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第八屆全國架上連環畫展覽,收穫不大
早幾年,我發現連環畫的印刷品和原稿之間存在驚人的差距。有可能大師的神作被印刷技術限制住了。於是我就一直關注全國各地的原稿展。其中就有一個獨特的名詞引起我的注意——“架上連環畫展”。
架上連環畫是什麼意思?
最初我還以爲是雲端發點圖片,不搞實物展。其實不對。
經過查證我才明白:架上連環畫說的是上架布展的連環畫作品,它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在組織操辦,從2010年起至今已經舉辦了八屆。
我們知道,五六十年代的連環畫更強調通俗普及,讓任何人拿起來都看得明白。
而70年代末開始,連環畫的美術成分大幅提升,畫家更注重自己的精神自由和藝術闡釋,而不像從前那樣照顧讀者感受。我認爲從那個時代開始,小人書就已經在長大,尤其是《連環畫報》上刊載的多元風格的精品,彷彿隨時在昭告着自己是一件藝術品而非低幼讀物。
當時連環畫全國評獎捧紅了不少佳作,他們也同時能摘得全國美展的獎。可惜好景不長,連環畫事業衰弱,1991年第四屆辦完後就歸於寂靜。
我猜測中國美協藝委會也是出於重拾連環畫的願景,於是在2010年啓動了這個架上連環畫系列畫展,根據資料顯示,主要是靠藝委會主任沈堯伊(繪畫代表作《地球的紅飄帶》),以及魯迅美術學院的李晨(繪畫代表作《邊城》《紅嫂》)等人在主導推動。
沈堯伊作品
李晨作品
我們可以從徵稿要求看到一些端倪:
要求以圖講述是新時期的好人好事,作品風格不拘,要有簡短腳本,更像是組畫配了字。6-8幅的長度還蠻符合當代人欣賞習慣。
讓連環畫從掌中小人書,走向美術館架上展覽,讓它的藝術價值得到充分釋放,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架上連環畫到今年已經是第八屆,正好最近在寧波幫博物館巡展,小歪一直專注發掘上世紀的優秀作品,對當代新生的力量渾然不覺,是該去看看。
畫展門外列着一些易拉寶,看到不少寧波籍老一輩連環畫家,有賀友直、張令濤、胡若佛、華三川、陳煙帆、董天野、鄭家聲、李天心等等,他們可能長期在上海生活,不過至少祖輩父輩是寧波人,所以說寧波可稱得上連環畫之鄉。
步入展廳,沈堯伊、李晨、胡博綜等連壇高手都有作品展示。
本次投稿作品1364件,經初評和複評,最終評選出146件入選作品。還有一些是邀請作品,我也不作區分,曬一些照片給大家欣賞。
沈堯伊作品
沈堯伊作品
李晨作品
這個不是水墨,李晨的作品通常是單色的鉛筆,這裡難得出現彩色。
李晨作品
《玫瑰園丁——張桂梅》 胡博綜
《玫瑰園丁——張桂梅》 胡博綜
《玫瑰園丁——張桂梅》 胡博綜
胡博綜運用了他獨有的細線勾勒。多數作品講述先進人物的小傳,不過這些人物故事我都沒聽說過,是我孤陋寡聞了。
九龍山之子 羅榕榕
九龍山之子 羅榕榕
九龍山之子 羅榕榕
羅榕榕,藝術家,教師,1985年出生於江蘇,畢業於日本京都精華大學,2010年-2023年在國內外辦展無數,《九龍山之子》曾入選法國巴黎大皇宮ART CAPITAL 展覽。純粹的黑白線條交織下,塑造南方鄉村森林的生境,還能看到人物心境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有種靜謐平和的觀賞體驗。
九龍山之子 羅榕榕
九龍山之子 羅榕榕
《年》沈鵬
沈鵬,黑龍江畫家,他喜歡用東北大花布元素來形成視覺衝擊力。這種紅配綠的靈感來源於民俗,有超高鮮明度。主體人物就以灰色來緩和,以免打翻大染缸。
《年》沈鵬
《年》沈鵬
沈鵬在大紅布和灰色之間形成了兩層色彩層次,造型富有裝飾感,而且灰色也帶有中國水墨的特點,成功結合了傳統與現代。
《年》沈鵬
《平凡 不凡》 陳鍊強
陳鍊強,廣東人,90後畫家,他這組《平凡 不凡》顧名思義,說的是一個女服裝設計師在平凡崗位上體會出不凡的幸福。運用豎構圖,色調偏冷,着力營造時尚現代的空間,畫法偏西方插畫。
《平凡 不凡》 陳鍊強
《平凡 不凡》 陳鍊強
《平凡 不凡》 陳鍊強
《平凡 不凡》 陳鍊強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本次畫展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組是夏克樑的《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是中國美術學院影視動畫藝術學院副教授,擅長水彩畫,2001年開始探索馬克筆作爲繪畫工具的可能性,也是一位美術界的奇人,這部《外婆家》的作品描繪了江南水鄉的風物,畫面乾淨秀氣,時間悠長,構圖也很用心,美中不足是人物造型不大好看。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外婆家在江南》 夏克樑
其他作品不做介紹,大家大致看看就行。
《馬背上的院士》 張丹
《馬背上的院士》 張丹
《赤子之心 拓荒國羽》尤山
《處方》 鄔冬波
《班都的金色家園》 何兵
《班都的金色家園》 何兵
《班都的金色家園》 何兵
《班都的金色家園》 何兵
《布茹瑪汗毛勒朵》 殷會利
《布茹瑪汗毛勒朵》 殷會利
燃燒的蠟燭
燃燒的蠟燭
燃燒的蠟燭
燃燒的蠟燭
《穿行在苗嶺中的5639次列車》 陳一墨
《穿行在苗嶺中的5639次列車》 陳一墨
《大萌》周圓
周圓,雲南人,現居上海,她的畫有點老一輩連環畫家的風格,不知受哪位高人指點。
《非遺集市》 盛捷妍
一圈兩百多件作品看下來,我總體鮮有發現特別亮眼的好作品,很多內容過於爲了積極向上歌頌人物,顯得有些造作。畫風是什麼都有:鉛筆、水墨、工筆、油畫、鋼筆、版畫,但是我覺得就是少了點東西,不夠打動人。
有一個共通點是人物面目醜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就是奇怪,人物爲什麼都是兩眼呆滯,醜怪滑稽?要說寫實,沒有足夠的生動氣息,要說藝術加工,又太像臨摹照片的,不夠美化,這似乎是架上連環畫展的通病。我聽到現場的一些參觀的藝術生在稱讚展品高明,可能是他們沒有看過50-80年代的連環畫作品吧。
大家都覺得吳勇的課本畫醜,其實這些架上的參展作品,很大一部分也沒能做得更好,要說個別人畫得醜,那不稀奇,稀奇的是此類情況很普遍,看得我直搖頭。
我推測他們就是參照了相片,想要寫實刻畫,然後又故意往漫畫誇張方面做些創意,真實與逗樂之間沒有做好兼容,這就導致“人設崩塌”;要麼就是速寫的基本功不過關。
一部好的連環畫,就是要能講故事、做戲,情節要依靠人物推動,人物畫肯定是主體,何況大多題材就是人物傳記,這也符合主辦方的徵稿要求,可現今這些作品的人物面部甚至體態上暴露諸多缺陷,這就讓一套連環畫價值大減。
當然,架上連環畫只是一個小窗口,他反映的是當代國內美術的一種畸變,在百花齊放,個性多端的同時,人物的塑造、思想感情的傳達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這顯然是受大環境影響,但是我不明白根源在哪裡。
挺可惜的,所以我這次在美術館的收穫並不多,滿意的作品不會超過10件。希望未來架上連環畫還能繼續辦下去,可以在人物畫方面多做些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