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還能繼續投資嗎?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人工智能(AI)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從ChatGPT推出至今,美國AI資產獲得全球投資人空前關注,納指累計上漲近10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人工智能潛力不容小覷,是提高生產力的最佳工具。據IMF研究發現,如果管理得當,人工智能有可能將世界經濟增長率提高 0.8 個百分點。
展望2025年,多家機構預計,人工智能有望成爲2025年資本市場的投資熱點。EBC金融集團英國CEO David Barrett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24年,與AI相關的公司無論是股價還是營收均表現較好。然而,我對下一階段的金融發展持謹慎態度。所有這些投資都需要回報來維持,而迄今爲止,耗資數十億美元的產品在實現盈利方面遇到了困難。對於行業內許多同行來說,這正在成爲一個真實的挑戰。”
人工智能面臨盈利難
2025貝萊德智庫投資展望認爲,人工智能等顛覆性趨勢正在推動經濟轉型。資本市場尤其是私募市場,將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信證券分析團隊指出,2025年料將是中國科技投資大年。2025年之後,中國AI資產的吸引力將逐漸顯現,頭部AI公司持續高投入、快迭代、勇於進取,有望獲得穩健增長的營收乃至盈利能力,以及業績驅動的阿爾法投資機會。頭部AI公司估值相對美國可比公司具有明顯比較優勢,一旦美股科技股出現由CAPEX增長放緩導致的業績和估值雙重壓力,中國資產吸引力將進一步顯現。
對此,David Barrett認爲,從金融市場視角來看,與硬件、芯片、數據中心及交付相關的公司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增長。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乎邏輯的——隨着認知度和需求的增長,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價值也隨之增加。以英偉達(NVDA)爲代表的公司成爲市場的典範。但要注意的是,所有這些投資都需要回報來維持,而迄今爲止,耗資數十億美元的產品在實現盈利方面遇到了困難。對於像英偉達這樣的公司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眼下”的問題,對於行業內許多同行來說,這正在成爲一個真實的挑戰。
從產業視角來看,David Barrett分析,人工智能工具對全球產業具有巨大的潛力。任務自動化、供應鏈管理、複雜數據處理和客戶交互等領域都在利用人工智能來降低成本並改善用戶體驗。目前的挑戰在於實施成本較高,並且如何從客戶中收回這些成本仍是一個難題。
人工智能如何盈利以及產出能否覆蓋成本是業內關注的話題。David Barrett也提到,許多基礎產品過早推向市場,行業對參與人工智能的爭奪已經超越了產品質量和與普通大衆的相關性。對普通用戶來說,人工智能目前更多地被用作類似高級版谷歌的工具。要實現盈利,人工智能需要開發更多能夠推動大規模採用的產品,從而爲收費創造可能性。
市場尚不成熟
IDC最新發布的The Global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he Economy and Jobs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爲採用人工智能(AI)、在現有業務運營中使用AI以及爲企業和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等業務支出,將累計產生19.9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影響,到2030年將推動全球GDP的3.5%。
市場對人工智能充滿期待,但其潛在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許多向公衆提供的人工智能工具尚未完全開發成熟,很多挑戰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逐步顯現。具體看,數據和隱私將成爲一個真正的爭論焦點,人工智能模型需要訪問海量數據來開發,這引發了關於數據歸屬、用途和存儲地點的重大爭議;此外,由於人工智能輸入的數據來源問題,我們看到許多偏見、透明性和問責性方面的案例;另一個重大的社會擔憂是技術可能導致的工作崗位流失。許多人認爲,主要從事例行任務、製造業和基礎服務提供的工人可能面臨機器取代的威脅,從而引發大規模失業。”David Barrett說。
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霖潮也表示,數據來源、隱私與安全問題是當前監管的核心。像OpenAI的某些功能曾因涉嫌使用創作者未經授權的數據而被起訴。這類事件表明,訓練AI模型所用的數據必須具備合法性與透明性。在數據隱私方面,確保用戶數據不被濫用,同時制定清晰的法律框架保護數據所有者的權益。
除了數據方面,監管還要關注模型的安全性與合規性。朱霖潮指出,AI模型的開發和應用需符合國家標準和社會價值觀,尤其是在以下方面:內容可控性,防止AI生成有害、違法或違背倫理的內容,如煽動性言論或虛假信息;符合法規,確保模型在國內的適配性,遵循網絡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避免輸出違背社會價值觀的內容。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