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所C9未進前十,博士生當選院士的高校排名,哈工大第一
談到兩院院士,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予以關注。而高校培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數排名,更是引起人們的興趣。近日2019年至2023年,全國高校博士生當選兩院院士的人數排名,已經出爐。
在博士生當選兩院院士總人數排行榜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生當選兩院院士的人數最多,共有14人,排名全國高校第一位。這個數據,可能會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因爲從C9聯盟高校來看,哈爾濱工業大學並不拔尖。
清華大學以12人當選,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位。浙江大學共有11人當選,排名全國高校第三位。北京大學共有10人當選,排名全國高校第四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均有9人當選兩院院士,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五位。作爲北京市的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進入全國高校前五位,令人欣喜。
更爲重要的是,在排名前五的高校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都是北京市的高校,反映了北京市高校的綜合實力和科研實力。
南京大學8人當選,排名全國高校第七位。華中科技大學和同濟大學各有7人入圍,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八位。國防科技大學共有6人晉級兩院院士,排名第九位。
四川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中山大學、國家農業科學院,各有5人當選兩院院士,排名並列第十位。
在排名前十位的高校中,我們沒有看到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3所C9聯盟高校的“身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3所C9名校未能進入前十位,這個結果令人深思。
如果從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人數看,北京大學排名第一位,共有7人當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南京大學並列第二位,各有6人入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5人晉級,排名全國高校第四位。
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蘭州大學、東南大學5校各有4人當選兩院院士,排名並列第五位。由這個數據可知,全國高校科研整體實力和培養人才的成就相差無幾。
如果從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數看,清華大學處於領先地位,共有10人當選,是唯一的一所突破10人的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有8人當選,排名全國高校第二位。
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各有7人晉級,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三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有6人進入排行榜,排名全國高校第五位。東北大學、中南大學各有5人當選,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七位。
同濟大學、天津大學、中山大學3所院校,各有4人當選,排名並列全國高校第九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各有3人當選,排名並列第十二位。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兩院院士作爲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其在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創新發展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一所大學培養兩院院士的人數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能夠彰顯了大學卓越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
能夠培養出衆多兩院院士的大學,往往在科研投入、師資力量、科研設施等方面具備雄厚的基礎。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和學術氛圍,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沿的知識體系,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從而培養出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創新能力的頂尖人才。
第二,有利於提升大學的聲譽和影響力。
當一所大學以培養出衆多兩院院士而聞名時,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和教師慕名而來。優秀的生源和師資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科研資源和合作機會,增強學校在國內外學術界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第三,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兩院院士在各自的領域往往能夠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能夠轉化爲實際的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大學培養出的兩院院士人數多,意味着能夠爲社會輸送更多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
第四,對於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具有示範意義。
培養出衆多兩院院士的大學,其在人才培養方面必然有着獨特的經驗和方法。這些經驗和方法可以爲其他高校提供借鑑,推動整個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爲國家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第五,從長遠來看,大學培養兩院院士人數多還有利於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
院士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勇於創新的精神以及對科學事業的執着追求,會對在校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精神的傳承將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爲國家的科技事業和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大學培養兩院院士的人數多,不僅是學校自身實力的體現,更是對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大貢獻。我們應當重視和支持那些在培養兩院院士方面表現出色的大學,爲其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共同推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