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鄉問茶——來自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調查

6月是茶葉採摘第二採旺季。在茶葉大縣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20餘萬畝茶園進入集中收穫期。然而,人手短缺卻成爲困擾茶鄉發展的一大難題。茶園“誰來種、誰來管、誰來採”?優質茶葉怎麼產、如何銷,才能更好實現茶葉產品價值?茶鄉創新實踐,努力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記載峽州山南出好茶,宜昌古稱峽州。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出產的五峰茶歷史悠久,早在18世紀,宜紅茶就從漁洋關出發走向世界,成爲萬里古茶道重要節點。如今,五峰縣茶園種植總面積22萬畝,茶葉不僅是當地的“第一名片”,也是羣衆增收的“第一財源”。

然而,山大人稀、坡陡田散等現實困難,加上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採茶季勞動力緊缺,讓產茶大縣面臨新挑戰。

共性難題困擾茶農

6月初夏,記者驅車沿着當地被稱爲“牛頸坎”的蜿蜒山路,一直開到海拔800多米的地方,來到五峰縣仁和坪鎮橋樑村。

依坡就勢,79歲熊文卿家的茶園就在山谷邊坡上。看着茶園裡綠油油的茶葉,熊文卿也很心急,但要讓他和老伴搶摘家裡14.5畝地裡的鮮葉,熊文卿直言“做不到”。這幾年每到採春芽的時候,年輕人每天可以採三四斤,老兩口卻採不到一斤。熊文卿說,“五峰人愛茶,收入少點可以,最怕人老了,地也荒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橋樑村,與熊文卿類似的情況不少。橋樑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澤民說,該村是縣裡的產茶重點村,共451戶1391人,有茶園2300多畝。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實際勞動力不足700人。“守住茶產業真不容易!”張澤民感慨,目前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解決茶園“誰來種、誰來管、誰來採”的問題。

橋樑村的困境不是個案。採花鄉是五峰縣最大的名優茶產區,年產鮮葉6萬噸、生產幹茶1.5萬噸,均佔全縣一半,被譽爲“楚天名茶第一鄉”。“這幾年,由於人手短缺,許多茶園都無人或無力管護採摘。”星巖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天龍痛心地說,在“採花毛尖”核心產區星巖坪村,8280多畝茶園年採摘面積僅6000多畝。採花鄉相關負責人劉長庚介紹,該鄉茶園種植面積7.3萬畝,但在採花鄉2.7萬常住人口中,中老年人就佔了57%。

採花鄉的問題已成爲五峰縣8個鄉鎮75個產茶村的共性難題。像熊文卿這樣世代靠茶吃飯的茶農,當地共有5.85萬人。他們人均管理茶園3.75畝,遠高於人均1.5畝的茶園標準化管理要求。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羅華育說,茶葉生產季節性強,茶園多分佈在山區,地形條件差,難以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且茶產業社會化服務扶持政策相對缺失,茶產業已進入微利時代,茶葉“誰來種、誰來管、誰來採”成爲困擾茶農增收、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大難題。

羅華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全縣22萬畝茶園中,有一半茶園處於低效經營狀態;如果經營得好,畝均收入可達6000元至8000元。“這是帶動產業發展、茶農增收的最大突破口。”

四方聯結提升服務

爲了破解難題,五峰縣想出了新辦法。2023年,五峰縣積極爭取探索推進茶產業社會化服務省級試點,先後成立了35家茶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組織培訓了2300多名服務隊員,從去年至今年春茶生產結束,共完成集中封園、茶園修剪、深耕施肥、鮮葉採摘等社會化服務面積近6萬畝,服務茶農1萬戶以上。

6月15日一大早,眼瞅着大片嫩葉往出躥,熊文卿一個電話打給了薛海林——村裡的道家灣農業服務中心社會化服務隊隊長。

“羣衆點單,隨到隨派。”按照熊文卿的要求,薛海林當即安排了6名茶工。只見採茶機飛舞,嬌嫩的茶葉被逐一摘下,裝進茶袋。3個小時後,14.5畝茶園被採摘一空,鮮葉在茶廠賣了3045元。“採得又快又好”,綠葉子換成了“紅票子”,熊文卿喜上眉梢,連聲向茶工道謝。

薛海林介紹,對於村兩委依託黨建引領成立專業的社會化服務隊,羣衆都大力支持。畢竟,相較於以往的“摘分茶”,即僱主與僱員按比例分成茶葉或茶款,現在的模式可謂省事又省心。

試點之初,縣委書記帶頭組建了3個專班走訪茶葉種植大戶、重點茶企和服務主體,摸清了相關需求主要集中在重勞力投入與鮮葉採收期。五峰縣針對性地制定了縣級茶產業社會化服務試點方案“20條”,着力構建“茶企、服務隊、村集體和茶農”四方利益聯結機制,並配套一攬子政策措施給予保障。

由村黨支部、龍頭茶企牽頭,把村內開展小範圍服務的產業能人聚集起來,通過黨支部領辦、村企合作等形式,組建社會化服務主體,把“游擊隊”變成“正規軍”;利用村黨支部平臺優化供需信息對接,不斷促進茶產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服務面積提升,並通過集採集配、統購保險等方式降低社會化服務主體綜合成本。

“這些茶工原本會摘茶,持健康證上崗,採摘效率和茶品絕對有保障。”薛海林說,縣裡政策制定精準,支持力度也很大,農資是集採集配,配送到村,還專門爲茶工開發了不記名投保的“茶工險”,爲茶農開發了“茶園服務”小程序……初步估算,橋樑村茶園畝均成本能降低75元以上,戶均茶葉產值有望增收3000元。

記者點開微信小程序“茶園服務”看到,該程序可由茶農、服務主體、茶工三種角色登錄使用,包含茶園管理和採摘環節的手工採摘、機械採摘、深耕施肥等多項服務。茶農僅需在平臺發佈需求,等待服務完成後,給予評價反饋;服務主體通過平臺接受訂單,按需派單至服務隊員完成茶園服務;茶工則接受服務主體派單任務,打卡拍照進行茶園服務。

6月6日一大早,記者來到“茶園服務”小程序裡“點單量”排名靠前的漁洋關鎮大房坪社區安幫服務隊。身材精瘦的“茶鄉能人”、安幫服務隊隊長向安直剛剛運輸鮮葉回來。他說,他們不僅服務周邊,還到宜都市和宜昌市夷陵區採茶。

向安直的服務隊現有100多名隊員,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隊員們按照培訓要求採摘,採摘的鮮葉質量會更好,價格會大幅提升。比如一般芽茶價格每斤80元,採摘時如果保證鮮葉勻度、淨度、鮮度、嫩度,每斤價格可提高20元至50元。一季下來,每畝茶園可增收500元左右。

在安幫服務隊的小院裡,記者看到1臺大型無人機、2臺雙人修剪機,還有若干小型設備。向安直說,不少隊員經過培訓成爲合格的機手。在茶園追肥和統防統治上,只要無人機一飛,過去幾個人幾天才能幹完的活兒,如今幾個小時就能解決。

統籌調配興業惠民

五峰茶產業社會化服務隊是以村民爲主就地組建的,勞動力總量並未改變,新的生產力從何而來?

羅華育介紹,五峰縣各自爲政的“小散低”生產模式,造成勞動力極大浪費,社會化服務正是通過創新組織形式,把有限的人手和閒置的人力資源組織發動起來,實現統籌調配,提高生產效率。如今,很多村民既是茶農,又是隊員。

他分析說,五峰縣海拔千米以下主要種茶,千米以上主要種中藥材。春茶採摘時,種植中藥材的勞動力是富餘可流動的。不同海拔,茶園梯次採摘也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差,高低海拔之間的勞動力亦可錯峰互助。社會化服務隊還可在全縣跨區域作業,一方面激發出新的生產力,另一方面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務農,還能務工。

6月5日深夜11時,漁洋關鎮漢馬池村,五峰縣龍頭茶企常樂茶業的生產車間裡燈火通明,白天採收的3萬多斤鮮葉正在攤青。常樂茶業社會化服務隊隊長沈小波一邊盯着攤青槽,一邊不停地接聽老鄉打來的“下單”電話,協調服務“訂單”。

這支由茶企牽頭組建的社會化服務隊共有70人,有一半是周邊學校陪讀的家長。漁洋關鎮是縣城所在地,教育資源集中,當地6所中小學有在校學生數千名。年富力強的陪讀家長成爲五峰縣重點盤活的閒置勞動力。“白天上山採茶,晚上給孩子做飯,潮汐務工,兩不耽誤,還能增收。”沈小波說。

居家能就業,生活更如意。眼下,以茶產業社會化服務爲切入口,五峰縣爲縣城500餘名陪讀學生家長提供靈活就近就業崗位,並配套建設學租房130套,積極探索外來人員就地城鎮化。

“社會化服務隊員有60%是本地產業能人,還有30%是縣城的陪讀家長等閒置勞動力,服務有半托管、全託管,目前託管面積達8000多畝。”五峰茶產業社會化服務專班負責人鄒壽天說,如果把農村社會化服務真正搞起來,推進整個茶產業鏈提質增效,可以吸引返鄉人員迴流。當地今年春節期間對返鄉人員進行了一次大範圍走訪摸底,結果顯示,只要收入能有外出打工收入的一半,大多數人都願意回來。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黃振華表示:“現在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民缺乏資金與技術,還面臨着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彌補原有小農戶在生產經營中的不足,是將小農戶融入大市場的良好途徑,極大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是一種比較好的可推廣模式。”

新技術助力品牌培育

6月6日,在汲明茶業公司生產車間,來自天池機械股份公司的工程師正在對兩條全智能化生產線測試改良。汲明茶業是五峰縣生產高端茶葉的龍頭茶企,於去年年底投資650萬元定製了這個全智能化生產車間,目前正對車間進行改造升級。以前的生產線每天可加工6000斤鮮葉,全智能化生產線產能可在原有基礎上翻一番,且最少僅需3名工人。汲明茶業副總經理王桂蓉手持平板電腦,手指輕點,即可精準控制茶葉生產的速度、溫度等,實現全過程自動化和可視化生產。

王桂蓉坦言,五峰縣鮮葉品質和產量均很高,制約其做大做強的主要“瓶頸”是加工能力不足與加工品質不穩定。解決辦法是通過機械化和智能化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

五峰縣也認識到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一方面,在茶農自行“種管收”的基礎上,五峰縣結合茶園特點,鼓勵主體積極開展茶園託管、租賃、流轉等服務,並在集中連片的幾家茶園試點託管服務,最大限度挖掘茶資源特色,打造“拳頭”茶產品、打響五峰茶品牌。另一方面,以全國首批生態低碳茶整建制推進試點縣建設爲契機,五峰縣藉助專家智庫研發優質茶種、開展低效茶園改造、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全縣245家茶企引入金融活水、清潔電力,全力實施電氣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加速茶產業清潔化、標準化生產進程;還發揮當地天池機械獨特優勢,“私人定製”適配五峰茶葉及產品特點的新式茶葉機械設備,助力茶企研發獨具當地特色的茶葉新品,全鏈條賦能茶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天池機械股份公司總經理袁忠華說,這兩年,五峰縣茶企生產設備更新走在全國前列。公司的茶葉智能化生產線供不應求,連展廳的展品都被茶企買走了。從茶產品結構增速分析,大批新茶飲連鎖店的原料茶實現30%以上增長,沒有自動化生產線是無法實現的。

五峰縣還大力支持縣城周邊5家茶企建設生態茶莊園,推動茶山變景點;將原五峰精製茶廠建成宜紅茶工業遺產展示館、非遺傳承展示館,推動遺產變地標。五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肖華說,將茶葉加工廠打造成景點,環繞茶園建莊園,在五峰縣茶企中間已形成風潮。當地將依託茶產業、茶文化和良好的生態氣候,全力推進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委書記李倫華表示,下一步將加緊完善細化茶產業社會化服務標準體系,着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探索特色茶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推動五峰縣由茶產業大縣向茶產業強縣邁進,更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