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兩岸人均GDP的迷思(林祖嘉)

有一篇大陸學者寫的文章,其主要內容在探討大陸第七次戶口普查資料內容,其中顯示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臺灣,他覺得很遺憾。(示意圖達志影像

不久前,有一篇大陸學者寫的文章,其主要內容在探討大陸第七次戶口普查資料內容,其中顯示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臺灣,因此作者覺得很遺憾,因爲他認爲兩岸在不同的制度競爭,如果大陸有許多城市人均GDP超過臺灣,就可以顯示大陸的制度比臺灣好,因此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就會比較大。因爲該作者在大陸有一些影響力,因此該文引發了不少的討論。

其實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GDP只是衡量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經濟發展還有其他很重要的指標,比方說,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及所得分配都是顯示一個社會經濟表現的重要指標。如果再把層次拉高一點,國際上有很多重要的社會發展指標,包括人均壽命教育水準醫療品質空氣污染、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選舉制度與政府效能等等,這些都是所謂「制度」下的產物。如果要談「制度競爭」,當然不只是看經濟表現而已,其他的指標應該都是人們選擇的重要考慮因素

先讓我們來談談兩岸人均GDP的問題。首先,本文作者對於大陸竟然沒有城市的GDP超過臺灣而感到訝異,因爲本來大陸幾個一線城市的人均GDP已經超過臺灣,比方說,深圳,但是在這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大陸幾個一線城市的人均GDP又低於臺灣,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爲這幾個城市的人口數比原先估計的多了很多,導致其人均GDP被拉低。比方說,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數1,345萬,但是在第七次普查中,深圳人口突然增加400萬,從而大幅拉低了深圳的人均GDP。其實這反映大陸統計上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統計數據的不確實,而造成人們對其統計數據的信任問題。

其次,在西方國家(包括臺灣在內)通常只有計算「國家」GDP及人均GDP,而很少看到計算「城市」GDP的,因爲GDP中包括進出口,這些是海關統計,大都屬於中央政府,一般地方政府不會有海關統計,因此城市就很難去統計其GDP的大小。而地方政府在計算國民所得時,會採用要素所得的統計方式,包括薪資利息租金與利潤等方式來計算。而爲了能實際反映一個家庭可使用所得的大小,因此通常都會用所謂的「家戶可支配所得」(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因此,如果兩岸真的要比較收入的高低,應該用家戶所得來比較可能更爲精準

第三,更重要的是,現在一般用的人均GDP,都是用美元計算,比方說,依IMF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爲10484美元,而臺灣爲28306美元。同時,大陸第七次普查結果,2020年北京市與深圳市的人均GDP分別爲23910與22846元。問題是,這些人均GDP是用當期美元計算的,而沒有考慮物價高低的問題,因爲現在北京和深圳的物價都很高,所以即使他們的所得很高,但是在面對高昂的物價下,這兩個城市人們的購買力可能會低於大陸其他的城市。而物價問題在臺灣則更是敏感,因此臺灣長期以來的物價都很穩定,久而久之,臺灣的相對物價就普遍的低於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當然也會比北京和深圳來得低。依IMF的資料顯示,如果依購買力評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衡量的話(通常是以美國的物價爲基準),中國大陸2020年的人均GDP上修爲17192美元,而臺灣則是高達55724美元!

第四,過去40年,中國大陸GDP平均年成長率達到9.0%,這對於一個超過14億人口的國家而言,當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不要忘了,亞洲四小龍都曾經有過一段長期而高速成長的經驗,比方說,臺灣1951年到2000年的50年之間,GDP平均年成長率達到8.1%,並不比大陸過去40年遜色。更重的是,在這一段高速成長的期間,臺灣保持穩定的物價、非常低的失業率和極佳的所得分配,這些都不是中國大陸過去40年經濟成長表現所能比擬的。當時臺灣的經濟表現還被許多國際上研究經濟發展的學者稱爲「臺灣奇蹟」(Taiwan miracle)。

進入2000年代之後,臺灣經濟成長率快速下滑,經濟成長表現遠不及中國大陸,這是一個事實。其實臺灣已經進入經濟發展國家,因此經濟成長率降低並不意外,但是臺灣在很多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建設上,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進步。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全民健保制度,讓臺灣所有人民可以享有低廉而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另外,臺灣在勞工失業和最低工資上的保障不斷改善,再加上勞保、農保、軍公教保險和近年推出的國保等等。基本上,臺灣每一個國民在基本生活上都受到政府妥善的照顧,也就是說,臺灣已經有一套完善的社會安全系統(social security system),不輸其他先進國家。相反的,中國大陸人口衆多,而且城鄉差距很大,醫療資源不足,各種保險的覆蓋率不足,這方面要趕上臺灣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

最後,我們基本上同意該文作者的說法,即「統一時中國大陸發展的水平愈是接近甚至超過臺灣,則統一後的問題就愈少。」但是,我們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謂的「發展水平」應該不只是「人均GDP」而已,甚至中國大陸的社會安全體系追上臺灣可能還不夠。因爲當人民要進行制度選擇時,考慮的不會只是經濟因素而已,應該還會包括其他許多重要的因素,比方說,包括人均壽命、教育水準、醫療品質與空氣污染等等。另外,對臺灣人來說,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選舉制度與政府效能等等,這就好像是空氣、陽光與水,絕對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

最後,我們真心希望兩岸能夠進行良性的制度競爭,等到未來那一天兩岸「發展水平」真正接近的時候,再來談統一的可能,這對於雙方來說可能纔是最好的結果吧。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