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發佈迎來爆點、關鍵技術佔據高點、商業進程走到拐點—— 智能眼鏡爆發前夜:科技大廠入局 初創企業躍躍欲試
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週末,在蘋果深圳萬象天地零售店,消費者熙熙攘攘。結合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功能的頭戴式“空間計算”顯示設備Vision Pro則被擺放在角落裡,偶爾有人試戴,但購買者寥寥。這款發佈於2023年6月的產品曾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轟動,但很快歸於平淡,未能引發購買熱潮。
這一前沿科技產品,卻掀起了智能眼鏡的熱潮。在2024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表示,未來每家互聯網公司可能都會推出智能眼鏡,形成“百鏡大戰”。2024年,中國科技企業相繼發佈結合AR和AI(人工智能)功能的智能眼鏡。在剛剛過去的11月,短短一個月就有5家企業發佈新款智能眼鏡,尤其是百度的加入,更是讓戰場的硝煙開始瀰漫。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智能眼鏡產品發佈迎來爆點的背後,是中國企業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均衡佈局,並在關鍵技術佔據高點。目前,中國企業正在依靠國內完整的供應鏈、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嵌入,打造出技術先進、體驗良好的產品。隨着一批科技大廠和初創公司的入局,智能眼鏡有望成爲國內爲數不多高速增長的消費類電子產品,迎來商業進程中的重要拐點。
羣雄逐鹿智能眼鏡
近期中國企業密集推出智能眼鏡,產品發佈迎來了一個爆點。
11月29日,影目科技對外發布了一款名爲“INMO AIR3”的智能眼鏡。這款搭載了影目科技自研的“IMAR光學顯示引擎”,以及爲AI+AR終端量身打造的操作系統IMOS 3.0的產品,可以實現從AI翻譯到AI助手,從AI搜索到AI導航等多種功能。
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影目科技創始人楊龍昇信心滿滿:“我們的信心源於技術實力、產品佈局和對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INMO AIR系列已經展現了智能眼鏡在觀影、遊戲、辦公等場景中的卓越能力。”
楊龍昇的底氣,還來自於公司剛剛完成了近億元的B輪融資。自2020年成立以來,這家專注於消費級AR眼鏡的科技企業,已經獲得了多家投資機構的青睞,其產品也佔據了國內AR眼鏡市場近半的份額。
百度入局智能眼鏡,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大模型落地計劃。同樣是在11月,百度旗下小度科技發佈了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小度AI眼鏡。這款從外觀到重量都和普通眼鏡相差無幾的智能眼鏡,具備第一視角拍攝、邊走邊問、識物百科、視聽翻譯、智能備忘等功能。
小度科技CEO李瑩表示,AI眼鏡作爲人類的第一視角設備,其捕捉視覺、聲音、位置等信息的能力,將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延伸,也一定會成爲更高效、便捷的人機交互入口,帶給人們全新的視角和更細緻的感受,重新定義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強大的AI實力背後,是基於百度文心大模型全面重構的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統,小度不僅在模型使用效果和效率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在自然語言交互、多模態感知、擬人化呈現等方面,都有較好的表現。
除了影目科技和百度,11月,谷東科技、Rokid等企業也先後發佈了新款智能眼鏡,均搭載了AI大模型。根據國金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樊志遠的調研,國內至少有50個團隊在做AI眼鏡,當中不乏華爲、小米、vivo、榮耀等科技大廠。“AI端側應用正在加速,有望給智能眼鏡等硬件產品帶來創新和機遇。”樊志遠說。
產業鏈各環節均有佈局
新產品頻頻發佈的背後,是來自於智能眼鏡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有力支撐。在不同環節,中國企業均有佈局,並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佔據高點。
民生證券研報顯示,AI智能眼鏡主要由光學模組、微顯示屏、感知交互和主控芯片四大部分組成。整個產業鏈中國企業均有多家大型企業參與,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如在主控芯片佈局的紫光展銳和安謀科技、在微顯示屏深耕的三安光電和京東方,中國企業均有明顯優勢。
楊龍昇告訴記者,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顯示技術、AI算法和內容生態等領域具備顯著優勢。以光學顯示技術爲例,國內企業實現了自主創新,部分技術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爲智能眼鏡提供了更輕薄、高效的顯示方案。除了硬件,中國企業在AI大模型與應用生態上同樣擁有強大競爭力。國內企業在智能交互、語音識別、內容生成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這些能力幫助智能眼鏡更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產品體驗。
作爲在AI和AR行業深耕多年的投資人,同創偉業智能終端投資負責人王晶對此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智能眼鏡作爲更便捷的交互平臺形態,要實現真正消費端的普及,必須匹配更先進的顯示技術。
據王晶透露,因爲智能眼鏡的超小體積和超高亮度的應用需求,催生了以Micro LED爲核心的下一代微顯示技術,中國企業JBD(上海顯耀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範圍處於領先地位。“它將半導體的工藝應用到微顯示領域,將顯示屏幕做到米粒大小,可以輕鬆嵌入智能眼鏡,使得生產輕便型的AR眼鏡成爲可能。”王晶說,JBD也目前是全球唯一可以實現Micro LED顯示量產的企業,客戶包括諸多頂級國際客戶和數十家國內科技企業。除此以外,在LCOS及Micro OLED顯示領域,國內也有以豪威及視涯爲代表的領先企業。
行業發展迎來重要拐點
“未來五年,智能眼鏡有望成長爲一個千億級的市場。”楊龍昇對記者表示。技術突破持續加速、內容生態日益豐富,以及用戶需求逐步釋放,都將刺激市場駛入發展快車道。
根據XR(擴展現實)行業獨立第三方研究機構Wellsenn XR的報告,預計到2030年後,AI+AR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AI+AR智能眼鏡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到2035年,AI+AR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對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全球AI+AR智能眼鏡銷量將達到14億臺,與智能手機規模相當,成爲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楊龍昇表示,智能眼鏡行業還處於從萌芽到成長的關鍵階段,尚未進入全面爆發期,但已迎來重要拐點。當前,多家科技企業密集發佈智能眼鏡,說明市場已從技術探索逐漸走向商業化落地。真正的爆發需要硬件技術成熟、內容生態完善以及用戶認知的深化。隨着成本下降以及用戶認知的逐步提高,各類企業開始加速佈局,市場競爭將愈加激烈。
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王晶非常期待海內外一線品牌諸如Meta、三星、谷歌、華爲、小米、百度等的陸續入局。這些大廠會建立類似手機的生態應用系統。但同時王晶也表示,初創公司依然大有可爲。從已經上市的智能眼鏡看,功能仍不完善,還有大量的優化空間,這些都是初創企業可以抓住的機會。未來五年,行業將經歷大洗牌。不同於手機,眼鏡具有時尚屬性和穿戴屬性,消費者需求差異巨大。她認爲,未來行業將演變爲互聯網大廠、消費電子頭部、新銳品牌百花齊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