迎來拐點,擴展現實(VR/AR)產業也展現強勁勢頭,大灣區近五年成立的相關企業總估值超27億元。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陶鋒認爲,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作爲虛擬偶像、表演藝術家,參與到博物館、演唱會等文化場景中。

大會當天下午還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情況報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明充介紹,近5年間,廣東文化科技融合投資額增長了2倍,文化科技專利申請量增長了45%。

科技、潮流等多要素推動下,文化產業更進一步走出文商旅深化融合的步伐。

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觀察到,今年1—10月,美團文化消費訂單量上漲了26%,而大灣區增速更是高達32%。尤其是一些別具特色的青年文商消費業態涌現出來,例如特色餐飲、漢服妝造、Livehouse等分別增長了40%、136%、100%。

這種文商融合的熱潮還進一步席捲海外。例如,富含國潮元素的“英歌舞”、廣式早茶等火爆異常,前十個月,美團用戶在境外搜索“廣式早茶”超過了3000萬次,這意味着在海外,平均每個月至少有300萬次對於“廣式早茶”的消費需求。

旅遊的表現則更爲突出,由影視、遊戲中衍生出來的文化元素正同一座座城市的靈魂深刻融合。近兩年間,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我的阿勒泰》前腳帶火了新疆,《黑神話:悟空》後腳引燃了山西。在大灣區,去年年初因《狂飆》走紅的江門接待遊客2280萬人次,旅遊收入猛增164%,這波流量效應至今仍未殆盡。

在商脈賡續的廣東,文化產業理應有更大的融合空間。美團便同潮州合作,推出了旅遊美食地圖,將廣濟橋、工夫茶、潮繡等文商旅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2024年春節期間帶動潮州成爲美團十大滿房目的地之一。

總而言之,在業內看來,同科技、青年潮流等內核深度融合的文化產業更具“吸金力”。從去年文投大會獲投資項目看,無論是逐浪國潮的《雄獅少年2》,還是科技屬性鮮明的新一代超高清項目,無不如是。

金融“託底”:投長線、“投管”齊下

科技浪潮深刻席捲疊加文化消費不斷升級,倒逼文化企業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對融資有了巨大需求;而文化產業輕資產、高風險、長週期的屬性,增加了金融投資機構“入場”的不確定性。

如何解決文化企業金融需求與投資機構風控要求之間的“不對等”,成了影響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資文化產業需要慧眼,要看得準未來發展方向,看得懂產業內涵價值,看得準文化消費需求,看得清市場前景所在。如何才能投到有前景的項目,儘可能降低文化類項目投資的失敗概率?

紅杉中國對此頗有經驗,其在大灣區投資了400多家公司。“我們重視項目中增量消費、創新驅動的含量。”談及具備投資前途的新文化,紅杉中國合夥人周逵表示,其必須具備三項要素,即數字化、創新、潮流。

“資本要投長線、投早投小,只有長線思維、看長遠、有長期準備,纔有可能捕捉到市場的主流趨勢。”據周逵介紹,紅杉投資的項目往往具備全鏈條和全週期的特點,從種子期、孵化期一直陪伴企業到成長期,例如對美團、字節跳動等單家企業都進行了7—10次的持續投資。

在選擇投資企業時,投資機構更注重哪些特質?中科科創董事長歐陽敏表示,其更傾向於投資那些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項目,尤其是藉助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的項目。隨着AI技術的加持,文化產業的生產、加工、發行及再創造等環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文化創作主體的構成也在發生轉型。

“我們現在的資金投資主線是‘科技+文化’,而非‘文化+科技’,科技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海通創意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陳銘介紹,科技是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最主要驅動力,在整個文化產業中的分量越來越重。當前無論從產業數字化還是數字產業化,人工智能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當前,海通創意私募基金的投資原則是圍繞“科技+文化”或“文化+科技”的主線進行投資,具體來說是以“5G+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作爲整體投資戰略,做好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整個與文化科技相關的產業鏈會實現投資全覆蓋。

中國出版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黃志堅感嘆,“出版更需要耐心的資本。出版不像一些消費行業有大起大落的投資生產屬性消費週期,其經營業績穩健,投資回報穩定,但回報週期較長,且處於轉型期,與信息、教育、文創、影視等多行業交叉融合,更需要新戰略投資者們加入,一同優化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

這也同《2024年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趨勢報告》披露的趨勢一致。數據顯示,長期主義的戰略投資在大灣區佔比較高。在陶鋒看來,這表明投資者對文化產業長期看好,願意投入資金換取未來的戰略合作機會。

而長線投資又意味着資本要更深度地參與到項目成長中,既要投、又要管。“當前文化產業存在融資活躍度不足、結構性機會缺失、投資渠道單一等問題,需要投資方對項目進行監督、控制和評估,參與到文化產業的資本形成、資源配置、風險控制和產業升級等各環節之中。”陶鋒說。

會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樑君健發佈了《2024年度文化產業投資報告》,2024年前三季度,文化產業相關產業基金募集規模同比上漲61.3%,一級市場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回升了32.9%。

廣東既是文化大省也是金融大省,近年來積極搭建投融資機構和文化企業之間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對接服務平臺,促進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在本屆大灣區文投大會上,7只創新性文化投資基金重磅亮相,超百億產業基金均重點投向“文化+科技”領域,如總規模10億元的中科AIGC數智文創基金計劃聚焦AI文化產業垂直類模型;總規模30億元的順爲人民幣五期基金,重點投資包括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智能硬件等在內的科技創新領域……

大會的一派熱絡之中,正吹出更多文化新風,下一個現象級文化項目或許就在其中。大會廳門口,樂聚機器人的路演展位旁,小巧的人形機器人靈活地跳舞又鞠躬,公司銷售副總監陳小科被人團團圍住,從早上八點半到中午十二點前後,有近80個人加了他的微信。

“這些人或許就是我們未來的投資人,明年我們還來!”陳小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