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共興助脫貧地區致富

中共中央、國務院不久前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推進攜手促振興行動,鼓勵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到脫貧地區共興產業”。這對於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意義重大。

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與脫貧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既是挑戰,也是攜手共興產業的潛力所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將部分產業向脫貧地區轉移並非簡單的產業外遷,而是深度的產業協同升級,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對資源依賴度較高的產業,脫貧地區能提供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具成本優勢的生產要素。通過攜手促振興行動,將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要素優勢與脫貧地區資源優勢有機結合,在要素與資源雙向流動、互融共促中實現二者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在轉移過程中,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優化了自身產業結構、拓展了消費市場空間。而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及市場渠道流動至脫貧地區,可助力當地產業轉型升級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產業發展帶來的稅收增加以及經濟增長還可以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配套完善及公共服務改善。不過,一些挑戰也客觀存在:脫貧地區基礎薄弱,抗風險能力差,與相對發達地區之間可能存在代際差距,導致資源要素流通鏈條存在“梗阻”。對此,可從多方面發力。

充分發揮政府以及市場作用。政府加強政策支持,制定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土地供應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到脫貧地區投資興業。建立健全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加強區域之間溝通合作,解決產業轉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政策銜接、利益分配等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規律,讓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帶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延長產業鏈條,推動脫貧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應以脫貧地區特色農業爲基礎,深入調研脫貧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優勢,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等產業,助力脫貧地區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爲高附加值加工品,提升產業效益。利用發達地區市場渠道,將脫貧地區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市場,促進產銷對接。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資源,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服務業,促進農業與旅遊、文化產業等深度融合。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推動脫貧地區實現從“一產獨大”到“三產協同”轉變。

加強人才交流培養,夯實產業共興軟環境。推動經濟較爲發達地區的專業人才前往脫貧地區掛職鍛鍊、擔任職務或開展技術服務工作,藉助人才交流活動促進先進理念與技術的傳播和流通。建立精準化人才定向培養體系,依據脫貧地區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培育專業技術人才,保障人才與產業精準對接。組織開展系統的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脫貧地區羣衆的就業創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契合產業實際需求。(作者:唐 旭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