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鄉村振興人才“種子”
中國教育報訊(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孫恆超 趙國棟)今年寒假,對19歲的央金而言,意義特殊。就讀於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的她,回到家鄉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馬蹄藏族鄉藥草村,在村委會完成了爲期一個月的跟崗見習。
“這是我大學的第一個假期,我跟着村幹部慰問村民、宣講政策,在實踐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腳下泥土越多,對羣衆感情越真。”央金說,寒假雖然短暫,但她更願意讓自己快速“充電蓄能”,畢業後更好地服務家鄉發展。
實際上,央金還有另一個身份——肅南縣“村級後備幹部”。得益於該縣2024年探索實施的“共富先鋒雛雁培養計劃”,和央金一樣,肅南有19名大學生和19名在職村幹部(含農牧民)在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孵化”。
肅南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下轄102個行政村和3個城鎮社區,是甘肅省委確定的各民族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先行試點縣。
肅南縣委組織部2023年的調研顯示,現任村“兩委”班子成員649名,平均年齡爲43歲,35歲及以下的佔18.95%,大專及以上的佔23.27%……
“農牧村要發展,村幹部是中堅力量。但現在村幹部年齡偏大、本土人才培養儲備不足成爲我們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面臨的突出問題。”肅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吳晟提出,能不能在培育上做點文章,用村幹部崗位吸引大學生回鄉就業,同時讓年輕村幹部提升學歷。
肅南縣教育局統計數據顯示,該縣2021年、2022年、2023年普通高校大專招錄人數分別爲111人、100人、103人,生源有保證。“共富先鋒雛雁培養計劃”由此誕生。由肅南縣委組織部牽頭,與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選定“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並採取全日制委託培養、單考單招學歷提升、高校畢業生短期任職培訓3種方式培育“雛雁”。
學校按照小班教學模式,開設“1+X+N”課程體系,確保委培學生畢業後都能懂基本政策、會業務知識、能處理問題。“1”即黨的創新理論,“X”即生態環保、鄉村旅遊、畜牧實用技術等專業課程,“N”即因村施策提出導遊、農業畜牧初級技術、電子商務、會計、社工等職業技能培訓證書要求。此外,按照“學歷提升+實踐鍛鍊”的雙向培養目標,全日制委培學員在前兩學年寒暑假期安排回村跟崗見習,提前參與村級事務處理。
“入學簽訂委託培養協議,完成在校學習任務的每學年補助5000元,第三學年下學期安排回村就業實習,按期畢業、試用合格後回村擔任村幹部。”肅南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段貴堂介紹,從2024年起每年委培20名左右大學生村級後備幹部,計劃用5年時間培養3批120人,鍛造一批鄉村發展掌舵人、創新創業領頭人、技術技能傳承人。
“培養計劃”甫一出臺,就頗受關注。“沒想到自己參加工作這麼多年還能圓大學夢。”明花鄉在職村幹部白桃說。皇城鎮返鄉大學生多傑也深有感觸:“我是2022年畢業回家待業的,‘培養計劃’出臺後第一時間報名,鄉鎮上已經提前溝通確定了擬設崗位,我深愛家鄉的草原,願意通過任職培訓後儘快回村服務。”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