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迴應小米“抄襲”:一個髒字沒說,但是句句打臉,字字誅心

從"米時捷"之爭看新能源汽車設計之路

近日,小米汽車發佈的首款量產車型SU7掀起了一場關於車身設計的熱議。一經亮相,網友們便瘋傳SU7的外觀與保時捷跑車別無二致,直呼"米時捷"。細看之下,整車線條流暢利落,前進氣格柵、前大燈、車窗以及車尾等多處設計元素,確實與保時捷品牌車型存在高度相似。

這一發現引發了廣泛質疑和討論。有人認爲小米汽車在設計上"明目張膽"地借鑑保時捷,存在抄襲嫌疑;也有人說這只是汽車設計上的通病,借鑑並無大礙。雙方網友爭執不下,讓這起本不值一哂的"米時捷"之爭鬧得沸沸揚揚。

借鑑還是抄襲?

那麼,小米SU7的設計是屬於正常借鑑範疇,還是確實有被質疑的嫌疑?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來看:

1. 借鑑高端品牌設計在汽車行業已是常態

汽車設計自有行業"潛規則"。從上世紀初福特Model T問世開始,車身造型便逐步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車頭低矮流線型,兩側車窗採用橢圓弧面等,已經成爲所有汽車通用的設計語言。單從這些基礎元素來看,各車企新車自然會有相似之處。

此外,汽車行業向來有"向成功品牌學習"的傳統。保時捷等老牌車企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經典設計理念,成爲業內楷模,年輕車企在設計上自然會借鑑和參考。從這個角度看,小米SU7的設計靈感可以說是在汽車行業"潛規則"中的常態之舉。

那麼小米SU7"借鑑"的程度是否已經超出了常理?從內行人的評判來看,存在一些爭議。有評論指出,SU7的進氣格柵、輪轂設計等細節元素與保時捷驚人地相似。僅從谷歌上一搜便可找到前後別無二致的保時捷圖片,這已經不再是簡單借鑑,而是僞裝成了"米時捷"。

另一些觀點則認爲,汽車設計就應該向優秀作品學習。小米作爲新兵,能借鑑並最終打造出媲美保時捷水準的車型,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只要稍作修改已與原作品區分開來,就不存在非法抄襲的問題。

從中不難看出,圍繞這款車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抄襲仍存在較大分歧。對此,我們還需聽聽當事雙方的解釋。

當事雙方各執一詞

面對哄傳"米時捷",雙方都有怎樣的迴應?

小米方面

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對此事先是愛答不理。直到最近的一次採訪中,他才終於正面迴應:

"SU7雖然從某些角度看與保時捷車型相似,但我們團隊在研發過程中,從未直接複製任何一款車的設計。我們設計靈感來自多方,並對衆多優秀車型進行了綜合借鑑,最終呈現了這款媲美保時捷水準的全新車型。"

從雷軍這番說法來看,小米汽車顯然將SU7的設計定位爲"融匯衆家之長、面向高端"的創新之作,而非簡單模仿。不過,細節上確實存在高度相似,這一點小米並未做出解釋。

保時捷方面

另一方面,保時捷對此事可謂是諱莫如深。該品牌中國區高層在接受採訪時連名帶姓地說:

"對於設計相似之處,或許是好的設計總是心有靈犀罷了。但我們期望能與秉持同等高標準、合法合規的企業展開良性競爭。"

這番話語氣生硬,言外之意已經不難理解。

一方面,保時捷暗諷小米對其設計存在過度借鑑。畢竟保時捷累積數十載獨樹一幟的經典設計風格,令其車型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與小米這種新車企的設計"恰好"高度雷同,顯然合理性值得商榷。

更重要的是,保時捷似乎也覺得小米這種"借鑑"做法已經突破了同行之間借鑑慣例的底線,算不上是"合法合規"的行爲。

總的來說,雙方在這一事件上可謂針鋒相對、立場鮮明,態度都相當強硬。這是否會就"米時捷"一事演變爲法律糾紛,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設計之路將何去何從

不過,放眼整個行業,新能源汽車設計亂象其實早有先例。近些年來,一些新車企爲了追求時尚前衛的造型,經常會"高度仿效"一些經典車型的設計元素,引發爭議。可見行業自身仍缺乏有約束力的設計準則。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在未來,新能源汽車設計應該遵循怎樣的準則和潮流?

1.創新設計理念並非易事

汽車設計創新其實是一個極其不易的過程。一方面,車身外形受到動力系統、操控性等諸多功能約束,設計自由度有限;另一方面,經典車型已經佔據了審美製高點,突破並非易事。

因此,對於新車企來說,即便有再出色的設計師,要完全擺脫經典車型設計範式、創造出全新風格,仍是一個巨大挑戰。或許我們可以給予諒解,但明目張膽的抄襲也決不可取。

2. 法規准入機制或將生效

爲了遏制設計抄襲亂象,業內已經呼籲通過法規來規範新能源車企的設計行爲。一些知名車企也在積極推動,希望能夠出臺類似於現有的外觀專利制度,對車身造型設計予以保護。

如果這一機制最終實施,新車企在設計環節就需要進行外觀專利的申請審覈,確保其設計沒有抄襲他家產品。一旦被發現抄襲,將可能需要進行全面的重新設計。

雖然實施細節還有待制定,但可以預見,未來設計自主創新能力將成爲新車企生存的基本門檻,簡單借鑑經典作品可能將行不通。這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設計生態也將是一次重大考驗。

3. 設計多元化有望成爲大趨勢

面臨來自法規的壓力,新車企顯然需要加大自主設計創新的力度。但好在,現有的汽車設計語言並非一成不變,仍存在一定創新空間。

例如近年來,一些新車企開始嘗試打破傳統三盒式車身設計,採用更具科技感的流線曲面造型;車燈也在向分體式或隱藏式發展,車前臉設計風格百花齊放。

因此,未來或將出現更多新車企努力開拓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以確保車型設計的獨特性。設計多元化、百家的局面,對於推動汽車設計語言不斷創新將是一個契機。

總的來說,汽車設計一直是新能源車企的命門所在。從"米時捷"事件中可以看出,如果仍然停留在簡單模仿階段,必將受到業內的質疑和法規的約束。

因此,新車企要想在未來的設計之路上走得更遠,必須下定決心,紮紮實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拓出屬於自己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纔是上策。雖然過程勵勵而產難,但這卻是通往真正設計高度的必由之路。

期待更多原創優秀設計

當然,包括小米在內的新能源車企也都在朝這個方向不遺餘力地努力。小米汽車未來有望在SU7的基礎上,注入更多原創設計元素,使其設計語言日臻成熟。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