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實踐年5年50億,AI如何接地氣?

▲2018臺灣邁向工業4.0(圖/新漢提供)。

文/TAIWAN夢想家

2018臺灣「AI實踐年」正式起跑,在社會大衆熱切關注AI、大數據、工業4.0的聲浪中,科技部攜手產學界,5年投入50億,在臺清交成四所頂尖大學成立4個AI創新研究中心,希望提升產業競爭力,迎向AI的國際戰場

在這場全球賽事中,論者常提及臺灣的一些隱憂,包括(a)深度學習仰賴大量資料,唯有國際級網路、APP公司才能蒐集足量數據,臺灣的機會不大;(b)從既有的商業交易流程自動駕駛蒐集使用者數據,臺灣的起步與規模都居於不利的劣勢

這些深思熟慮的諍言,確實提醒我們在打造全球AI產業鏈時,除了要發展差異化的技術及應用外,也必須思索如何另闢蹊徑,利用AI促進臺灣產業與社會的轉型

其實,數據的取得,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關鍵面向信任機制的建立。臺灣從南到北,聚落在北部的新莊回龍,中部的臺中、彰化,到臺南高雄等地,潛藏許多深具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包括精密模具塑膠成型五金扣件工具機等具「隱形冠軍潛力廠商。多數廠商很清楚工業4.0的大勢所趨,也都嘗試導入smart data相關係統,逐步邁向智慧製造;也深刻體認智慧製造絕非打掉重煉、一蹴可幾。

▲圖爲富士康工業4.0機械手臂(圖/記者高振誠攝) 。

其中有些公司,已經在國內外資深專家顧問的協助下,透過學習工廠(learning factory)這種「廠中廠」創意機制,一步步建置新世代智慧工廠。透過科學數據的掌握,即時偵測問題點,迅速找出解決的方法。學習工廠中,每一個machine owner,不用再去輸入工單,只要透過數據畫面,馬上可以瞭解自己的表現,既能不斷地成長,也可以讓公司透過這些數據,調整生產決策

這種實踐智慧製造的務實策略,最美妙之處在於,輔導團隊跟工廠之間,透過全面檢視製程、達成穩定生產、建置廠中廠的改造過程中,達成雙贏合作關係,也爲下一階段擷取大數據的努力,打下堅實的互信基礎!如果可以從三家、五家學習工廠中擷取實戰的數據,不斷擴大累積,透過識別標誌保護,建立大數據的資料庫,藉由AI專家的分析,將加值成果,回饋到個別的廠商,構成一個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環。

以過去幾十年來,臺灣中小企業肩負全球製造重任的關鍵角色,從中所累積的巨量資料與潛在的創新應用,委實不可限量,也提供一個發展AI的獨特利基。這應該也是陳良基部長在評估AI研究在衆多領域的發展前景時,之所以特別強調智慧製造的成果將會最快顯現!

重點在於,掌握AI發展domain knowledge的學者專家,應該放下身段走入業界,透過創意建立各種合作的信任機制,讓AI智慧接地氣,既可培育新一代智慧製造的堅實人才,更可以建立AI的示範亮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TAIWAN夢想家,是由一羣掌握AI創新價值及趨勢的跨領域人才組成,希望藉此提升國家競爭力,將臺灣打造爲AI發展重鎮,進而孕育AI新興產業應用發展。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本網保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