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類鼻疽暴增11例 下旬達高峰
新增11例本土類鼻疽個案,均爲散發個案,其中10例有慢性病史,1例則有酗酒病史,11人在病發後均住院治療,其中3人至今仍在加護病房治療。
國內先前最大一波的類鼻疽疫情發生在2005年的海棠颱風及泰利颱風過後,南部二仁溪流域當時累計確診達42例,並造成其中8例死亡。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3例嚴重個案分別住在臺南、高雄等。其中一名南部4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發病後3天就醫,發生猛爆性肝炎,住院期間休克,目前仍在插管治療。另外兩名均爲70多歲女性和男性,分別都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病史,目前還在插管治療中。
羅一鈞表示,今年類鼻疽累計18例,已創5年同期新高,集中在南部,因類鼻疽最常於颱風後2到4周發病,預估還會增加確診人數,直到8月下旬將達最高峰,可能追平強臺海棠確診數紀錄。
羅一鈞表示,類鼻疽是第四類法定傳染病,主要透過皮膚傷口接觸土壤或污水而感染,也可因吸入、食入塵土或污水而感染,颱風後疫情常爲吸入性感染。根據國際間報告,死亡率可達40至75%,國內統計則爲4.5%。高風險族羣以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併發重症機率較高。
高雄市衛生局統計,颱風過後共接獲8例個案通報,分別爲永安區1例、楠梓區1例、梓官區5例及林園區1例,皆有多重慢性病史。其中梓官區的79歲男性個案,因呼吸喘、意識不穩急診就醫,待牀時意識改變,隔日入住加護病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