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失衡、少子化...臺灣大缺工時代來臨

更多相關專題新聞,請上《工商財經網》

我國人口未來課題

我國工作年齡人口變動

520賴政府及AI內閣即將就位,經濟安全及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爲接下來四年執政團隊的財經政策主軸。在此同時,地緣政治風險高揚,兩岸關係急待解凍,臺灣不能只靠臺積電撐起整個國家的發展,幾乎掉隊的傳統及服務產業需要快步跟上,加上社會層面的缺工、少子化大挑戰,賴團隊要如何克服重重困境、提出基於公共利益的行動解方,全民殷殷期盼。

準總統賴清德延續民進黨8年執政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進一步發展爲「五大信賴產業」,擘劃下一階段科技發展戰略,提前佈局前瞻科技、強化臺灣產業韌性、孕育創新創業生態系。就任前與產業進行直接且深入交流的「信賴產業參訪之旅」,主要包括半導體、無人機、AI創新、ICT產業、數位創新,及機械與工具機等。將出任行政院秘書長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指出,已推動的12項關鍵戰略預期在2030年有四個產業供應鏈,包含太陽能光電供應鏈、離岸風電供應鏈、電動車及儲能節能,這是未來一定要面對、也一定會發展,以數位轉型作爲基礎發展,半導體和其他產業要一併發展,生態系共同前進。

AI熱潮下,全球瘋半導體供應鏈,臺灣也因臺積電一枝獨秀,而保有供應鏈競爭優勢,帶動臺灣半導體業位居全球第二及全球市場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十分明白,臺灣已不再走低價代工或進口替代的老路,半導體產業的成功讓高值化、高階產品應用,烙印爲臺灣產經新價值的核心。

推新興系統產業 恐遇瓶頸

臺灣省商業會顧問戴肇洋指出,「五大信賴產業」除半導體是長期累積相對既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項目之外,推動人工智慧、軍工、監控及通信等四項產業發展需要配合的人才與技術,卻又是目前較爲劣勢、必須克服的新興「系統」產業。此意味着,這四項新興「系統」產業,不但與廠商長期所熟悉、擅長的零組件、中間財代工製造的條件連結頗爲不易,而且與打造「智慧科技島」、「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系」政策之願景關聯更加薄弱,無疑顯示對國內產業發展之掌握不足。

同時,中美科技戰及近期兩岸關係惡化下,臺灣更爲依靠半導體產業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和溫暖;相對上,長期建構在兩岸市場及產業鏈的傳統產業,尤其是石化、紡織、農業等,卻因ECFA早收清單被取消,優惠關稅不再、且面臨市場萎縮及轉型的壓力,更爲惡化我國產業失衡的現象,產業界擔心,傳產下沉正隨着人力結構扭曲、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未來只會愈來愈嚴重。

服務業缺工 驚見五大新現象

提供6成就業機會的商業服務業,賴團隊核心人士承認,確實是信賴產業當中較爲弱項,因爲服務業受到人口結構的牽動,臺灣逾四年的「生不如死」和青年低薪問題,使得服務業難以推動結構改革。

商研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所長朱浩分析,歷經COVID疫情,服務業現在的缺工有五大新現象:1、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夾擊,臺灣原先的核心勞動力年齡爲25~44歲,近年持續向後遞延。2、轉身爲自由的飛特族,「斜槓」成爲部分青年勞動力奉爲圭臬的目標,以追求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3、年輕世代工作價值觀改變,追求展現自我價值的工作; 4、產業間人力互搶、人才跳槽頻傳;5、服務業缺乏創新,轉型只做半套。

磁吸效應影響下,吸引許多人才轉向具發展前景、高薪且相對穩定之半導體產業發展,導致近年來臺灣產業結構呈現失衡發展。然而,規劃政策的決策官員卻對本報表示,「國內沒有具體定義何謂產業結構失衡,主要觀察當時人力供需,這又與國家產業發展有關。」未來是否有明顯變化,還是要視景氣而定,惟製造業、服務業部門人數佔比約爲4成和6成將會持續穩定。

引進外籍勞工 治標不治本

朱浩指出,就現實面,勞動市場中所剩的勞動人口年齡大多偏高,企業開始引進外籍勞工以填補勞動缺口,卻未正視缺工背後的系統性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亦指出,官方統計服務業近年都有在加薪,實際上薪資結構M型化,領低薪多是職場經驗淺、年紀輕的青年,財經部會多以租稅優惠或提高基本工資作爲迴應,「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王健全指出,服務薪資也更容易被通膨吃掉,統計可見薪資負成長的行業多偏向人力密集的服務業,需要更長期地法規鬆綁,並將超額儲蓄、保險資金導入服務業,提升商業模式及擴大應用規模,讓人才在產業面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