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低估家族企業“二代”接班的難度
來論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大批民營家族企業到了集中“交棒”的時刻。但外部經濟週期疊加行業內部轉型,“二代”不一定接得動,還有相當一部分“不願接班”。有學者研究表明,“只有一小部分人願意接班,更小一部分人能夠順利接上班”,尤其是從事房地產、製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家族企業。而國內A股上市公司中,多數企業家在五六十歲,說明“接班”還沒有順利完成。更有不少“創業者二代”上任後大刀闊斧地改變企業發展戰略或經營思路,最後把公司“改沒了”。
但是這麼說“二代”是否公平?賺錢究竟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天賦?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民營企業家,普遍情況是除了學歷不一定高,但經商天賦、智商、情商、財商、膽識都高。但“二代”可能恰恰相反,除了學歷高,天賦、智商、情商、財商、膽識這些,和長輩難以相提並論。暫不論新手很難切入到一個運行已經平穩的企業中去,因爲獲得老員工和客戶真正認可和接納都需要一定時間。“二代”接班開新局,還必須結合當下增長放緩的國內外經濟大環境,不啻於一場創業。創業成功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能把企業發展到上市,運氣更是萬里挑一。從這個角度去看,“二代”沒有守業,必須重生。
再來看企業創新有錯嗎?成功的接班一定是傳承加創新,但“二代”們即便資質與能力兼備,要想完成前輩從“0”到“1”的那種顛覆式創新,會面臨很多不可控因素。很可能一個企業倒閉的那一刻,管理、產品質量、市場渠道等都沒有問題,創新的大方向也沒有錯,但僅僅是時代變了,不再需要該產品了,企業就沒落了。這能歸因於是“二代”自己改沒的或者“作”沒的麼?有不少“二代”已經發現,“投資幾千萬、上億的工廠,可能還沒有網紅一場直播賺的錢多”,而不少家族新生代更願意自立門戶或從事金融、投資、直播等更受他們青睞,感覺來錢更容易的行業。
誠然,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但“二代”接班總歸要比普通人創業更有優勢。“二代”不需要想這個單子我一定要賺多少,我今年一定要賺多少,也不需面對每個月房貸車貸的壓力。“一代”創業是爲了賺錢,爲了改善生活,但“二代”“三代”成長環境迥異,學業、生活都被父母安排得妥妥當當。接班後作爲公司的股東或所有者,瞭解並傳承家族企業的文化和使命,如何用經濟學、社會學、哲學來武裝頭腦,完成內部管理與外部管理,完成企業文化建設,完成對“賺錢”這一單一價值觀的超越,都是基業長青的必要條件。順利接班前提是“懂行”,這裡面有一些共性要素,諸如對前輩的奮鬥歷程要心懷敬畏;對當前看似投入高、回報週期長、利潤率低的實體經濟有鞭辟入裡、結合自身家族產業優勢的深入思考;在人才吸納、同業合作、合規紅線等問題上親力親爲,頭腦清醒。
民營企業“二代”接班,不是報一個MBA或EMBA,參加幾場戈壁徒步遊學就能解決的問題。民營企業第一次大規模傳承之際,如何涌現出更多的能堅持長期主義的“百年老店”,將來能成爲獲得更多尊重的知名跨國企業,這也是國家和社會面臨的緊迫命題。 □蔣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