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517新政”:後紅利時代 樓市政策有哪些變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敏 北京報道
自1998年房改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20多年的市場化歷程。期間,市場經歷了多輪週期波動,調控政策也頻繁推出,從制度建設和市場運行等方面提供保障。
2024年5月17日,監管部門推出一系列調控措施,包括首、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分別降至15%、25%;取消商業貸款利率下限;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等。同時,央行擬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支持地方國有企業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517新政”似乎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政策層面對需求提供了強烈的支持。但這種解讀顯然只是表面。那麼,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如何看待“517新政”?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城市更新與大文旅研究院發佈題爲《信心修復與時代轉折——樓市“517新政”深度解析》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517新政”的出臺背景、信號意義、實際影響進行全面解讀。
後紅利時代的行業特點
房改後的約20年裡,受益於人口、金融、土地等紅利,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我國人均住房面積不足的情況也得到明顯改善。這期間,雖然偶爾出現房價上漲過快、投資需求旺盛的情形,但隨着調控政策的及時推出,市場也很快企穩。
但近幾年,市場發生了一些變化。《報告》指出,一方面,從總量上看,我國住房邁過供不應求的階段,進入供求平衡期,但結構性的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城鎮化速度放緩,人口紅利減退,新增需求規模有所下降。
這也意味着,在後紅利時代,房地產市場發展正在從數量導向轉變爲質量導向。
《報告》認爲,在這一階段,樓市較難出現劇烈波動。無論是對過熱進行降溫措施,還是對需求的刺激政策,效果都很難像以往那樣立竿見影。政策的作用機制,更多是通過各項信號的釋放,影響市場情緒,改變供需雙方的價值觀,進而對市場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也是“517新政”的行業背景。
而在市場層面,2020年年中,“三道紅線”政策推出,樓市去槓桿大幕拉開。2021年下半年,信貸政策收緊,市場出現降溫,進而演變成深度調整。
到今年6月,本輪調整已持續36個月,時長、深度、廣度均屬空前。在這輪調整中,一批奉行“高槓杆—高週轉”的房企遭遇資金鍊危機,市場信心受到影響,交易量出現降溫。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約11.17億平方米,銷售額約11.66萬億元,與2021年的峰值相比,分別下降了38%和36%。2024年前5個月,商品房銷售規模仍有超過兩成的同比降幅。房地產市場再度面臨階段性的低點。
“517新政”的力度有多大?
在“517新政”之前,監管層推出過類似的支持性政策。
《報告》表示,在市場上升階段,樓市政策更多以抑制過熱、控制投機爲主要目的。但也有兩輪對市場的支持性政策。
第一輪出現在2008年末,爲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房地產銷量下降的情況,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對房地產進行大規模政策支持。信貸政策方面,自住型住房貸款利率七折優惠,降低貸款首付比,最低爲兩成。
第二輪出現在2014年至2015年。2014年9月30日,央行、銀監會(後與保監會合併爲銀保監會)公佈《關於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對於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的家庭,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爲30%,貸款利率下限爲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二套房認定標準由“認房又認貸”改爲“認貸不認房”。
2015年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銀監會聯合發文,將二套房商業貸款最低首付比例降至4成;公積金貸款首套房首付比例調整爲20%。
《報告》指出,與這兩輪政策相比,“517新政”在支持力度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一,“517新政”後,個人購房的最低首付比例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此次調整前,經歷了數次降息後,貸款利率已處於歷史低位,調整後將繼續刷新最低值。
第二,此次調整前,大部分城市已取消了“限購令”,且多實行“認房不認貸”。這有助於“517新政”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理解新政的三個維度
綜合時代背景及政策本身的力度分析,21世紀經濟報道城市更新與大文旅研究院認爲,政策的意義將在三個維度上得以體現。
第一,適應後紅利時代的供需關係新變化。以增量需求支撐的第一輪紅利期面臨終結,樓市供需關係趨於平衡,市場運行趨於穩定,需求端的“枷鎖”逐漸解除,是政策的大趨勢。
“517新政”前,“限購令”已經大範圍鬆綁和退出,傳遞出提振需求的信號意義。而新政的推出,使得信貸層面的限制進一步解除,也意味着樓市政策適應了市場的新變化,進入新階段。
第二,本輪去槓桿大潮的終結。本輪樓市去槓桿大潮始於2020年年中,且供需兩端都受到影響。近年來,且隨着“三支箭”陸續釋放,以及白名單制度推出,投資端的去槓桿措施正在解除。“517新政”後,銷售端的信貸門檻也大幅降低。
《報告》指出,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既代表銷售端去槓桿措施的取消,也意味着本輪去槓桿政策徹底終結。
第三,階段性去庫存的開啓。由於前期投資規模較大,加之近期市場交易降溫,房地產市場再度面臨階段性的庫存高企。過去兩年,在保交樓政策下,樓市去庫存得到快速推進,但當前的庫存規模仍然較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5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43億平方米,繼續處於7億平方米以上的高位區間。《報告》表示,“517新政”對信貸門檻大幅調降,在促進需求釋放的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化市場庫存。另外,設立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鼓勵引導金融機構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的做法,也是去庫存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