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4家上市,自動駕駛迎來黃金年代?
2016年11月,彭軍和樓天城像往常一般,在倆人就職的百度美國研究中心裡,喝了杯咖啡。
身處於自動駕駛熱潮,看到巨頭和創業公司動作頻頻。兩位“技術天才”在寥寥數言後,便放下了紙杯,選擇成立小馬智行,親赴自動駕駛的大時代。
時隔八年,自動駕駛技術浪潮早已退去。在行業經歷一系列變遷後,自動駕駛終於開始被市場認可。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已有10家自動駕駛產業鏈公司尋求上市。11月27日,小馬智行登陸納斯達克;10月,地平線和文遠知行先後在港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再往前,已經上市的是黑芝麻智能、速騰聚創和如祺出行。Momenta、縱目科技、希迪智駕、佑駕創新等一大批行業玩家也正“擠”在上市的路上。
上市熱背後,是投資者們在用真金白銀搶奪着公司的市值籌碼。 其中,地平線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33.8倍超額認購;小馬智行“被迫”增發並上調發行區間上限;文遠知行上市首日,股價上漲導致兩度熔斷。
資本的熱衷,與過去寒冬時期的自動駕駛形成了天壤之別。
如果說,兩年前行業“凋敝”的本質,是因爲根本看不到技術可用的時間點。而如今,以特斯拉的預期時間表爲參照,明明L4自動駕駛還有至少兩年才能廣泛落地。資本市場爲何完全變了一副面孔?
無論是L4還是L2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要感謝乘用車。隨着高階智駕的落地,一個個“全國都能開”,讓消費者潛移默化地接納了自動駕駛。
由此,直接帶動了L2自動駕駛公司的收入和估值上升,也間接帶動了諸如蘿蔔快跑、小馬智行等L4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落地。
帶着落地的希望,行業玩家們穿越寒冬,挺過了財務危機,成功會師在量產階段。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2年前近乎“空想”的市場空間,一下子被各路科技巨頭“打開”。
在行業的喧囂聲中,自動駕駛的黃金年代到了。
2024,自動駕駛終於開花結果
就在近兩年,Robotaxi開始從科幻走向現實。
百度的蘿蔔快跑、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的Robotaxi陸續亮相北京、廣州、上海、武漢等一、二線城市,此前還是小範圍試點運行的Robotaxi,在2024年按下了加速鍵。
今年十月,全球的巨頭們不約而同地吹響了擴張的號角。特斯拉發佈“樣車”高調入局,Waymo擴大了運營範圍;百度被傳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落地Robotaxi。11月,主打L4技術落地的Robotaxi公司,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前後腳登陸納斯達克市場,而百度拿下了香港頒發的首張Robotaxi資質。
在科技巨頭的市場教育下,消費者也開始逐漸接受乘坐Robotaxi。據瞭解,百度在今年三季度,接了近一百萬的蘿蔔快跑訂單。
除了Robotaxi,自動駕駛在乘用車領域更是發展迅速。
據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4年搭載L2及以上的新車佔比早已超過50%。這意味着,能實現自動跟車功能的自動駕駛,已經在汽車市場鋪開。更高階的智駕能力(城市NOA),在各路車企的爭奪下,已經開始氾濫。無論“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已經形成了“無智駕不高端”的共識。
圖片:2024年搭載L2及以上的新車佔比超過50% 來源:佐思汽研
在這場共識下,車企和硬件廠商們圍繞自動駕駛展開“內戰”的同時,大把的訂單也流向了自動駕駛公司。
在高階智駕的落地上,是地平線、Momenta以智駕供應商的身份,直接定義了智能汽車的駕乘體驗。另一邊,還有文遠知行與博世通過合作開發的模式,將智駕整合進Tier1的解決方案。目前自動駕駛公司智駕的合作,或許一些車型提供的智駕水平不高(準L2),但落地涵蓋奔馳、長安、理想、比亞迪、日產、長城、廣汽等幾乎所有消費者熟悉的品牌。
另一邊,在L4的Robotaxi賽道上,面對車企大量訂單需求,一些自動駕駛公司選擇暫緩推進。其中,地平線早已不再堅持。Momenta雖然還宣稱在用量產智駕數據迭代L4飛輪,但實際上已經相當長時間沒了Robotaxi新消息。
目前還在堅持且有一定成績的選手,幾乎只剩下了百度、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
體驗層面,目前三家的Robotaxi雖然都還需要設置固定上下車站點,但都能實現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駕駛流暢度上,在城區也能跑到40-50km/h的速度,不存在“慢悠悠”行駛干擾正常交通的現象。
在今年光錐智能體驗Robotaxi時,偶然預見一位隨車安全員。據安全員介紹稱,Robotaxi確實會存在一些BUG和不如人類司機的情況,遇到複雜情況會反應慢一點。但關於安全性,安全員表示“圈子內極少聽說有事故,有也是別的車追尾”。
在體驗和技術的進化下,車企也加大了對自動駕駛的支持力度。試圖在Robotaxi即將平替普通出租車的趨勢下,搶佔量產先機。
其中,廣汽在今年連出“大手筆”。6月,廣汽先投了文遠知行,10月又接連投資小馬智行和滴滴自動駕駛部門,合計今年總共出資近25億元人民幣。在小馬上市前夕,北汽出資至多7035萬美元參與IPO認購。全球範圍,還有今年10月Waymo繼印度塔塔汽車和中國極氪汽車後,再次拿下韓國現代汽車的合作。
不過,Robotaxi的廣泛落地還需要相當的時間。中美兩國雖然對Robotaxi提供政策支持,但運營還需要自動駕駛的玩家自行解決量產和降本。以馬斯克預期的3萬美元成本看,摺合20+萬人民幣的價格,還是比常見網約車貴了至少一倍。
但好在自動駕駛的玩家們,在其他用途上也實現了落地。其中,文遠知行手握2000輛L4自動駕駛小巴意向訂單;小馬智行有190+輛無人卡車穿梭全國送貨;易控智駕有1500多臺無人礦卡在拉渣土;剛修改IPO文件的希迪智駕則有660輛。
自動駕駛行業一片欣欣向榮,誰又能想到短短兩年前竟然是哀鴻遍野?
艱難求生,命運交匯在量產路口
“考慮賣給蘋果、微軟,或者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全球平臺型自動駕駛第一股、Robotaxi第一股Aurora的CEO,在2022年9月給董事會的備忘錄中寫道。隨後在短短兩個月間,自動駕駛行業巨頭們經歷“三連敗”,整個行業的玩家陷入了資本寒冬。
10月26日,Mobileye骨折上市,估值167億美元(估值最高時500億美元)。10月27日,背靠福特、大衆兩大造車巨頭的L4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倒閉。面對自動駕駛這個似乎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福特在耗時4年和27億美元的投資中,終於失去了耐心。自動駕駛技術遲遲不能落地的痛苦,讓福特CEO Jim Farley總結成了冰冷的一句話——
“We won't necessarily have to create that technology ourselves。”(我們不一定非得自己去創造這項技術)
在國際巨頭失敗之下,中國自動駕駛的玩家們,“分頭”經歷着艱難求生。
2019年,在無人車故事剛開始講的年代,Momenta CEO 曹旭東早早地提出了做量產交付的戰略。如此策略,雖然讓Momenta失去了對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但卻抓住了車企試水智駕的“一線生機”。
2020年,上汽將智己項目給了Momenta這個沒量產過的“新人”。選擇Momenta的理由,一方面是因爲上汽屬於地方國企,資本運營相當靈活。自汽車電動化浪潮之後,上汽一直在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四處撒網”。另一方面,則是彼時行業玩家都不願意做量產的背景下,Momenta作爲強調算法能力的自動駕駛公司,甘於“陪跑”車企的實驗性項目,實屬難得。
隨着2022年4月智己項目成功交付,依託近乎“軟件外包”的開發模式,Momenta擁有了與華爲(HI和智選車模式)、地平線(軟硬件全棧方案能力)相“抗衡”的能力。雖然智己品牌的車最後沒能賣出幾臺,但先發的量產經驗,讓Momenta在商業化進度上,遠超聚焦L4自動駕駛的玩家。
在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這邊,隨着公司IPO交表,更多業務細節得以揭開。在自動駕駛的寒冬中,兩家公司基本是靠着“什麼都做一點”來維持經營,堅守等待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
整體營收體量,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在2024上半年分別取得1.5億和1.8億人民幣的營收,業務體量極爲有限。雖然,兩家公司是以Robotaxi的標籤示人——小馬智行在北上廣深擁有一支250多輛Robotaxi的車隊,文遠知行有超過300輛的Robobus車隊。
但實際上兩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並不是自動駕駛。文遠知行接了博世的ADAS合作研發訂單,在奇瑞星紀元車型上落地了高階智駕。小馬智行的主要收入,早已從“賣軟件服務”切換到了無人卡車車隊運營。
如今,隨着自動駕駛(及高階智駕)從幕後走向臺前。兩家自動駕駛公司的預期境遇,纔得到明顯改善。
文遠知行這邊,是博世以基石投資者的身份,認購了91%的上市增發股份。奇瑞星紀元的量產案例,讓文遠知行被整車廠和Tier1巨頭看好。小馬智行則是預計與豐田合作的自動駕駛車型(鉑智 4X Robotaxi),將在2025⾄2026年在國內⼀線城市投放千臺規模,更堅定了Robotaxi的路線。
“實現自動駕駛,猶如攀登珠峰。我們要走過的路至少也有南坡、北坡兩條路線可供選擇,也總會有先行者和後來者之分。雖然山頂只有一個,但攀登者的經歷、登山過程中的故事往往層出不窮,精彩紛呈,讓人神往。” 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對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如此總結道。
攀登珠峰的比喻,是幾乎所有自動駕駛公司實現最終目標的共識。在文遠知行創始人韓旭常提到的“攀登高峰,沿途下蛋”中,在小馬智行CEO彭軍的“L4 自動駕駛就像一個山脈裡最高的那座山峰,它就矗立在那,但從未有人成功登頂,人們也還不知道通往它的正確路徑”的展望裡。
自動駕駛公司們在寒冬中通過各自不同的路線,命運交匯在量產落地的階段上。
雖然,如縱目科技、毫末智行,遲遲量產不夠的自動駕駛玩家們,正在面臨着殘酷的淘汰壓力。但正如經典Gartner曲線所示,一項新技術從新興走向成熟,行業玩家一定會遇到泡沫破裂的低谷。在技術落地與市場的認知中,在行業的“大洗牌”中走向成熟。
如今,隨着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消費者認知改變,自動駕駛的黃金時代終於到了。聚集在珠峰最後一個營地的玩家們,登頂只剩下海拔500米的距離。
AI大模型,自動駕駛的黃金時代
AI大模型是自動駕駛行業迎來轉折最重要的因素。
過去的自動駕駛主要特徵,是重人力的模塊化部署。自動駕駛的研發者們,需要分別設計感知、預測、規劃和控制四個部分的小模型。然後,再根據具體功能效果,人力寫成應對各種情況的代碼。
這種設計模式的好處在於,行業內不同玩家不需要精通所有方向。只需要在單個領域做到最優,就可以用“拼接”的方式整合到一整套智駕系統中。整體上算是方便行業玩家的協作,加快了智駕落地的節奏。
不過短板也很明顯。最折磨人的,是人力寫規則不可能窮盡真實世界的情況。代碼越寫越多,但根本無法徹底消除長尾問題。另一邊,則是模塊化的小模型由於各自獨立,導致智駕系統內的數據無法完整流通。前置模型數據處理越精細,給到下個流程的誤差就越大。
如今,在AI迭代至大模型的趨勢下,自動駕駛的研發流程被徹底重塑。
“Waymo時隔六個月沒有什麼進步。AI時代,6個月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
正如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今年6月對特斯拉FSD的體驗感慨。基於數據迭代的訓練方式極大加快了自動駕駛的成長速度。小鵬汽車在5月20日剛宣佈採用大模型端到端,7月底就發佈了“門到門”的智駕“新天花板”。
同時,端到端技術還直接提高了整個車圈的智駕水平。去年還被認爲不擅長智駕的長城汽車和極氪汽車,今年城市NOA跑的無比“絲滑”。比亞迪則是在今年10月底成立了一個主攻端到端技術落地的部門,宣稱明年3月就要實現50款車的適配。
端到端技術對自動駕駛的加速,本質上是採用純AI的方式開發。 數據的訓練模式,讓自動駕駛可以利用傳感器原始數據“自由”發揮。甚至,根據輸入數據的樣本差異,自動駕駛還能學會類似過環島、掉頭這種超出設計預期的能力。
而在訓練模式之外,自動駕駛也在藉助AI大模型本身的能力,實現對物體理解能力進化。
在當下自動駕駛的迭代中,已經有廠商開始弱化佔用網絡的感知模式(如華爲、小鵬)。在大模型對物體的認知能力下,自動駕駛不再將感知數據轉化成一個個“小方塊”。而是將道路上所有信息(障礙物+道路標誌)進行整合,自動駕駛開始能夠真正“看懂”道路。
圖片:佔用網絡示例 來源:小米SU7預發佈會
“在重建的基礎上做泛化,生成符合真實世界規律的場景。這種模式與此前自動駕駛仿真基於人爲‘擺放’的場景不同,本質上可能跟大語言模型訓練‘大力出奇跡’類似。”
正如賈鵬對理想汽車智駕能力的思考。在AI計算的“暴力美學”下,行業玩家紛紛開始追逐更大規模的算力,讓自動駕駛擁有更完善的時空認知。
利用Transformer模型的Attention(注意力)機制,自動駕駛開始能夠記住長clips(視頻數據切片)的訓練內容,從而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事物的相關性。另一邊,在蔚來、理想、小馬智行等玩家都推崇的世界模型上,更大的算力不僅能復現更真實的虛擬訓練場景,還能借助Diffusion(擴散模型)生成傳感器從未“見過”的世界場景。
最終,在AI大模型的迭代下,自動駕駛技術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自動駕駛的玩家們在業績的支撐下,也紛紛走出了此前講技術“求融資”的境地。不少“明星選手”的市值籌碼,遭到投資者的“哄搶”。
近期上市的玩家,是地平線在敲鐘前吸引了百度和阿里爭當基石投資者。以33.83倍的認購(國際發售認購13.81倍)和每股3.99港元的上限定價發售。小馬智行在IPO定價階段,因投資者認購量巨大,“被迫”增發和推遲定價。廣汽等四家投資人更是以定向增發的方式,認購了小馬智行1.534億美元的普通股。文遠知行則是上市當天,盤中一度漲超27%,兩次觸發熔斷。
還記得在兩年之前,自動駕駛行業還是被頻頻質疑的狀態。大衆顯然還沒接納這臺基本只在北京亦莊“遊蕩”,車上坐着一個安全員的“無人出租車”。而如今,汽車和無人車的消費者們早已不再質疑技術。尤其觀察今年Robotaxi的乘坐體驗評測,乘車費用悄悄地成了消費者最關注的重點。
肉眼可見,自動駕駛即將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爲科技進步的又一個“稀鬆平常”。但對行業內的所有玩家來說,被接受就是最大的好事。
自動駕駛的黃金時代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