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等待,這部現代經典終於迎來首個簡體中文譯本

主題:八十年等待與兩千年思索——

《維吉爾之死》新書發佈與分享會

時間:11月3日19:00

地點:上海朵雲書院旗艦店

主辦:譯林出版社

嘉賓: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維吉爾之死》譯者樑錫江

作家、評論家趙鬆

復旦大學德語系教授李雙志

《維吉爾之死》譯者鍾皓楠

《維吉爾之死》是20世紀中歐文學巨擘赫爾曼·布洛赫的至高代表作,是足以媲美《尤利西斯》的現代經典。在二戰硝煙瀰漫的時代,布洛赫耗時八年,前後五易其稿,終成此書。

近期,赫爾曼·布洛赫的重要代表作《維吉爾之死》由譯林出版社推出了首個從德語直譯的簡體中文譯本。11月3日,該書兩位譯者樑錫江和鍾皓楠,與作家趙鬆、學者李雙志,在上海朵雲書院的新書分享會上共同探討了這部鉅著的深邃內涵。

曾被列爲“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之一

作爲20世紀最爲重要的德語作家之一,赫爾曼·布洛赫具有極大的創造性,爲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開闢了新的道路,他也被列爲中歐文學四傑,與卡夫卡、穆齊爾、貢布羅維奇並肩。《維吉爾之死》堪稱布洛赫的集大成之作,自1945年出版以來,受到廣泛好評,也一直爲中文讀者所期待,被列爲“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之一。八十年後的今天,這部現代經典終於迎來首個簡體中文譯本。該書的翻譯可追溯至二十年前,伴隨着樑錫江教授的布洛赫研究專著《神秘與虛無——〈維吉爾之死〉的價值現象學闡釋》的撰寫,後來他與青年譯者鍾皓楠合作,攻堅克難,反覆打磨文字,才讓這部作品來到中文讀者手中,也填補了外國文學翻譯的空白。該書內容深奧,融入了作者大量的哲學思考,同時在文體上富於變化,有很長篇幅的意識流描寫,這些都給翻譯帶來了重重困難。

奧地利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藍海睦先生欣聞此書的出版,特別錄製視頻送上祝賀。他認爲,赫爾曼·布洛赫是20世紀奧地利最成功的文學風格改革者之一,因其哲學深度、文學表現力和對人類精神的探索而聞名世界。《維吉爾之死》不僅僅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也帶領讀者跨上一次反思生命與死亡的旅途,並啓發他們從整體上思考人類的存在。

既是經典虛構歷史小說也是哲學小說鉅著

在此次活動中,四位嘉賓就《維吉爾之死》的創作背景、文學定位、寫作意圖、內容主題、翻譯等做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爲讀者閱讀和理解這部深奧的作品提供了更多視角和信息。

在樑錫江看來,布洛赫是一位命運多舛的作家,在時代之中受了太多傷害,他需要用《維吉爾之死》來達到治癒自身的作用,同時也給他那個時代開出一個藥方。這部作品涉及的主題相當多,例如命運、時間、歸鄉、美、文學的倫理性等,對於人的靈魂的深度挖掘,給人以強烈的閱讀印象。趙鬆認爲,布洛赫的創作有很強的追求,這源於他所生的時代,使他用文學的形式,對社會價值體系的瓦解做了一種哲學性的思考。

無論是橫向相較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作品,還是縱向相較於布洛赫的其他作品,《維吉爾之死》都有其獨特之處。李雙志認爲,在二戰期間的德語流亡文學中,《維吉爾之死》將目光投向過去,嘗試從古典時代重新尋找救贖的可能性,去重新定義人性及人所蘊含的神性和獸性;在某種程度上,這既是一部經典的虛構歷史小說,也是一部哲學小說鉅著。而在鍾皓楠看來,與布洛赫早期更強調情節性、語言比較乾淨的傳統小說相比,《維吉爾之死》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作品,非常抽象,有大量哲學概念和哲學思考,但又並非使用特別清晰和規範的哲學用語,這也給翻譯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臨終前一天的時間設定,意識流的寫作手法,結合希臘哲學元素和古典音樂的結構安排,這些方面所呈現的鮮明的文體特色,帶給每個人不同的閱讀體驗。趙鬆覺得布洛赫爲維吉爾和他的人生命運量身訂製了一種文體,在維吉爾臨終前十幾個小時的時段裡高密度地去打開詩人的內心世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讓一切迴歸原點。樑錫江認爲,這部作品有多個敘述層次,借維吉爾對外界的不同種類的感知與豐富的心理活動,將詩人臨終前的存在狀態表現得極爲細緻。全書以古希臘哲學裡的水、火、土、以太四種元素爲標題分爲四章,鍾皓楠結合自己的翻譯體會,認爲四種元素呈現的不僅是詩人的精神世界,也是他臨死之前的身體狀態,是要讓讀者直接感受到維吉爾精神乃至肉體層面所受到的折磨。在李雙志看來,四大元素的運用極爲巧妙,與敘述的展開形成對應,例如以太元素對應的歸鄉,有着豐富的內涵,既是維吉爾歸返自己的鄉村故鄉,也是回到一個純真狀態和自然秩序。

布洛赫在二戰期間跨越兩千年的時間間隔、借維吉爾所做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引人深思。這是一部極爲複雜的作品,兩位譯者不畏艱辛,爲中文讀者奉獻了一部精彩譯作,也讓布洛赫這位作家爲更多人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