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聲丨穿上能降溫,“夏日冰衣”杭羅爲何如此神奇?

(原標題:潮聲丨穿上能降溫,“夏日冰衣”杭羅爲何如此神奇?)

烈日高溫下,得穿點涼快的。這不,“夏日冰衣”杭羅火了。

這一“跨越千年的防暑神器”,上身後能瞬間讓人感到涼爽。對此,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驚呼:“老前輩們誠不欺我,夏天得穿羅!”

早在唐代,詩人韋應物就在《白沙亭逢吳叟歌》中寫道:“龍池宮裡上皇時,羅衫寶帶香風吹。”隨風即起,羅之輕薄可見一斑。

羅是我國絲織物的代表性品種。《辭海》有言:“絲織物類名。用合股絲以羅組織組成,質地較薄,手感爽滑。外觀似平紋綢,具有經緯紗絞合而成的、有規則的橫向或縱向排孔,花紋美觀雅緻,兼又透氣。例如杭羅等。”此處特別提到杭羅,可見其在羅之家族中的代表性地位。

被譽爲“羅之上品”的杭羅,爲何穿上即可降溫?杭羅的背後,有哪些淵源與故事?國潮涌動時,杭羅又有哪些蝶變之道?近日,潮新聞記者懷揣一顆好奇心,首先登門拜訪了一位杭羅專家。

水織手藝,是最大的降溫密碼

這位專家,身居遠離鬧市的僻靜之地。此處人流不多,車聲稀少,倒是有一些機杼聲穿過夏日熱浪隱約傳來。

這裡是杭州九堡九昌路57-2號,杭州杭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所在地。這家公司接續自大名鼎鼎的杭羅老字號生產廠家——杭州福興絲綢廠。

“穿上能降溫,是因爲杭羅能給人帶來一種冰涼的體感。”在杭羅生產車間內,杭州杭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杭羅織造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張春菁說,帶來這一體感的關鍵,在於“水織法”提升了面料透氣性和乾爽度。

用杭羅製成的衣物輕薄透氣。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張春菁推開織造車間大門。在車間一角,擺放着一口有年頭的大缸,裡面浸泡着滿滿一缸由桑蠶絲搖成的水紆。

蠶絲表面有絲膠蛋白,“水織法”的關鍵,便是對緯線的絲膠蛋白進行處理。張春菁介紹,在高溫條件下,絲膠蛋白更容易溶解,蠶絲的油脂和雜質也更易去除。水裡還溶有福興的百年秘方,在水溫和秘方的共同作用下,蠶絲纖維變得鬆散乃至分離,這便是脫膠的過程。

經過25到28天的浸泡,織匠將脫膠的蠶絲從缸中取出作緯線,並將其與未經脫膠處理的經線一同上機織造。這便是“水織法”,是提升杭羅透氣性和乾爽度的關鍵步驟,也是杭羅的降溫密碼。

“緯線脫膠,經線不脫膠,兩者相交方成面料。經緯相交後形成羅孔,每個羅孔的連接點會因經緯線絲膠蛋白的不匹配而形成非常微小的凹凸。這個凹凸,造就了杭羅透氣涼爽、遇汗不粘連的特性。”張春菁說。

說話間,張春菁的岳母、杭羅織造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洪桂貞手捧蠶絲,穿着一襲黑色的杭羅套裝信步而來。絲質輕盈、柔軟爽滑的杭羅隨洪桂貞的腳步舞動着。

這位69歲的洪女士可不簡單,47年的杭羅織造經驗煉就了她爐火純青的手藝。“‘水織法’是杭羅織造過程中最爲關鍵的工序,其難點在於判定蠶絲脫膠的程度。這個要憑手感,絲的手感對了,脫膠纔算完成。”在張春菁眼裡,洪桂貞纔是真正的杭羅專家,“這種手感難以言明,多年經驗的老手藝人才能把握,岳母的手就是標尺。”

在上織機前,還有極重要的一步:翻絲。

在翻絲車前,洪桂貞將一沓質量上乘的蠶絲套入套絲框,木輪轉動時,蠶絲的光澤隨光影流轉而變化。

翻絲車前,洪桂貞全神貫注。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杭嘉湖平原一帶氣候溫潤,自古以來就是理想的種桑地。這一帶生產的蠶絲從含水量、韌度等各方面來說都是最好的,杭羅用的蠶絲就產自於這些地方。”洪桂貞說。

在中國的絲綢文化裡,綾、羅、綢、緞代表的是紡織技術的差異。它們皆源於蠶桑,成於機杼,因織造的方法不同而形成體感差異。羅有孔眼,輕薄透氣,流行於南宋。杭羅正是從彼時開始盛行。

翻絲,可以去除絲線表面的部分疵點,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優中選優,方能將蠶絲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而後經“水織”大放異彩。經緯錯落中,一匹“穿上能降溫”的杭羅面料跨越千年而來。

人類非遺,一絲一線百般珍貴

從南宋至清末,杭羅一直是貢品,常在夏天製作成輕薄涼爽的羅衫,成爲衆多達官貴人的偏愛之物。杭羅走俏時,要數杭城東北的古艮山門機神廟一帶織造最爲興盛,此處大小作坊數不勝數。清代厲鶚的《東城雜記》就有記載:“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經緯錯落千年,杭羅的織造機器雖不斷變革,但精密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在時光流淌中代代相傳。在歷史上,杭羅織造技藝的傳承可分爲兩類: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邵家是家族傳承的典範。

這個邵家大有來頭,杭羅織造是邵家的祖傳手藝。1886年,邵家以“福興杭羅”爲商號,開起杭羅鋪面。前文中的洪桂貞女士,正是邵家杭羅織造技藝傳人、杭羅大師邵官興的妻子。

工藝複雜、費工費時的杭羅,傳承人本就不多,杭羅織造技藝曾險些失傳。改革開放後,在邵官興與洪桂貞的操持下,織造杭羅的機杼聲跨越坎坷,再度在杭城迴響。隨着杭羅生意的不斷擴大,1985年,杭州福興絲綢廠成立,邵官興爲該廠法人代表。

回想起父母與杭羅一同走過的風雨歲月,女兒邵國飛很有感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這個世紀初,一直都很艱難,我們家將這段時間自嘲爲‘冰河時期’。棉織物、化纖織物出現了,它們結實耐穿、物美價廉,對杭羅這類真絲產品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據邵國飛回憶,爲了傳承家族的杭羅織造手藝,父親去外面工作,賺錢來養活當時已經虧本的杭羅工坊,母親則在家裡堅持織造杭羅。

舉步維艱下,曙光出現了。

2006年至2008年,“杭羅織造技藝”先後列入杭州市級、浙江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終於到來: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杭羅織造技藝”正式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確立了“杭羅織造技藝”在全球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地位,它的傳承與發展獲得了國際認可。

2011年,爲開展杭羅非遺保護工作及杭羅服裝貿易業務,邵國飛和張春菁一同創立杭州杭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2021年,邵官興遺憾離世。杭州杭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自此全面接手杭州福興絲綢廠的杭羅織造業務,並延用“福興杭羅”老字號。

邵家的“福興”,被中國絲綢博物館專家認證爲唯一一家採用傳統工藝生產杭羅的廠家。邵家堅守杭羅品質,北京瑞蚨祥、蘇州乾泰祥等百年綢布老字號成爲“福興”的多年老客戶。近年來興起的不少新中式服裝店鋪,它們的老闆,也聞聲找到了邵家。“南羲”國風店鋪老闆呂小男就是其中的一位。

“太珍貴了。”呂小男曾去邵家的織造間參觀,初見杭羅的生產過程,大爲震撼,“用的不是現代化的自動流水線,而是古樸的鐵木織機,保留着傳統的生產工藝。杭羅的每一道生產工序,都有老師傅在一旁細細把關。一個師傅,一臺織機,加班加點一整天,最多隻能產出十幾米麪料。”

如此珍貴的杭羅,出現在了00後網絡作家慈蓮笙的小說《一梭千載》中。在她的筆下,千載杭羅史跌宕起伏,那些一針一線的平凡時光,最終成就了穿着於身的千年文化。

“作爲作者,我們能做的只是書寫過去、傳遞情懷、構建未來。真正的傳承還是要傳承人們之間代際相承——在手把手、口傳口之間,讓文化長存於民族血脈和時間長河中。”慈蓮笙說。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伴隨着鐵木織機的吱呀聲響,“福興杭羅”老字號已走過138年的光陰。翻絲、牽經、穿綜、織造……傳統的杭羅織造技藝仍在杭州這座美麗的絲綢之府日日生花,煥發出國之瑰寶的璀璨光芒。

國潮涌動,杭羅還有無限可能

傳承,是非遺繞不開的話題。將對杭羅的喜愛,延續到年輕一代,便是一種傳承。

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二樓,有一個“覓水行商”文化空間,展示着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質與精神:人們養蠶繅絲、泛水行舟,演繹出雋永文秀的地域氣質。

“覓水行商”文化空間內,有杭羅織機及面料展陳於此,引來不少觀展者駐足。另有一個觸摸面料的互動裝置十分精巧,由杭羅織造技藝、杭州織錦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等非遺技藝織成的絲織品面料,排列在一個可滾動的轉軸上。觀展者可上手觸摸,細細感受幾種絲織品在觸感上的區別。這一互動裝置,尤受青少年羣體的好奇與青睞。

觀展者在杭羅織機前駐足。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像絲織品這樣的片狀物品,是很講究手感的。用觸覺感受不同織造方式的差異,也是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祝漢明說,“很多展館裡面會擺放標有‘展品請勿觸摸’的提示牌,但我們鼓勵大家在一定限度內多感官地感受非遺作品。希望更多人可以在近距離接觸非遺的過程中,愛上非遺、傳承非遺。”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如今,國潮涌動,以杭羅爲面料、融合古今設計的傳統服飾與新中式服裝飛入尋常百姓家。穿越千年的杭羅織造技藝,搭載現代傳播方式,織就中國傳統服飾之美,掀起中華文化傳承熱潮。

呂小男的新中式服裝店鋪開在抖音上,已有2.8萬粉絲,售賣杭羅、宋錦等真絲面料衣物。每週三到週五,她都會出現在直播間內,既講解產品,也介紹衣服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作爲一位90後北方姑娘,呂小男對江南溫潤的氣候、悠久的絲綢文化極爲嚮往。

“我媽媽特別喜歡穿旗袍,還有各種其他中式傳統服裝。耳濡目染中,我對傳統服飾既有溫暖的記憶,又有濃厚的興趣。”呂小男說,在尋找面料的過程中,她對杭羅的傾慕更多一分,“真絲面料是動物蛋白質纖維,色牢度是很低的,極易脫色。但杭羅因經過了水織工藝處理,相對不易脫色,護理起來沒有那麼嬌貴,在真絲面料中是非常實穿的。”

實穿,非常重要。這代表非遺產品不限於在展臺上被人觀賞和仰望,更在現代生活應用場景中擁有了一席之地。只有這樣,非遺傳承纔有可能代代接續。

“非遺之所以需要保護,是因爲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在現代生活中失去了應用場景。現在國潮興起,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非遺絲織品進入人們的生活,不只應用於服裝行業,還可以用作家居軟裝、生活用品的原材料,提高實用性,拓寬應用場景,讓非遺迴歸大衆生活,是傳承的一個重要途徑。”祝漢明說。

各色杭羅製品。潮新聞記者 陳琪 攝

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非遺傳承體驗中心,有一個杭羅體驗區。這裡陳列着各色生活用品,羅扇、羅帕、絲巾,乃至鏡子、書籤等,其主要原材料都包含杭羅。“大多是家長帶小朋友來體驗杭羅用品的製作過程。做一把羅扇,需要在這兒坐半個下午。我們會在這個時間裡跟他們講講杭羅的歷史還有背後的文化,也是一種寓教於樂。”駐館老師夏海燕表示,當小朋友把做好的羅扇帶回家裡,杭羅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流傳到了年輕一代。

杭羅的故事,還有更多聽衆。它既面向世界,也面向未來。近年來,杭羅的身影多次出現在G20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進博會等多場頂級盛會中,向世界展現東方之美。隨着杭羅新產品、新標準的不斷問世,國潮涌動下,杭羅還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