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公”產品延期潮 券商資管“公募化”有難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易妍君 廣州報道

陸續到達三年“大限”之後,參照公募基金進行改造的券商大集合產品(以下簡稱“參公”產品)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5月28日,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決定將中信證券債券優化一年持有期資管計劃的存續期延長半年至2024年11月29日。

此前不久,申萬宏源證券資管、信達證券也分別將旗下一隻“參公”產品的存續期延長了半年。其中,申萬宏源靈通快利短債資管計劃的存續期被延長至2024年11月17日,信達豐睿六個月持有期資管計劃的存續期被延長至2024年11月11日。

此外,也有存續期屆滿的“參公”產品選擇清盤。近日,光大陽光生活18個月持有期、平安證券安贏添利半年滾動持有先後公告了“因存續期屆滿,集合計劃進入清算程序”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券商申請公募“牌照”所需時間較長的背景下,即使暫時獲得了半年或一年的“喘息”時間,不少“參公”產品的命運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陸續延期

在監管推進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規範發展的背景下,券商“參公”產品應運而生。而隨着時間推移,部分“參公”產品陷入了難以“轉正”的尷尬境地。

按照《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以下簡稱“《操作指引》”)的規定,存量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應當在2020年12月31日前對標公募基金進行管理;未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需就完成規範工作的大集合產品向中國證監會提交合同變更申請,合同期限原則上不得超過3年;規範後的大集合產品 3 年合同期屆滿仍未轉爲公募基金的,將適時採取規模管控等措施。

2020年7月,監管方面明確,爲順應“資管新規”延期,《操作指引》過渡期同步延長至2021年底。

這意味着,在2021年完成合同變更的“參公”產品,將在2024年內陸續到期。

近日,多家券商決定延長旗下“參公”產品的存續期。

例如,中信證券資管5月28日公告稱,爲更好地服務中信證券債券優化一年持有期資管計劃的投資者,在切實保護現有份額持有人利益的前提下,中信證券資管經與託管人協商一致,決定對該產品延長存續期限至 2024年11月29日,並對該產品的資產管理合同和招募說明書進行相應修改。

據悉,該“參公”產品的資產管理合同生效日爲2021年5月31日,即該產品原本將於2024年5月31日到期。

同時,申萬宏源靈通快利短債資管計劃、信達豐睿六個月持有期資管計劃的存續期也分別被延長了半年。

之所以選擇延長存續期,“可能是相關券商暫未獲得公募基金牌照。按照相關規定,‘參公’產品到期後,若券商或其資管子公司仍未獲得公募基金牌照,則需要在產品延期、產品清盤或變更管理人中進行選擇。對於券商來說,爲產品延期暫時是最易於接受的一類選擇。”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另有券商人士指出,一些券商將“參公”產品的存續期延長,無非是爲了爭取更多時間,以拿下公募基金牌照,完成產品轉型。這麼做的主要原因是,一旦“參公”產品清盤,勢必將影響券商資管的管理規模。

等待“牌照”

事實上,在存續期屆滿後選擇延期的“參公”產品不在少數。

據記者粗略統計,自2023年12月以來,包括廣發資管、中信建投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中金公司、安信證券資管在內,至少有12家券商(券商資管)發佈了旗下“參公”產品延期計劃,約涉及90只“參公”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

而在去年“延期”的“參公”產品,普遍將存續期延長了一年。

有業內人士透露,如果“參公”產品規模太小,可能很難被批准延長存續期,最後只能清盤。

近期,就有兩隻“參公”產品清盤。4月30日,光大證券資管公告:光大陽光生活18個月持有期資管計劃由於存續期屆滿,光大證券資管根據相關規定履行財產清算程序並終止資產管理合同,此事項無需召開集合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該資管計劃於2024年5月6日進入清算程序。

5月9日,平安證券公告:截至 2024 年 5 月 12 日,平安證券安贏添利半年滾動持有資管計劃存續期屆滿,觸發《資產管理合同》規定的終止情形,《資產管理合同》應當終止,並無需召開資產管理計劃份額持有人大會,本集合計劃進入清算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券商申請公募“牌照”所需時間較長的背景下,即使暫時獲得了半年或一年的“喘息”時間,不少“參公”產品的命運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理論上,券商主體需要通過券商資管子公司來申請公募“牌照”。截至目前,市場上共有30家券商資管子公司。其中,僅有14家券商(資管)擁有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

同時,國海證券、中信建投、東興證券、中金公司、華創證券、信達證券等多家券商正在申請設立資管子公司。廣發資管、光大證券資管、安信資管、國金資管有關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申請也在等待批覆。

但目前旗下有“參公”產品的券商共有40多家,公募“牌照”的稀缺性顯而易見。

多重挑戰

就“參公”產品本身而言,除了“牌照”限制,這類產品的轉型仍面臨難點。

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分析,首先是券商公募牌照的獲得,由於公募牌照的審批需要較多流程且對於券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若券商延期期間未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則可能面臨產品清盤或變更管理人的抉擇,這對於券商來說是一種損失。

同時,他指出,在轉型過程中,“參公”產品可能面臨合同條款,產品運作模式以及費率等諸多方面的調整,而這些調整對於很多產品來說存在挑戰。尤其對於持有一些低流動性標的的資管計劃來說,如何有效保障投資者利益也需要諸多考慮。

此外,“即便產品成功公募化之後,券商或資管子公司仍將面臨公募基金的激烈競爭,尤其是在目前市場產品同質化較爲嚴重的情況下。”該人士表示。

換句話說,券商的主動管理能力也對“參公”產品的命運起着關鍵作用。

從權益類“參公”產品的業績表現看,今年內,中金公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資管旗下產品的回報率較高。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7日,中金優勢領航一年持有、海通紅利優選一年持有、中信證券穩健回報、廣發資管消費精選等5只產品,今年以來的回報率超過10%。

但中金公司、海通證券旗下也有表現較差的產品。如中金進取回報A在今年內的回報率僅爲-14.54%,海通智選一年持有A年內的回報率爲-6.53%。

此外,光大陽光A、中信建投價值增長A年內的回報率分別爲-19.11%、-7.74%。

若對標公募基金年內的業績表現,券商資管尚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實際上,近年來,券商資管的“公募化”轉型成爲一種趨勢。這意味着,券商及資管子公司將迎來多方面的挑戰。

“監管規定引導券商資管向主動管理業務轉型,這表明其過去的通道類業務將逐步消失,對於業務模式的調整需要一個過程。而轉型公募之後,券商資管不僅要面對銀行、保險資管的競爭,同時也要面對公募基金的競爭,這對於券商資管的投研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市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研究員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