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首個公共就業示範服務基地啓用
手持“就業暢行卡”,在求職機上刷個臉,就能收穫適合的崗位;隨時爲有需求的企業開小型招聘會……昨日,“就在豐臺,職等你來”豐臺區公共就業示範服務基地揭牌儀式在北京賽歐科技園科技孵化中心舉行。作爲本市首個公共就業示範基地,該基地以“一站式服務、全鏈條賦能”爲核心,集就業對接、技能實訓、創業孵化、政策服務等功能於一體,“基地將成爲豐臺區公共就業服務‘樣板間’,在全區範圍內合理佈局分基地,擴大服務輻射範圍。”豐臺區人力社保局就業科副科長張瀟表示。
零工專區就近“派單”
昨日,外賣小哥小劉深度體驗了基地的幾項核心功能,“進來給我發了一張這個‘就業暢行卡’,掃碼後就能看到基地裡六大功能板塊,零工市場、小型招聘會等最吸引我。特意在那個‘刷臉求職機’上刷了臉,跑腿的零工很適合我,想試試。我還聽了個互聯網營銷師的培訓課程,老師手把手教我怎麼剪輯和配文字,自己還試着做了一條短視頻,發到朋友圈就收穫了很多點贊,太有成就感了!”小劉興奮地說。
“小劉講到的零工專區,是基地最重要的板塊之一,佈設了‘刷臉求職機’,求職者只需輕鬆刷臉,就能快速獲取精準的崗位信息,就像美團派單一樣,就近推薦。”據張瀟介紹,豐臺區聚焦商務服務、生活服務、商業出行等行業需求,挖掘商圈、樓宇等零工機會,以“政府+市場”的模式,建立區級線上零工平臺,精準高效撮合零工供需,“我們接入了一些市場化的零工小程序,如‘職贏(北控三興)’能提供獨立設計師、小程序外包等綜合類零工崗位;‘石爲開’能提供保潔、家政等生活服務類零工崗位;‘即刻職達(萬達集團)’能提供理貨員、餐廳服務員等商業服務類零工崗位。目前已經儲備了超2000個零工崗位。運行首日,便爲附近某商場快速匹配數十名餐飲類兼職人員,保障週末高峰期用工。未來,平臺會接入更多的合作伙伴,讓零工真正做到觸手可及。”張瀟說。
常態化舉辦“小而精”招聘會
基地的另一個重要板塊就是招聘平臺,將常態化舉辦線下“小而精”“專而優”招聘會,精準匹配求職者專業技能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實現7×24小時求職招聘服務不間斷。“今年我們將重點關注招聘會的質效,但凡符合區內發展方向的企業有招聘需求就可以聯繫我們,及時在基地舉辦專場招聘會,甚至可以走進有需求的企業,以直播帶崗形式對招聘崗位進行深度解構,切實增強崗位瞭解和工作體驗。”張瀟表示,將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讓求職者與企業實現精準對接,提升就業效率。
職業技能學院直接入駐基地
最與衆不同的是,基地裡就入駐了一家職業技能培訓學院:豐臺區職業技能培訓學院。該學院整合各行業、各領域、社會培訓機構、企業等多方資源,並與48家技能培訓學校合作,“不光是針對求職者個人,企業內訓有需求,基地也可以‘接單’。”張瀟表示,基地將定期發佈優質職業(工種)培訓課程,幫助勞動者高效便捷參加培訓,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對於培訓費用,“會以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形式進行,能夠保證的是培訓是規範的、有效的。”張瀟說。
據悉,基地將圍繞生活服務業、商務服務業、信息技術服務、高端製造和城市運行保障等五大領域開展大規模技能人才培養,目前計劃每月開2-3場培訓,近期會聯合中大英才培訓學校面向園區企業的HR開展人力資源方面的培訓。同時,舉辦“匠技豐臺”專項選拔競賽,儲備一批高技能領軍人才,一批優質技能競賽項目,助推技能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政企合作設立路演基地
基地的成立,對於創業的支持必不可少。基地的創業支持平臺,集成創業孵化指導、創業工位、創業導師、創業產品展示等服務,爲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支持。“我們搭建起一站式創業服務綜合體,匯聚百位優秀創業導師,設置沙盤模擬、項目展示、市場反饋收集、投融資渠道對接等實戰課程,幫助創業者規避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內設創業路演基地,將通過舉辦‘豐創之旅’‘投融資對接會’‘創新成果展’等活動,激發創業創新活力。”張瀟介紹說,
基地的建設,彙集了孵化器企業、培訓學校、職業院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多方面資源,是一次引入市場力量來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全新探索,“像賽歐孵化中心,除了提供近1800平方米的場地支持外,還會提供創業扶持服務。”
賽歐孵化中心負責人指出,依託賽歐孵化服務體系,將全力支持新興產業領域初創期、孵化型項目與企業,培育和孵化一批“硬科技”成果在京轉化應用,“此次與豐臺區人力社保局合作共建基地,是我們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新實踐。同時,依託搭建的資源平臺,能夠更好地服務我們在孵企業。”
豐臺區人力社保局表示,豐臺區將以此基地爲公共就業服務“樣板間”,在全區範圍內合理佈局分基地,擴大服務輻射範圍。隨着基地的正式運營,豐臺區全面啓動“豐宜樂業”建設年行動。2025年,豐臺區將從解決就業市場供需兩端結構性矛盾入手,聚焦重點羣體,精準精細幫扶,全年將實現“天天有招聘、週週有活動”,舉辦各類招聘活動100餘場,歸集崗位萬餘個,爲求職者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支持。
文/本報記者解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