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搬到山野間(守望)
本報記者 田豆豆 範昊天
丹江口庫區腹地,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湖北省丹江口市龍山鎮彭家溝村,一片橘園邊,彭家溝小學校長彭玉生(見圖,本報記者範昊天攝)正帶着10多名孩子上一堂以“‘紅領巾’爭當守水護水小衛士”爲主題的“無邊界課程”。
“我國的水資源分佈呈現南多北少的格局,所以要實施南水北調工程,讓北方人也能夠喝上我們丹江的水。作爲水源地的小朋友們,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彭玉生拋出了問題。
“回家跟家裡人說,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不亂扔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回收”“給村民發傳單,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孩子們一邊觀察田邊水塘裡有無垃圾和異物,一邊七嘴八舌地舉手說道。
今年48歲的彭玉生,是土生土長的彭家溝村人。1996年從師範專業畢業後,他放棄了進城工作的機會,毅然選擇回到彭家溝當一名鄉村教師。這裡是全鎮最偏遠的村落,學生大多是來自丹江口庫區移民家庭的留守兒童。年輕的彭玉生暗暗立下志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山裡孩子的命運。”
鄉村學校面臨的困難,不僅來自相對閉塞的環境,還來自有限的師資力量和硬件條件,但彭玉生善於將劣勢轉化爲優勢。“農村有廣闊的天地,豐富的資源。山間田野、果園稻田是我們的課堂,風霜雨露、花鳥蟲草是我們的學習素材。”彭玉生說,他始終秉持“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自然即教材”的教育理念,堅持“無邊界課程”的教學方式。
作爲科學教師,彭玉生將課堂延伸至校園之外,他把科學課題搬到了雨後的山坡、夜晚的操場、農民的田地裡,孩子們會在橘樹下研究植物的生長,站在池塘裡體驗浮力的存在,在山間田野開展認野菜、找草藥、看蟲子等活動。
爲了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學與“創”中學,彭玉生帶着老師們一起鑽研創客課程,和孩子們一起在操場上搭積木、學編程。學校還開設航模飛機、機器人、智能汽車模型等一系列特色課程,創客課程成爲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的“助推器”。
如今,“無邊界課程”的理念也逐漸推廣到了其他學科:孩子們跟着語文老師走進田野,寫下關於蝴蝶、麥田的小詩;跟着數學老師從山這邊跑到那邊,感受行程往返問題;跟着美術老師走進大自然,畫一畫豐收的金絲皇菊……學校還組織孩子們前往丹江口大壩等地,現場探尋科學的奧秘。
在老師們的影響和鼓勵下,這羣原本比較靦腆、不夠自信的留守兒童,通過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會,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逐漸變得陽光自信、開朗活潑。
在彭家溝小學,每個孩子都有一本“成長存摺”。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閃光點和進步,都能成爲他們的“存款”,積累到一定“金額”,就能兌換相應的獎品。
“這次是老師知道我幫父母做了家務,加了5分;這次是畫畫得了獎,加了14分……”五年級學生朱銘鑫翻開她的“存摺”,指着一筆筆“存入”和“支取”的記錄,高興地說。前不久,她用這學期積攢的積分,兌換了一個作業本、一把尺子和一隻風箏。
今天,許多彭玉生的學生也像當年的他一樣,選擇紮根鄉村、紮根基層。李洪琴2020年通過統一招考,成爲十堰市丹江口市餘家營小學的數學和科學教師,將“無邊界課程”的理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饒琴通過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公開招聘,成爲十堰市房縣軍店小學的語文教師,她立志要像彭老師當年對自己那樣,做一名溫暖的老師……
更多庫區孩子的命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這些年來,彭玉生教過的學生中已有180多人考上大學。“希望通過我的堅守,讓更多庫區的孩子走出這片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彭玉生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