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什麼是貧富差距?
這個論調已有20多年了,每回聽到總忍不住與之辯論。沒錯,所得是流量統計,財富是存量統計,兩者呈現的意義不同,但不同不代表無關,如同財政赤字是流量,債務餘額是存量,兩者不同,但互爲因果,因此公債法對流量、存量都加以約束。
所得的確不等於財富,然而卻不該說得好像兩者毫無關係一樣,難道低所得族羣裡有富人嗎?我們來推論一下,資產包括儲蓄、股票、房地產,一個資產富饒的人總會有房租、股息、利息等收入,再怎麼不濟也不至於落入低所得組羣,除非他的股票全成了水餃股,所持有的房子都是海沙屋,所擁有的土地都在深山裡,但這樣的機率實在太低了。
再者,以去年而言,後20%的低所得家庭約有180萬戶,即令真有幾戶是資產豐饒而所得無幾者,那也只是特例,不是重點,該觀察的是總體趨勢,例如落在這個族羣的家庭是農村多或都市多?是老年多或青年多?和學歷有沒有關?和退休有沒有關?而不是以流量、存量來辯解低所得不一定貧窮,想想,這麼違背常理的論述,其誰能信?
既然官員認爲所得差距不同於貧富差距,那麼,貧富差距統計何在?自1992年發佈過一次,已有30年之久沒有這項數據了,官員們不能老是強調所得差距不代表貧富差距,卻又拿不出貧富差距的數字。平心而論,在現今沒有更好的數據之下,每年《家庭收支調查》裡的所得差距,正是觀察貧富差距的最佳指標。
幾年前,主計處第三局局長詹德鬆曾告訴我:「政府統計是一面鏡子,每天照鏡子,看到哪兒不整潔,馬上整理一下,如果不能照清楚,就應該修到好。」他是我從前在經濟部工作時的老長官,對統計知之甚深,談話極富哲理,依此理,政府官員現今該做的不是去辯解低所得不代表貧窮,而是儘快修好鏡子,以照清楚臺灣貧富差距的現況,讓外界明白老年貧窮、青年貧窮到底有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