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小夥兒的雙城記

劉正曦受邀主持2025 年京津冀外籍人才迎春聯誼活動 劉正曦分享工作經驗 畢業典禮上,他裝扮成埃及法老的形象 劉正曦在中國獲得的榮譽 劉正曦受邀參加天津廣播電視臺節目

當在北京工作的埃及小夥劉正曦在河北燕郊買房,開啓“北京—燕郊”雙城通勤生活,他的故事便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緊密相連了。作爲一位外籍專家,他在中國的成長座標一直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同步:在南開大學做交換生,在中國傳媒大學因扮演“法老”走紅,在中國外文局的工作讓他有機會走進河北農村,親身感受精準扶貧的效果。

劉正曦所經歷的京津冀,是北京工作與燕郊生活的日常,是交通、生態、產業協同創新所帶來的便利,也是北京冬奧會“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一綠色奇蹟的見證。作爲一名外籍青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講述這片土地上的中國故事。

埃及小夥在燕郊買房

2022年,剛從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埃及青年劉正曦決定,用自己的存款在中國買房。因爲他已經確定自己要在中國紮根,給中國媳婦一個溫暖的家。

因爲預算有限,又不想向家裡要錢,劉正曦經愛人的朋友推薦就去了燕郊看房。劉正曦說:“當時我感覺河北的燕郊很發達,房價相對便宜,配套設施還很齊全。”當時劉正曦就算了一筆賬,首付剛好夠在燕郊安家。

於是,他在一天之內就下了決定,在燕郊買房,開啓“雙城生活”——工作在北京,生活在燕郊。

今年大年初七,北京青年報記者和劉正曦相約河北燕郊進行了一次採訪。見面當天,他身着中式唐裝,搭配一條紅圍脖,一見面就熱情地爲北青報記者當起了“燕郊嚮導”。

劉正曦如今對自己所住的燕郊福城上上城的生活節奏非常熟悉。他提到,街對面新開了電影院,春節期間還和愛人一起去看了《哪吒2》。小區周圍新增了幾家清真餐廳,其中一位老闆與他相熟,因爲他常通過微信點餐,尤其喜歡點多放芹菜的燴麪片,僅他的微信記錄中就有43次下單。此外,瑞幸咖啡、公社食堂等陸續開業。

帶着北青報記者在小區散步時,劉正曦還遇到了自己的健身“搭子”,兩人互致新年問候,還聊起2025年平谷線延伸至燕郊的消息。劉正曦高興地表示:“地鐵一旦開通,這就跟北京沒什麼區別了。”

連接燕郊上上城和北京大北窯的814路總站,是劉正曦每天通勤的起點。“坐814路從上上城出發,一路直達大北窯南,只要一個小時就能從家到北京。”他對雙城通勤的上班族十分熟悉,“大年初七,這些拖着箱子坐814的人,大多是往返於北京和燕郊的年輕上班族,他們的夢想在北京,燕郊則是他們溫暖的家,就像我一樣。”

劉正曦熱情邀請北青報記者到家中取暖。“這是燕郊最大的住宅小區之一,設施齊全,生活便利。”他指着不遠處的充電樁說:“燕郊電動車很多,充電樁隨處可見,出行很方便。”

走進劉正曦的家,中式年味撲面而來。屋內掛滿“煙火年年”“辭暮爾爾”等中國風掛飾和春聯,與幾件埃及風格擺件相映成趣,別具韻味。家中還有兩隻貓和一隻名爲胡夫的狗——名字源自埃及金字塔建造者。劉正曦親暱地撫摸胡夫,讓它表演“握手”。胡夫乖巧配合,眼神靈動親暱。

客廳的電視櫃上擺着的B站粉絲突破十萬的紀念獎盃和IBW品牌國際傳播推介官獎盃,記錄了劉正曦在中國跨文化交流中的成長。他又從臥室改造的工作間拿出一袋文化交流活動的紀念證件,表示這些證件見證了他的每一步。他還展示了中國外文局頒發的“2024年度十佳外籍工作者”證書,這是他在外文局第一年畫上的圓滿句號。

“洋北漂”在京津冀成長

劉正曦的生活與工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他與愛人相識於天津,在北京相戀,現定居河北燕郊。

作爲中國外文局的外籍專家,劉正曦每週四天往返於北京與燕郊之間,這種生活軌跡堪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活模板”。

這個生活軌跡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這位熱愛中國文化的埃及青年開始在埃及語言學院學習中文。起初,他因漢字複雜和語言陌生而陷入困境,但幸運的是,一位中國漢語老師的幫助改變了他的學習軌跡。2022年,他在大學選專業時果斷選擇了中文。他坦言,最初學習中文是受母親影響,認爲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在抉擇專業時,家人也給予支持:“我叔叔在深圳有一家進出口公司,正需要懂中文的翻譯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正曦與中國的聯繫逐漸加深。

老師在課堂上悉心指導,課後還常爲他“開小竈”,通過做飯教他廚房用具和食材的中文名稱。這種沉浸式學習法使劉正曦的中文水平顯著提升。大二時,他以優異成績通過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六級考試,至今仍是埃及語言學院漢語系的最高紀錄保持者。

2017年,大三的劉正曦作爲交換生前往中國天津的南開大學,開啓新的學習生活。他沉浸於學校爲留學生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尤其喜愛相聲和京東大鼓。

劉正曦拜天津相聲演員馬樹春爲師,回憶起初次接觸相聲的情景,他笑道:“隨便走走就能聽到相聲,天津人幽默風趣,說話就像在說相聲。”天津街頭茶館林立,笑聲不斷,相聲氛圍濃厚。

在南開大學期間,劉正曦憑藉一段原創相聲表演贏得漢語大賽冠軍,展現了語言天賦,並在南開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天津廣播電視臺因此邀請他擔任播音員,這爲他精進漢語提供了寶貴的鍛鍊機會。

爲提升中文水平並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劉正曦後來又到中國傳媒大學攻讀播音專業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典禮上,他裝扮成埃及法老意外走紅,成爲網絡熱議的“埃及法老劉正曦”。

他笑稱:“當時只是想玩一把。”沒想到第二天,朋友告訴他:“你火了!”這次經歷讓他感受到中國人的文化包容。

在北京,劉正曦爲夢想拼搏。研究生期間,他因主持“悅讀大會”表現出色,贏得外文局青睞。正式畢業後,他接受了外文局的邀請,入職外文局擔任外籍專家,主要負責文化宣傳工作。他熱情表示:“我一直熱愛中國文化,在這裡工作讓我離夢想更近了。”

家住燕郊的劉正曦,每日往返燕郊與北京車公莊之間通勤,不僅親身體驗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地理之便,更以外籍專家的身份,在每一個工作場景裡,分享自己在京津冀看見的中國機會。

一次,在研究中國“精準扶貧”政策時,劉正曦發現了張家口市張北縣玉狗樑村——被譽爲“中國瑜伽第一村”的地方。他親臨探訪,見證了村民與村幹部通過瑜伽擺脫貧困、改寫村莊命運的奇蹟。村裡大多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卻能輕鬆完成倒立、盤腿等高難度動作,這讓他印象深刻。

村幹部介紹,村民通過“特色體育+互聯網直播”模式吸引流量、賺取收入,並種植藜麥,將村子打造成養生之村。劉正曦感慨:“村民們通過瑜伽不僅重塑了身體,更重塑了生活。”

見證京津冀的多元發展

對劉正曦來說,工作不僅是日常任務,更是承載信念與熱情的使命,因此他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乙巳蛇年春節前夕,他受邀主持2025年京津冀外籍人才迎春聯誼活動。來自30多個國家的80餘位外籍人才齊聚一堂。

通過該活動,劉正曦結識了兩位國際人才:意大利專家費凡,創立了首個利用幹細胞評估環境污染物健康效應的平臺;美國專家馬克·力文用鄉村音樂講述中國故事,創作了70餘首歌曲並出版兩本關於中國的書籍。“他們都在北京工作,也都在各自的領域爲中國的發展貢獻力量。”劉正曦說道。

劉正曦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在這裡找到了發展機會。無論是教育、科研還是創業,京津冀都爲人才提供了廣闊舞臺。

此外,京津冀在協同創新、產業協作和科技發展方面的活力,也讓他感受到區域內的創新潛力。“北京冬奧會期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太厲害了!”他了解到,中國通過張北可再生能源示範項目,將河北張北的風能轉化爲清潔電力,併入冀北電網後輸送到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爲冬奧場館提供“綠色電能”。他認爲,這是中國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對綠色能源的莊重承諾,有力推動了京津冀協同發展。

多年雙城通勤生活,劉正曦對交通的進一步協調發展體驗最深。最近一次出差,他再次體驗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果。他從燕郊打車前往大興國際機場,途中與司機聊起了京津冀高速和機場周邊的交通網絡。到達機場後,他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快速獲取了航班信息,完全不需要人工幫助。“還有中國高鐵的速度,從天津到北京只要25分鐘。”作爲814路公交車的常客,他見證了區域交通的進步,從北京、河北一卡通到通用一卡通和支付寶電子一卡通的轉變,跨區域出行變得更加便捷。

思考如何爲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這些都是京津冀這幾年的變化!”劉正曦感嘆道。作爲外籍人士,他思考如何爲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力量:“我正在做的,一是將中國的好故事、好政策和成就分享給更多人,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二是希望召集更多外國青年,爲世界文化交流互鑑貢獻力量。”

劉正曦不僅說,還付諸行動。讀研期間,他被中國的共享單車吸引,將這一模式分享到臉書,希望埃及借鑑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他的推文引發關注,許多人@埃及交通部長。如今,埃及也有了共享單車“開羅Bike”,這一成果讓他驚喜。

“飲水思源,說實話,來中國前我只是個普通學生,到了中國才逐漸有了‘影響力’。而這些是中國賦予的,我應該用它來講述中國故事,以作回報。”劉正曦說。

文/本報記者張知依實習生宋羽

統籌/林豔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