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隻臺灣蝙蝠搞失蹤 教授解密:吃太多農藥「迷航」
▲臺師大生科系吳忠信教授團隊,解開臺灣蝙蝠迷航之謎。(圖/臺師大提供,下同)
臺灣蝙蝠的數量在9年內銳減30萬隻,不過,原因始終是個謎題!臺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的研究團隊花了近4年時間,發現是環境污染物包含農藥、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牠們的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迷航的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會逐漸消失在田野中。
過去科學家發現,不同種類的蝙蝠多會發出超高頻的叫聲,再利用回聲定位方式在空中捕捉昆蟲或是躲避障礙物。吳忠信團隊投入臺灣蝙蝠回聲定位研究長達20年,過去研究發現蝙蝠中樞腦神經系統可辨識發射出去的超聲回波,讓牠們可以自由遨翔捕食獵物,卻不會在天空相撞,但近幾年環境污染的毒物累積在蝙蝠體內,結果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回聲定位系統的破壞,嚴重時甚至引發「迷航」,而無法在空中正常飛翔。
吳忠信近期發表的論文刊登於期刊「Neuroreport」,獲得學界關注!團隊採集北、中、南與東部等不同樣區蝙蝠的糞便,再帶回分析重金屬含量,結果發現北部蝙蝠糞便中含有超量的鉛、汞、鉻、鎘、銅、錳等;中、南部則含有超量的砷、銅、錳等重金屬;東部的蝙蝠糞便中則僅測出錳重金屬超量,「一旦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是躲避障礙物,則許多蝙蝠的種類便會喪失生存的本能」,而逐漸消失在田野。
吳忠信指出,蝙蝠對農業提供了很高價值的生態服務,像是協助植物傳粉、防制植物病蟲害以及糞便提供天然有機肥料等,世界上有100多種果樹,都有賴蝙蝠播種及傳播花粉。在臺灣有些農民利用農園附近設置蝙蝠屋,讓牠們幫忙除蟲,還收集蝙蝠糞便當肥料。
研究團隊發現,當蝙蝠攝食含有農藥益達胺污染的昆蟲時,海馬迴與內嗅皮質的神經細胞會有損傷的情形發生,此情形會導致大腦內部定位導航系統以及記憶學習功能的喪失,最終造成蝙蝠迷航的情形發生。
且蝙蝠在完全陌生環境中飛行時,會利用發出超聲波來探索周遭的環境背景,並且會很快的熟悉並且記住周遭的環境背景,而循着固定的路徑飛行,這稱之爲蝙蝠飛行的固定行爲模式。團隊研究還發現,當蝙蝠攝食含有重金屬錳或是農藥益達胺後的昆蟲食物後,原本有規律的蝙蝠飛行路徑則會變得相當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