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警惕“自律挑戰”背後的騙局
只需在指定房間裡獨自生活一個月,就有機會撬動40萬元獎金?請注意,這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據報道,挑戰者每次參加自律挑戰需交一筆9000元的報名費,所謂獨自生活並非每日躺睡吃,挑戰者可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必須做的事都有詳細規定,所有的規則附在一份合同中。如違反任何一項,則視爲挑戰失敗,報名費不予退還。多位挑戰者失敗後才驚覺,這場博弈"像是一個圈套"。
你盯上了人家的獎金,而人家只想掙你的報名費。翻開自律挑戰合同,密密麻麻的條款看似嚴謹,實則是爲失敗預設的無數個"罪名"。行李箱位置偏差3釐米、手機使用提前1分鐘、關門時觸碰門把手……這些荒誕的失敗理由,暴露了規則的真正意圖:不是考驗自律,而是製造必然的失敗。
更諷刺的是,合同中的文字遊戲被設計得滴水不漏。例如"24小時內使用一次手機",既可解讀爲"每日一次",也可被曲解爲"間隔24小時",全憑商家一張嘴解釋。這種"解釋權歸主辦方所有"的霸王條款,讓挑戰者永遠處於被動境地。
規則的執行過程,更像是一場赤裸裸的欺詐。工作人員送餐時"不經意"的搭話、故意未關緊的門縫、突然消失的電話信號……這些"盤外招"將挑戰者逼入絕境。規則越嚴苛,失敗率越高;失敗次數越多,報名費越滾越大。據報道,有人花數萬元報名費連續7次挑戰失敗,而且挑戰圈裡還沒聽說有人成功過。
從法律視角看,這類合同早已遊走在違法邊緣。有律師指出,合同中"權利義務嚴重不對等""利用格式條款加重對方責任"等特徵,明顯違背《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則。山東蒙陰縣法院的判決也印證了這一點:商家以"射幸合同"之名行賭博之實,本質上是對社會誠信的踐踏。
自律挑戰"背後的騙局更值得警惕。人們並非不知風險,但在"萬一成功"的誘惑下,理性往往潰不成軍。商家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將挑戰包裝成逆襲捷徑,讓參與者陷入"越輸越賭"的惡性循環。不難發現,商家這種對貪婪的精準拿捏,不過是現代版"魷魚遊戲"的變種——不是取你性命,而是掏空你的錢包。
遏制此類騙局,既要加強市場監管,也要對錯誤認識做到及時糾偏。相關部門應主動作爲,防止騙局橫行危害社會。對公衆而言,最根本的抵禦之道是破除"捷徑迷信"。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知道一個基本的道理:真正的自律是腳踏實地地奮鬥,而非將命運交給一場莊家通吃的賭局。
文/車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