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聯合國認爲無藥可救的黃土高原,中國治理70年,如今成效怎樣?
黃土高原一場風,從春一直刮到冬。
漫天黃沙飛舞的場景,是我們一直對黃土高原這裡的固有印象。
而我們老祖宗,自古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這裡常住人口就有着1.2億之多。
選擇留下來居住的他們,難道不知道這裡不適宜人類生活嗎。
其實作爲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古老土地,它的原貌自然不是黃沙滾滾的模樣。
不僅擁有着充足的水源,植被也是非常的茂盛,與大家印象中根本不是一個樣子。
那麼它都歷經了什麼遭遇?以往那片肥沃的土地,怎麼就變得這般光景了?
作爲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對於它的治理也一直沒有停下。
與它的環境死磕了70年之久,如今的現狀又變成了什麼面貌?
01
要理解黃土高原的生態,就必須回到歷史的長河中,去探尋它曾經的模樣。
早在商周時期那時的黃土高原,並非我們印象中那樣的充滿着荒涼。
這地方水草茂盛土地肥沃,茂密的森林覆蓋着山巒,植被覆蓋率高達53%。
而早在以前的周朝,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嶄露頭角,開始了我們文明的發展。
黃土高原以前水多土好,即便種植的糧食也很興旺,也爲周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
之後因爲這裡的環境,更是被當成了“草場”來對待,而當時的秦人就在此地爲周天子養馬。
值得注意的是,周朝建都於鎬京,而商朝的都城朝歌則位於依山傍水的平原地帶。
足以說明,當時這裡其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足以吸引周王室在此定居,並建立起強大的王朝。
而要想養出高頭大馬,對於草料與水源都是必須要具備的因素,這裡有着大澤,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牧場。
至於它是如何如何被破壞的,還要從當時人們的所作所爲去說起。
當時想要發展,人口和糧食那肯定是最重要的,因此便大肆的開墾着耕田。
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也讓那時對於耕田的開發就沒有停下來過。
當時不懂精耕細作的重要往往一片地收成也很少,那就擴大耕地的規模。
人們可沒有保護環境的想法,就將樹林與草原都進而轉變成了耕地。
而那時也沒有什麼規定田地的面積,只要你肯幹,那都能是自己的。
這樣偏向於散養的方式,也讓耕地的開墾加速了起來,只需要定期交付一點給大王就行。
於是人們得到了收成,而周天子也獲得了公糧,只有這片土地受傷的情況就達成了。
包括養馬消耗的草力,黃土高原的環境也因過度的開發,慢慢遭受到毀壞。
02
從繁榮到衰敗,這片土地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也承受了人類活動帶來的巨大沖擊。
這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的開端,也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早期例證。
從秦漢時期開始,這裡的農耕文明也在不斷的擴張,當地的西部和北部也逐漸被開墾。
樹林和草場面積在縮小,綠化面積也在減少,在南北朝那會兒,它自身的樹木和草叢只剩下了四成。
本來高達一半的覆蓋率到了清朝的時候,黃土高原的環境並不是固定不變,覆蓋率也就下降到15%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它自身的能夠留下來的覆蓋率僅僅只剩下6.1%了。
但這也不全是他們的錯,自然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據我國科學院的數據,自然侵蝕是導致它水土流失的主要“元兇”,佔到了70%。
黃土質地比較鬆,容易受風吹雨衝,又因爲天氣幹,雨水又集中,所以水土流失的問題比較嚴重。
這些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加速了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惡化。
而這無疑就是他成爲黃沙遍佈的病因,讓這裡慢慢的不再適宜人們的居住。
此地的水資源也發生了改變,沒了植被的覆蓋水源也面臨着流失,而沒有水源植被也活不下去。
能看出它自身的生態鏈已經遭到了破壞,而這裡也陷入了土地退化的循環。
而其中黃河也“出了一把力”,當它在這裡沖刷過後,往往就會帶走很多的泥土。
黃河攜帶的泥沙越多,河牀上就越堆越高,下游變成了“懸河”,還威脅着沿岸居民的安全。
之前黃河的泥沙年輸出量是2億噸,而到了晚清,這個數字暴漲到了16億噸。
這驚人的增長,不僅反映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劇,也預示着生態災難的來臨。
當這裡在生態得到破壞之後,就連聯合國農糧的專家都認爲黃土高原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03
這裡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自然不可能因爲別人的言語就做出放棄的舉動。
因此對它的治理,從建國時到現在就沒停下來過,這場長期較量就在這片土地上演了。
70年來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對它惡劣的環境依舊沒有鬆手過。
經歷了從“坡面治理”到“淤地壩”模式,再到“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不斷探索和實踐。
好在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它的有效治理途徑,一部部“摸着石頭過河”尋到了方法。
當時的“淤地壩”方案,經過了一場嚴重的洪水,不僅毀掉了27萬畝農田,還讓專家們都產生了質疑。
好在最終摸索出了“小流域綜合治理”這個方案,將黃土高原的地形和經濟發展狀況,細緻地分成幾個小流域。
通過全面治理的手段分而化之,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面的共贏。
經過七十年的不懈努力,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不僅讓綠化越來越多,還讓當地經濟更興旺,人們的生活也更豐富了。
植被覆蓋率已經超過了60%,不僅恢復了之前的面貌,更是做出了超越。
而這樣的植被覆蓋率,讓黃河也再帶不走那麼多的泥沙,降到了2億噸以下。
雖然此地的耕田因爲退耕還林減少了,但通過科學規劃和精細化管理,農業產量反而提高了。
更爲驚喜的是,這裡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還結出了讓人們致富的果實。
如今在當地北緯35度附近,還有着一個四季分明的區域,成爲了蘋果的種植“天堂”。
經過這種寒旱農業的種植,人們也利用優勢讓此地結出了止水飽滿,甘甜可口的果實。
當地的人們藉助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生長出了優質的“天水花牛”“靜寧蘋果”等品牌水果,想必大家都品嚐過。
能看出黃土高原的生態治理之路,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也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
而這片人們印象中充滿黃沙的地方,也變得綠意昂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