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社會來臨 該選長照或日照?正妹營養師Podcast揭秘
身兼營養師的基隆市議員許睿慈(左)與主持人Fiona(右)透過「別人的工作最有趣」Podcast節目,說明日照、長照的差別,並推廣一般人認知較少的日照中心服務及資訊,提供需要照顧長輩的民衆更多選擇。(營養師許睿慈提供/徐佑升基隆傳真)
臺灣人口高齡化情形嚴重,以基隆市爲例,今年就會達到「超高齡社會」,即平均每5人就有1位超過65歲,長照議題將會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必須面對的課題。前基隆市立醫院營養師、日照中心院長許睿慈透過Podcast節目分享,日照中心就像銀髮族的幼兒園,着重在於「自立訓練」,讓長輩可以靠自己生活;機構型就是住宿式長照,兩者有所差別,可以評估長者需求,或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
許睿慈說明,現行的長照有「社區型長照」,例如日照中心;而「機構型」可分爲「身障機構」、「安養機構」、「養護機構」、「長期照護型機構」、「護理之家」、「住宿式長照機構」,各有不同適應的類型或入住標準。
許睿慈分享,日照中心隸屬於社區型長照服務機構,目前中央有「長照2.0」的補助,費用有84%都是由政府負擔,因此相對划算,可撥打1966專線諮詢。日照中心會提供營養餐點、物理治療師訓練、量血壓、身體狀態評估等,若非完全無法自理狀態,可評估及早將長輩送至日照中心,就好像小朋友上課一般,「放學」再接送回家,也不會讓長輩在家因無人陪伴,導致退化快速。
許睿慈說,日照中心其實與機構有蠻大的差別,日照中心大家可以想像成給長輩的安親班。中心會有各種課程與遊戲的設計,讓長輩可以依自己的興趣揮灑天賦,例如畫畫、插花、做手工藝等;也有益智麻將、象棋等「桌遊」,就能讓長輩與長輩之間變成朋友,可以互動、分享感受,也能透過創作作品找到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而像是居家型的長照,項目就包含陪同長輩領藥、做家事、協助洗澡或煮菜等等,屬於偏向居家陪伴式的服務;或是讓原本家中看護能休息的「喘息式服務」,例如1年可能30日,讓長輩暫住在機構數天等,這些也都是長照2.0的範疇,也可申請補助。
至於機構型長照,就偏向一般人所熟知的安養中心等類型,需要一年365天都住在機構,以月計費,費用因設施等級不同,由3.5萬至6萬,甚至更高都有可能,通常就是需要臥牀型的長者,而機構型的部分原則非屬長照2.0補助的主要對象,需另外諮詢其他管道補助。
許並澄清,機構型與所謂的「銀髮養生宅」又不同,後者是一羣長者居住在硬體針對高齡較友善的社區,但居民仍屬於能自理的狀態,在臺灣尚未普及,觀念也有待推廣。
許也分享,要讓長輩接受日照中心起初會有一定的困難,但建議可以透過分享、交新朋友的心態,與長輩溝通。讓長輩理解去日照中心或社區型長照,並不是「遺棄」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有更多陪伴、能去自我實現更多的才藝、天賦,就能打開長輩的心房。
許最後補充,在日照中心,不僅飲食健康均衡,也有護理師會照看,更能與朋友互動,能大幅降低需照顧長輩的上班族壓力,並及早讓長輩找回自信,能自主生活,也減少未來大幅失能、失智的可能性。想了解更多日照、長照資訊,可點擊網址https://pse.is/5dhe4h 收聽完整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