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AI時代的教育,新時代羊城“師·說”活動在港科廣舉行

日前,新時代羊城“師·說”第八場粵港澳大灣區專場活動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舉行,聚焦“探尋‘愛與協同’的教育智慧”。中國教育學會原副會長、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李希貴擔任協同引航人,與粵港澳名師、名校長、教育專家學者共同探討AI時代教育發展的新實踐、新路徑。500多位粵港澳教育界代表現場參與,超28萬人次線上觀看。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技術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但是,這些新的技術要普及,要讓每個社會成員都適應,就需要靠教育,靠我們的學校。”作爲本場“師·說”活動的協同引航人,李希貴用這樣一段開場白引出分享主題“今天我們如何做教育”,與線上線下的教師深入探討了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

李希貴認爲,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學校教育的目標需要調整。我們不僅要培養能夠操作這些先進技術的學生,更要培養出能夠指揮、管理和領導這些技術的人才。這要求我們對教育內容、教學方式進行迭代和更新,確保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他建議建立以辦學準則爲基礎的戰略體系、以學生爲中心的治理體系和以成長爲導向的課程體系,以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這些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動學校教育的進步。

李希貴認爲,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通過潤滑關係來奠定教育的基礎。學校應該竭盡全力幫助老師,讓老師能夠全力以赴地幫助學生。他還強調了金錢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認爲應該把錢花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下午的“育人故事”環節,由廣州市增城區應元學校教師周廣樂主持。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盧鎮嶽、廣州市第六中學樑靖韻和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周弋林講述了參與“強基計劃”校本課程建設的故事。廣州市從化區流溪小學校長陳志輝講述了通過數智教育讓鄉村學校煥發新生機的故事;佛山市順德區羅沙小學校長張永新分享瞭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爲學校的勞動教育創新賦能;廣州市花都區鄺維煜中學校長黃潤帶講述了通過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找到成長自信的故事;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校長黃偉祥以“斜槓青年的教育追求”帶來他的教育故事;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教師鍾慧瑩分享了“做學生終身發展的第一合夥人”的故事;深圳市羅湖區教科院教師王婧介紹了“相信,所以看見”的教育理念。

在訪談環節,廣州市越秀區朝天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孔虹,香港道教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校長樑俊傑,澳門濠江中學附屬小學主任蔡景敏講述了粵港澳學校實現協同共育的故事。孔虹指出,未來三校還將聚焦傳統文化主題,開展中醫藥文化、民樂等、粵劇等教學的交流,進一步加強互通互融。

全國新學校研究會副會長嵇成中在總結點評中表示,今天的活動展現了大灣區老師的智慧,大家務實直奔主題,提供真實問題的解決方案;每位嘉賓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帶來真實感動;理念源自實踐,更具生命力。

圓桌論壇環節由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秘書長兼會長助理姚軼懿主持,嘉賓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副院長顧海文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碩士生導師、《中小學德育》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王清平,圍繞“教育協同的新路徑”展開深入探討。

活動最後,主持人請出數字人“師師”進行分享,廣州老師和來自五個不同地市的師生們協同合作打造的雲端課堂。以此爲起點,“師·說”活動將攜手開啓“AI牽粵黔閩·同上一堂課”教育幫扶系列活動,讓愛與協同的精神在更大時空下綿延與拓展。

本次“師·說”大咖雲集,精彩紛呈,他們圍繞“愛與協同”主題,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討愛與協同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分享各自在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與思考,爲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和啓發,不僅是一場思想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碰撞和共鳴。

新時代羊城“師·說”活動由廣州市教育局、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華南師範大學)共同主辦,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教育研究院、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承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協辦,華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部、華南師範大學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文 記者 孫唯圖 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