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觀測神器,中國佔幾個?| 地球知識局

NO.2579-觀測宇宙神器

文字:行星不發光

校稿:辜漢膺 / 編輯:蛾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600萬年,我們的搖籃也一點點擴大,從一個聚落、一片大陸到整個星球。但和浩瀚的星辰大海相比,又如此的渺小。

從遠在拉格朗日點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到藏在貴州深山裡的中國天眼。爲了準確、全面地觀測宇宙,人類一直在不斷改進望遠鏡。

本文將簡要盤點一下目前仍在運行的宇宙觀測神器。

哈勃天文望遠鏡於1990年4月24日發射升空,並運行至今。其軌道位置爲低地球軌道,目前位於地表上方535公里處。

哈勃鎖定目標非常準,相當於能把激光準確照射在320公里外的硬幣上。哈勃可全天區範圍觀測,可觀測波段爲可見光波段和紫外波段。

以“星系天文學之父”埃德溫·哈勃爲名

(圖:wikipedia)▼

哈勃主要的科學發現和科研產出有:

1.測量了宇宙中不同天體的距離,對於建立宇宙距離尺度非常重要;

2.觀測到了宇宙的膨脹速度正在加速,爲研究暗能量的存在和性質提供了證據;

3.觀測到了遠古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爲研究宇宙早期提供了寶貴數據;

4.通過觀測星系和星團的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暗物質的存在;

5.觀測到許多星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

6.觀測了宇宙背景輻射;

7.發現了柯伊伯帶中的天體和觀測了外太陽系行星和其衛星;

8.觀測到許多系外行星,發現了一些類地行星。

9.通過觀測星雲和年輕恆星,深入瞭解了恆星的形成過程。

迄今爲止,哈勃望遠鏡已經進行了超過150萬次觀測,總存檔數據超過340TB,天文學家使用哈勃數據發表了19000多篇科學論文。

多年來,哈勃望遠鏡拍攝的佳作不少

比如,這張2014年版“創生之柱”▼

再比如,Westerlund 2,絢爛如煙火▼

韋伯空間望遠鏡原計劃於2007年發射,但一直推遲到2021年12月25日。它是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的合作項目。

韋伯空間望遠鏡,長這樣(底圖:wiki)▼

其軌道位置爲日地系統的拉格朗日L2點,距離地球至少150萬公里,L2點可以保持背向太陽和地球的方位,易於校準和保護,而且在遠離太陽的一側,所以有利於紅外觀測。

韋伯的特長在紅外觀測,它能夠看到更多,更老的恆星和星系。但L2軌道是不穩定的,需要動力維持望遠鏡姿態和位置,目前韋伯攜帶的推進劑足夠使用10年,所以它的任務目標時間就是10年。

測試中的韋伯主鏡,科幻感爆棚(圖:wiki)▼

韋伯的主要科學目標是:

1.主要的任務是觀測今天可見與宇宙的初期狀態;

2.尋找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光;

3.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4.研究恆星形成,行星系統的演化過程和生命的起源。

韋伯空間望遠鏡的發現包括但不限於首次直接拍攝系外行星、發現有史以來最遙遠的星系、詳細觀測了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和星系碰撞時的恆星形成等,其中還包括前不久拍攝到的一個問號形物體,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韋伯望遠鏡拍攝的船底座星雲部分圖像

(橫屏,圖:NASA's JWST)▼

韋伯望遠鏡2022年拍攝的南環星雲

猶如一塊嵌在黑色絲絨上的藍寶石

(圖:NASA's JWST)▼

蓋亞任務是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致力於繪製一張精確的銀河系三維星圖。該任務於2013年12月19日發射升空,運行至今,正在觀測銀河系內外近20億個星體。其軌道位於日地系統的拉格朗日L2點。

Gaia任務包含兩個望遠鏡,它們以固定的廣角進行觀測,對觀測範圍內的每個天體平均觀測70次,時長持續5年。觀測波段爲可見光。

工作中的蓋亞,想象圖(圖:wiki)▼

Gaia的主要科學產出有:

1.測量我們太陽系的加速度;

2.改進近地小行星的軌道;

3.改進恆星掩星陰影軌道預測;

4.發現了更多的稀有恆星、超高速恆星、新小行星和系外行星,揭示了太空中的氣態結構;

5.揭示銀河系在早期(大約在100億年前)可能與另一個大星系併合後形成;

6.推測銀河系“厚盤”部分在130億年前開始形成,距離大爆炸僅8億年;

7.白矮星隨着內部的冷卻,會變成固體球體。

在Gaia觀測到的天體中,超過99.9%的天體從未被精確測量過距離。預計蓋亞任務結束時,存檔數據將超過1PB。

使用蓋亞第三階段資料繪製的四張圖

(圖:ESA / Gaia / DPAC)▼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第一個空間天文探測器,命名爲“悟空”。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主導,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

悟空號的軌道類型爲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約爲500公里。原計劃運行壽命爲3年,但自從2015年發射後,至今仍在服役,而且工作狀態良好。悟空號共計搭載了四種不同的有效載荷,結構如下圖。

悟空號衛星的科學載荷結構示意圖

(底圖:紫金山天文臺)▼

其主要科學目標是暗物質間接探測,次要目標是尋找宇宙射線的起源和伽馬射線天體物理研究,主要科學產出有:

1.2017年,首次在1.5TeV處觀測到了明顯超出的峰值;

2.給出了從40 GeV到100 GeV能段的宇宙線質子精確能譜測量結果,發佈了25 GeV和4.6 TeV之間正電子光譜的精確測量結果;

3.“悟空”號衛星530天的運行共計記錄到28億個宇宙線粒子, 科學家從中篩選出了約150萬個高能量的電子, 測量出了這些電子的能譜分佈。揭示出電子能譜存在的一處拐折和一處可能的尖峰結構;

4.記錄到明顯增強的伽馬射線爆發現象,這一爆發在12月16日達到了峰值;

5.測量得到的兩個最亮脈衝星的伽馬週期在1GeV-100GeV的能量範圍;

6.揭示了電子和正電子的通量出人意料的形狀。

悟空號在暗物質間接探測方面,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WISE是NASA在2009年發射的空間紅外望遠鏡,運行期間共對約158000顆小行星進行了觀測,其中包括約34000顆新發現的小行星。

該望遠鏡的四個工作波長分別爲3.4,4.6,12和22微米,分別記爲W1,W2,W3和W4。到2011年2月,固態氫全部耗盡,望遠鏡進入休眠狀態。

2010年,WISE拍攝的C/2007 Q3

(圖:wikipedia)▼

WISE拍攝的圖像(圖:NASA)▼

2013年8月,WISE被喚醒,繼續使用W1和W2波段進行巡天觀測,並更名爲NEOWISE,用於探測近地小天體。

截止2022年4月,NEOWISE共對40700個太陽系天體進行了超過120萬次紅外測量,包括1380顆近地小行星和246顆彗星,其中發現了347顆潛在危險小行星和34顆彗星。

NEOWISE位於太陽同步軌道,距離地表525公里,主要任務包括:

1.搜索近地小行星,爲地球撞擊威脅評估提供數據;2.觀測彗星;3.研究小行星族羣;4.測量小行星的大小分佈和反照率。

C/2020 F3,於2020年被NEOWISE發現

(圖:wikipedia)▼

系外行星凌星巡天衛星是一顆由NASA開發,專門用於探測系外行星的望遠鏡,又被稱爲“苔絲”。

TESS的軌道位於高地球軌道,爲高橢圓軌道,其偏心率爲0.55,近地點和遠地點的距離分別約爲10.8 萬公里和37.3萬公里。該軌道可以獲得天空南北半球的無遮圖像。

TESS繞地球運行,想象圖

(圖:shutterstock)▼

TESS於2018年4月18日發射升空,預設的主要任務爲2年,至今仍在運行。截止2023年8月,TESS發現了373顆已確認的系外行星。

TESS,啓程(圖:wiki)▼

CSST將是中國第一個光學空間巡天望遠鏡,它於2013年11月立項,預計在2024年發射,將在400公里高的軌道上運行。這意味着CSST具備在軌維護升級的能力。

CSST兼具大視場和高像質的優異性能,是哈勃視場的300倍。CSST的計劃運行期爲10年,將對17500平方度的天區進行多波段成像和無縫光譜觀測,並對遴選的天體或天區開展精細觀測研究,以獲取數十億恆星與星系的測光數據和數億條光譜,並通過直接成像搜尋和研究太陽系外行星。

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概念圖

(圖:bao.ac.cn/csst/)▼

CSST的主要科學目標有:

1.對宇宙加速膨脹、暗能量、暗物質、星系成團性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研究;

2.星系和活動星系核,包括高紅移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

3.恆星活動、形成和演化;

4.系外行星、原行星盤和太陽系天體觀測研究;

5.暫現源/變源和重要天文事件響應,例如引力波搜尋、高紅移伽馬射線暴和快速射電暴等。

“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早在1994年就被提出並開始進行預研工作。到2020年1月11日通過驗收,正式開始運行。

“中國天眼”宛如玉盤(圖:共生地球)▼

因爲天體目標在運動,所以中國天眼在跟蹤觀測時,拋物面要一直不停地跟蹤變化。於是,反射面不斷變形,懸掛在鋼索上饋源也要進行相應的運動。

爲了支持這一功能,中國科學家將4450塊三角形主動反射面安裝在球形的大網兜內表層,大網兜的2225個節點形成了4450個三角形區域,每個節點上有斜拉的鋼索,連接到地面,鋼索下面有液壓促動器往下拽鋼索,每一個節點都可以雙向運動。通過聯合控制,精確調節每個節點的運動距離,就可以使得球面變形成拋物面,實現變形。

功能強大(底圖:壹圖網)▼

其科學目標有:

1.大規模中性氫的巡天調查,繪製宇宙早期圖像;

2.建立脈衝星計時陣,參與未來脈衝星自主導航和引力波探測;

3.主導國際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網,探測天體的超精細結構;

4.檢測星際通信訊號,參與地外文明搜索。

它是搜尋脈衝星的利器(圖:圖蟲創意)▼

上述神器是當前最爲引人矚目的天文觀測設備,爲天文學家們帶來了豐富的科學產出。中國在某些方面處於國際前沿地位,例如在暗物質探測和射電望遠鏡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在光和熱紅外波段,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隨着天文學的發展,未來將需要更大口徑的空間望遠鏡來捕捉更多微弱天體的光線。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針對未來空間望遠鏡的設計概念,例如大口徑先進技術空間望遠鏡和單孔徑遠紅外天文觀測望遠鏡。這些觀測神器將極大地提高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參考資料:

1.https://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56176;

2.https://fast.bao.ac.cn/;

3.https://zh.wikipedia.org;

4.https://exoplanets.nasa.gov/tess/

5.https://www.cas.cn/zt/kjzt/awzlztcwxgc/awztcwxzxjz/201512/t20151217_4498617.shtml;

6.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hubble/main/index.htm;

7.https://www.jwst.nasa.gov/;

8.https://solarsystem.nasa.gov/missions/gaia/in-depth/;

9.http://pmo.cas.cn/dampe/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