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晶片 都讓世界看見臺灣

臺灣拿下二○二四年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冠軍的下一秒,手機上開始出現許多讓人飆淚的畫面。

有企業家立馬宣傳公司明天全體放假一天,同時還在LINE上面撒紅包;一○一大樓牆面驕傲的秀出「世界冠軍」的訊息;更別提社羣媒體上的大洗版了。這場比賽,不僅是一場運動的勝利,更是臺灣被全世界看見的一刻。

棒球是國際語言,這次勝利讓臺灣在全球體育舞臺上閃亮,也激發了國人的自信,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更特別是在臺日資源的巨大落差下得勝。

日本有一點二億人口,基層棒球參與人數衆多,棒球文化根深蒂固。相比之下,臺灣人口僅二千三百萬,基層棒球資源相對稀缺。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建立了完整的培訓與比賽系統,甲子園更是明星選手的搖籃。而臺灣的棒球訓練體系,仍有許多改進空間。日本職棒聯盟成立於一九三六年,歷史悠久且競爭激烈,爲選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而臺灣的中華職棒開打於一九九○年,歷史較短,選手的發展舞臺相對有限。

知名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他所寫的《以小勝大》這本書裡中提到:「我們常常誤解了優勢和劣勢的真正含義。許多看似的優勢,實際上可能成爲阻礙;而許多看似的劣勢,卻可能成爲成功的契機。」臺灣棒球隊沒有日本那樣的龐大的資源,但善用策略、專注於精準技術,並展現了驚人的抗壓能力。在比賽中,臺灣採用靈活應變的戰術,專注於細節如靈活防守、有效進攻,打亂了日本隊的節奏,最終贏得勝利。

臺灣棒球隊的勝利,也讓人聯想到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兩者都有着相似的核心精神,反映出不同的優勢。臺灣棒球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擊敗強大的日本隊。臺灣半導體在地小資源少的臺灣崛起,穩居半導體產業領導地位。兩者都是「以小勝大」的經典示範。

臺灣的棒球與晶片的故事提醒我們,資源的多寡並非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如何將有限資源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