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爆發輿情的玄機
近幾天,新能源車巨頭比亞迪惹上了輿情。由於向部分供應商發郵件,強硬地要求明年供貨產品降價 10%,被供應商批駁併發布到網上,由此引發關注。
隨後,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迴應,稱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慣例,比亞迪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提出降價目標,並非強制,可協商推進。
既然“年降”是行業慣例,隨即網絡也曝出了別的行業巨頭要求供應商降價的新聞。一時間,出現了不少供應商站出來匿名發聲的新聞。
不少人從商業角度或者新聞角度對此事進行了分析,我現在從輿情的角度對於比亞迪的輿情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一、沉默的螺旋:比亞迪輿情被引爆的原因分析
比亞迪是新能源車的頭部企業,再加上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車擔負着大國崛起、和美國競爭的民衆期待,因此近年來成爲民族實業領域的佼佼者,深孚衆望。
這使得比亞迪和華爲等企業一樣,享受着某種超級國民待遇。就是一旦被視爲民族實業旗艦企業,就會擁有較深較寬的品牌護城河,不易爆發輿情。因爲在民族情感和政治正確的統領之下,小問題也會被網民羣體自我消化,或者被強烈的網民羣體情感壓制。只要問題沒有上升到傷害家國情感、侵佔國有資產、坑害百姓等方面,基本難以爆發輿情。
所以比亞迪此次突然爆發輿情,背後必然有較深層的原因。
有人說是因爲比亞迪發給供應商的通知較爲強硬,聽起來幾乎沒有商量的餘地,這種利用市場壟斷地位的霸道做法激怒了供貨商,也激怒了網民。還有人提出,比亞迪作爲頭部車企,在現實社會中是個強者,那麼到了網絡上面,一旦出現冒犯性行爲,就會爆發輿情,等等。
我的看法是,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是並非主要原因。尤其是比亞迪站在中美博弈第一線,獲得了網民的整體性支持,強者地位化作競爭優勢,反倒不再是輿情的風險因素。
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在今天企業經營普遍困難、活下去成爲更多企業現實訴求的形勢下,民族情感已經不足以支撐比亞迪光環,民族主義情感氾濫的大潮相對退潮,大小企業都在裸泳,在這種形勢下,一切都回歸到市場經濟赤裸裸的規律上來。由此引爆了“沉默的螺旋”。
所謂“沉默的螺旋”,就是在比亞迪享受着超級國民待遇的時候,即便對供應商進行極限施壓,後者即便有所不滿,但是在民族頭部車企的光環效應和政治正確的壓力之下,他們也傾向於強忍不適,或者保持沉默,維持全民的愛國主義敘事,反對的聲音因此被壓制,成爲沉默的輿論。
但是當一切都回歸到了市場經濟的本來面目,政治正確的壓力抵抗不住生存壓力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導火索就會引燃一直存在的火藥桶,從而導致供應商的不滿集體爆發,沉默的聲音擊穿冰層,從潛輿論變爲顯輿論,由此導致輿情爆發。
即便有人提出,敢於將此問題曝光到網絡的供應商是美資企業Sensata,百年老店,可能背後有什麼“陰謀”,但是在市場經濟規律產生現實威力的當下,無論何人揭露這個蓋子,都會引爆事件。
如果僅僅是一兩家供應商的不滿,也不會引起比亞迪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出面公關,這隻能說他知道此次事件或許會比較嚴重。
那麼爲什麼華爲也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卻沒有爆發輿情?
作爲一直站在中美競爭的第一線、經受住了美國政府極限施壓的巨大生存考驗,作爲“真金不怕火煉”的民族產業代表,華爲是被美國列爲需要精準打擊的國家敵人,是民族產業旗幟,也是國之重器,在網民心目中地位堅不可摧,再加任正非成了商業聖人,因此官、民、企都傾向於維護華爲的聲譽形象,這導致普通問題不足以爆發輿情。但是這本身就蘊含着巨大風險。比亞迪距此地位,尚有一步之遙,就在一步之內,反倒出現輿情風險。
二、監督頭部企業,是恆大給中國社會留下的警示
在比亞迪高歌猛進的時候,也不乏市場擔憂之心,在此次輿情爆發之際,這種看法又冒了出來,那就是,比亞迪會不會成爲第二個恆大?已經有經濟學家就此撰文,提出了擔憂。
恆大已經成爲我們時代的陰影,一個失敗的時代標籤。或將進入教科書、進入史冊,向後人述說當代一個大型企業不可思議的轟然倒塌,並導致一場中型地震的失敗故事。中國此前沒有一家企業的敗局可以和恆大相提並論。
但是如果將恆大的破產,以及對於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傷害,都歸咎於許家印及企業高管羣體,或許不足以解釋我們看到的一切。應該說,恆大本來就是中國社會肌體中的一個健康正常的企業細胞,但是發展過程中由於環境和自身的因素,慢慢轉化成了一顆癌細胞,慢慢侵入肌體,和健康肌體融爲一體,實現了共同成長。恆大深深嵌入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併成爲一個重要模塊,乃至一個操作系統,在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中,利用時代機遇、地方發展需求以及GDP主義大旗下各方的政績貪婪,順利獲得各方營養,成長壯大,也終於在某一天出現嚴重病症。它的背後,是城市化病和時代病,以及監管乏力,捆綁社會最終導致社會肌體的麻痹無力。
恆大的失敗,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失敗,這應該成爲一個教訓,提醒我們不能再放任某種風險的成長,坐視其從黑天鵝成長爲灰犀牛。這種警示是有益的,懷疑和關注,本身就是一種監督機制,是合情合理的社會監督,甚至懷疑論和陰謀論本身,也是不無裨益的,總比全社會被麻痹後,毫無知覺地墜入湖底要好太多。
比如,有媒體爆料說比亞迪上半年負債5316億,負債率直逼77%警戒線,這就是一種風險。這種輿情在當下的爆發,對於比亞迪來說,或許是個很好的提醒。
不能像恆大時代那樣,大家坐在一輛高速列車上,每人都沉浸在發展速度的快感中,集體唱着勝利的歌曲,即便有人懷疑也會被樂觀主義羣體情緒所壓制,甚至被斥爲政治不正確,畢竟恆大集團成立了數百個正能量組織,打造了政治正確的護身符。但是顯然,沒有發展的“恆大”,只有被放任的風險的“恆大”,最終風險引爆爲巨大的社會危機。
三、中國人愛把監督問題,轉化爲愛國問題
誠如上述所言,我們需要警惕大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問題,需要認識到羣體情緒裹挾下的愛國情緒支持,僅僅是情緒而已,卻缺乏理性規律的依據。
尤其對於市場主體來說,如果不能迴歸並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反倒會導致越來越大的風險,並且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並不容易被發現、被指出。這使得愛國流量本身,蘊藏着巨大的情緒風險和發展風險。
正如在此前華爲被西方斷供高端芯片之後,高端手機的生產一時陷入困頓。此時我們會聽到網民震耳欲聾的支持華爲的聲音,似乎網民都在持幣以待,直到華爲重新推出高端手機,然後一舉釋放購買力。但是實際情況是,美國蘋果手機在高端市場高歌猛進,收穫了最好的銷量和利潤,其中很多都是華爲的市場份額。
這裡面有個民意的陷阱,那就是人們表面會說着政治正確的語言,但是實際上卻會根據利益和規律來做事情。這就是羣體情緒和網絡輿論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布萊德利效應”的本質含義,說的是投票前的民意測驗遙遙領先,但是最後投票結果卻與民意測驗完全相反。
今天當我們面臨羣體網民的高漲情緒的支持,但是運營企業、發展經濟又必須遵循嚴峻的市場規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警惕“布萊德利效應”。實際上,恆大的失敗的教訓之一,就是我們都陷入了這種政治正確的輿論陷阱。
但是就在最近,今日頭條上的幾個賬號,他們常年煽動羣體情緒,幾乎成了民粹主義的大本營,在營造某種輿論,說胖東來等企業遭遇多家媒體的圍攻,本身是境外勢力的陰謀表現,是對國有優秀企業的攻擊。事情的起因是,胖東來發了一個內部倡議,即不允許員工靠家裡爸媽買車買房,不允許員工結婚要求彩禮,或者支付彩禮。結果引發了媒體的批評,認爲企業侵犯員工的隱私。
本來,追求流量的企業,因爲某個做法引發媒體的關注,本身是正常現象,甚至這種批評聲音本身也是流量,對於企業並無多大傷害,改善和社會交流方式、做好對外通報,危機很快就會過去,甚至化危爲機。結果頭條的幾個賬號不答應了,認爲是對“人民的企業”的攻擊,是一種境外勢力和敵對勢力的陰謀。
這就是當下的一個社會現象,人們很容易將一個輿論監督的問題,平滑地轉化爲愛不愛國的問題、背後是不是有敵對勢力的問題。這本來是兩個問題,但是經過羣體情緒的黏連和化反,就變成了問題的一體兩面,甚至變成一個問題了。一旦進行這樣的解讀,就涉及到站隊的問題。如果支持輿論監督,那就是不愛國,甚至是潛伏的敵人。這也是一種道德綁架,乃至於忠誠壓力測試。
就這樣,經過輿論的操縱,正常的輿論監督被壓制了。時間長了,正確的聲音難以發出,被操控的民粹主義觀念大行其道,並且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因爲他們認爲這樣的做法是愛國的,是政治正確的。
“愈左愈安全”,已經成爲中國社會當下一種心理現象,構成了一個心理陷阱,就如同你在街頭看到有人擺下棋局,即便他再囂張,你也不敢應戰。確實也沒有人敢於反駁。這就會導致“沉默的螺旋”,社會被這種民粹主義輿論綁架,理性的聲音就此沉默。如何以發展和理性的邏輯,擊破“愈左愈安全”的文化心理怪圈,在當下是個涉及意識形態安全和發展安全的課題。
再以比亞迪輿情來說,就有不少人發出聲音說,比亞迪是新能源車的民族旗艦,如果負面事件爆發,斤斤計較於和供應商的利益紛爭,它如何高速發展?如何戰勝來自美國的競爭對手?還有人提醒說,將比亞迪信息發到網上的是個美國公司,年輕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看清問題的本質啊!
當人們的情緒被愛國激情裹挾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融入羣體,從而失去理性的思考能力;當人們慣於從國家敘事和民族敘事爲視角,來考察市場主體的時候,也就更容易被激情和情緒所俘虜,將輿論問題和監督問題,轉化爲愛國問題。
問題在於,民衆對於旗艦企業的支持是自發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於企業來說,真正強大起來、獲得足夠競爭力的根源是什麼?理性的企業負責人會將企業發展的命脈維繫於羣體的情緒之上嗎?是不是依然需要尊重發展規律,甚至外在的羣體情緒已經成爲一種干擾因素?
我們同時需要警惕的是,當一個企業的負責人開始將羣體的愛國情緒視作護身神器,並且經常發佈愛國豪言和民族主義言論來激發更大羣體激情的時候,或許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的信號。所幸的是,比亞迪沒有這樣做,人們看到的還是一個踏實做事的企業。
即便在華爲遭受美國無情打壓的時候,任正非也是冷靜的,指出中國和美國的技術差距,他從未發表激發愛國激情的講話,並且似乎在有意識地與這種羣體激情保持距離。
四、極限壓榨供應商從來不是問題,發展和想象力纔是問題
其實頭部企業對於上下游供應商進行壓榨,乃至極限壓榨,在很多領域一直都有。比如蘋果公司、沃爾瑪公司等,一直只給供應商留下紙片般的利潤,但是供應商依然能夠接受並活得很好,在於一旦構成生態鏈,即便少賺一點,但是從長期看,具有成長性。
更重要的是,供應鏈企業還可以通過股市賺錢,只要和頭部企業綁定,並且獲得穩定訂單,就會給股市帶來想象空間,從而確保了發展和成長。
這對於眼下陷入輿情的比亞迪是個巨大啓示。
供應商不僅僅是個上下游的問題,而且還是個生態鏈的問題。正如一條大魚在池塘裡,如果生態不好,那它本身成長也會受限。爲此比亞迪需要重視生態鏈問題,並且做好生態發展,需要共同成長,而不是僅僅自己成長。
此外,作爲頭部企業,比亞迪更需要考慮到穩定的長遠的發展,從而爲上下游生態鏈營造願景,和巨大的想象空間。如果上下游由此獲益,股市持續成長,那麼壓榨就不是問題。由此可知,持續創新和確保成長,纔是比亞迪更爲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