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芯片出現新變化,ASIC成市場熱點!多家科技巨頭已佈局ASIC

來源:光大證券微資訊

自從AI技術大爆發以來,全球科技巨頭持續加碼AI大模型,消費電子領域日益呈現人工智能的趨勢,AI芯片的需求將與日俱增,AI芯片供應緊張狀況一直延續。

以英偉達爲代表的GPU公司站上了AI風口,公司總市值已經突破3.2萬億美元,三季度淨利潤大增1.09倍至193.09億美元。尤其是英偉達Blackwell架構的超級芯片,已經成爲衆多科技巨頭搶購的AI芯片,這也爲英偉達業績提供極強的支撐。

然而,AI芯片技術路線不僅侷限於GPU,FPGA、ASIC等芯片也逐漸引來了行業的關注。此前科技巨頭訓練大模型,需要使用GPU芯片,而近期AI技術熱點逐漸由預訓練向推理傾斜,這就需要由多種定製芯片來完成,ASIC將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特別是芯片巨頭博通連續兩個交易日大漲36.5%並突破萬億美元市值,全球都在關注AI技術發展對ASIC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ASIC在AI領域的運用,尋找投資機遇。

1、AI芯片的主要架構分爲三類,ASIC逐漸成爲熱點

所謂的AI芯片,就是可以運行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此類芯片爲了適應人工智能算法而專門進行了加速設計。

人工智能技術主要包括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融合了計算機、心理學等學科,能夠幫助程序、機器如人類一樣去思考、處理問題。

與傳統芯片不同,AI芯片要處理更加複雜的運算,設計上就要提升處理速度,這就需要注重加速器、高速存儲、高集成度等。

AI芯片的產業鏈包含了上游芯片設計與研發公司,中游則主要是芯片製造、封裝、測試等,下游則是各種需求方。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24年AI芯片行業規模將高達902億美元,較2023年大幅增長59.9%。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4-2029年全球AI芯片行業複合增速將高達24.55%,整個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爲了提升硬件計算能力,AI芯片架構主要包括GPU、ASIC、FPGA等,也可以採用混合架構。

GPU此前主要用來處理圖像,擁有強大的浮點運算能力。隨着深度學習的發展,GPU一舉成爲AI領域的利器,英偉達的高端GPU就成爲全球科技巨頭夢寐以求的硬件。

FPGA則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是一種半定製集成電路,可以滿足不同的設計,具有較高的靈活性。FPGA特殊性能,非常適用於AI推理階段。

ASIC則是專用集成電路,就是爲了滿足特定需求而開發的芯片。與GPU人工智能芯片相比,ASIC具有功耗較低、體積更小、成本更低等優勢。尤其是在執行特定的任務時,ASIC就可以兼顧效率和成本,實現更優的解決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ASIC是針對特定場景而設計的,一旦設計完畢則只能適配特定用途。如果用途發生變化,極有可能要設計新的ASIC。

2、AI ASIC快速發展,部分A股公司已佈局

根據WSTS的分類,ASIC種類涵蓋專用模擬電路、專用邏輯電路、數字信號處理器等,2023年市場規模及佔比均創下歷史新高。

2023年ASIC市場規模達到2485.7億美元,同比增長3.4%,佔半導體市場比重高達47.2%。特別是隨着終端需求逐漸轉向個性化,科技企業開發定製芯片來實現大模型預訓練、提升推理能力,ASIC就成爲重要的選擇。

早在2013年,谷歌便已經開發出世界上首張用於AI加速器TPU(張量處理器),可以進行快速的數學運算,處理圖像、語音語料,極大提升機器學習的效率。經過多年的迭代升級,2024年穀歌發佈了第六代TPU芯片Trillium,計算性能較上代產品提升4.7倍,內存帶寬提升1倍,能耗優化67%。

谷歌並未對外銷售TPU芯片,但TechInsights預計2023年穀歌自用的TPU芯片已經達到200萬顆,僅次於英偉達的市場規模。

在AI ASCI芯片領域,英特爾也成爲重要的參與者。2019年,英特爾收購AI公司Habana Labs,三年之後便發佈了AI芯片Gaudi 2。2024年,英特爾發佈Gaudi 3,較英偉達H100訓練性能提升了1.7倍。英特爾此前透露,公司也在開發用於以太網網絡的AI NIC ASIC。

在AI ASIC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以博通、Marvell爲代表的公司迎來了業績爆發期。根據博通發佈的財報數據,公司2024財年AI收入大增2.2倍至122億美元。博通正與三個大型客戶開發AI芯片,預計2025年AI芯片業務收入達到150億-200億美元。

根據媒體報道,蘋果與博通有望合作開發AI芯片,這將進一步提升AI ASIC市場規模。

隨着AI技術的發展及端側AI需求的快速增長,ASIC將在AI推理、AI消費電子產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據iFinD金融數據終端,ASIC概念股包括:瑞芯微、北京君正、利亞德、淳中科技、瀾起科技、恆爍股份、潤欣科技、富瀚微、博通集成、海光信息、復旦微電、星宸科技、景嘉微等。

(本文首發於2024年12月17日)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