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良38年設計路 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東裝」榮獲「2016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樂時尚提供)

「2016臺灣文博會」獲得「IDA國際設計獎」。(樂時尚提供)

陳俊良(左)、溫筱鴻(右)。(樂時尚提供)

陳俊良家學淵源,培養出他在設計領域的深厚底蘊。(樂時尚提供)

「天圓地方」系列獲得「2005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樂時尚提供)

「原來臺灣」榮獲「國際空間設計大獎-Idea Tops艾特獎最佳陳設藝術設計獎」。(樂時尚提供)

「妙法自然——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獲得「2012亞洲最具影響力十週年特別大獎」。(樂時尚提供)

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的國際投標書「龍鱗裝全書」榮獲「2014 iF傳達設計獎」。(樂時尚提供)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師、自由落體設計公司董事長陳俊良,我都稱他「阿良老師」,阿良老師在我心目中是臺灣美學與設計界最高代表人物,在38年的設計路上,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尤其作品總是散發着濃烈的東方美學風格,被媒體封爲「東方設計掌門人」。

關於設計,他認爲現在「簡潔文化」當道,年輕設計師現學現賣,樣子都對了但彷彿少了什麼,「常常東西很漂亮,但被問爲什麼?卻說不出所以然。」他認爲設計可精簡,但背後要有強大的內蘊支撐創意,舉一個簡單例子,豐塔那(Lucio Fontana)的「割破」系列,一刀割破畫布,那是累積幾十年,才能一刀打破繪畫與雕塑的界線。他認爲:「好的設計不一定繁複,但一定要歷經時間,質感與厚度纔會無可取代。」

一帆風順被姊念

時間除了能累積實作經驗,也能擴增知識庫,閱讀訊息量太少,那麼對文化、對歷史的語彙鐵定不夠。家中從事出版事業,他從小放學回家要幫家裡折報紙、做剪貼。他5歲習畫,6歲第一次參加兒童繪畫比賽,開始在全國學生美展過關斬將、得獎連連。他高二因此獲得「出道」機會,當時家裡要幫《報告班長》這本書設計封面,哥哥得知他剛拿到全國美展第1名,用500元酬勞利誘他替書籍畫插圖、設計海報,「於是我畫了全國再版率最高、200刷的書!」

然而一帆風順卻也讓他因此被「教訓」。某次他告訴姊姊「我好像沒得過第2名」,馬上吃了一記拳頭,姊姊對他說:「你將來長大絕對不能這樣講話,我這一拳揍你是要打醒你。」當時他覺得自己很委屈,長大後才知道原來做人要低調。

所以他拿過設計師生涯最重要的獎-波蘭華沙的銀獎與評審團特別獎,應該是臺灣拿過最多座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的人(4座),他都不曾高調炫耀,「獎座不重要,我只在乎路往哪裡走、功夫怎麼紮實,以及沒浪費任何老師教給我的東西。」正因爲這樣,他是少數線上擁有博士學位的設計師,一面教課、策展、帶領子弟兵,還能有源源不絕的創作理念、推出商品、策畫東裝,其毅力與決心相當驚人。

他笑說:「我只是因爲不被看好,大家覺得我的讀書能力,能唸到師大碩士就不得了了。越不被看好越要念!」他選擇報考臺藝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幫助臺灣文創走向國際舞臺;爲了達成目標他加速研讀,打破論文格局,以第一人稱撰寫博士論文,3年就拿到學位。

阿良老師一步一腳印走來,創意無限,很多人無法把創意執行成有型創作,但阿良老師似乎從來沒有投降的時候,尤其喜歡不停地挑戰自己。從平面產品、策展跨刀到經營品牌,專攻男士服裝,他承認,女裝的版型與媒材比男裝多,還可玩項鍊、耳環等配飾,創作上有趣許多,但正因男裝不能花俏,要簡單俐落大方,侷限多很多,他更想一頭栽入,「我活到這麼大,就是一直就在挑戰自我極限!」

攻男裝挑戰極限

他想起7歲第一次代表國小參加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題目是「臺灣農作」,所有人都在畫割稻田插秧苗,只有他畫農夫仰着頭、迎着太陽摘葡萄,當外國評審問他爲何選這個題目,他回答:「葡萄也是一種農作物。」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另一次是他考臺藝大,1萬多人應試搶120個名額,競爭相當激烈下,他考水彩術科時不但提早交卷,還大膽地把東西「打直畫」時,讓指導老師聽了大喊「完蛋」。然而他相信自己看法,認爲若因此拿零分也心甘情願,果然放榜後,他再次證明了自己,水彩獲得滿分。

長大後他才知道,原來自己從小就有這種性格,「要做別人不敢做的事,纔是我活着最大的動力。贏了別人又怎樣,爲自己設題目、找答案,纔是困難。如果一輩子都只是去答別人的題,拿到100分又怎樣?」

阿良老師就像一部活寶典,一路上向我們展示過太多創意發想,我好奇他會不會也有腸枯思竭、沒有靈感的時候?他自信地說:「我怕現在講這句話會被揍,但對我而言想點子這件事就像吃一碗飯一樣。給我1個小時我可以告訴你100個創意。」他總半開玩笑地告訴學生,如果想半天還想不出來,就代表身體裡沒有創意的DNA啊!

堅持「量身定作」

他替建設公司、銀行、餐飲集團等各行各業做過設計或策展,無論哪種產業都能爲其打造出最合身的設計,原因在於每一項作品都是他「量身定作」,他說:「模組化當然可以迅速累積作品、做得更快、賺更多錢,但無法從工作中學到新東西。我這樣雖然不富有,但卻很滿足。」好比他策展「原來臺灣」,親赴花蓮從中交流,讓他知道琉璃、織布怎麼製作,整個過程下來,自己纔是最大受益者。

他希望能將正確觀念與年輕人分享,認爲年輕設計師一定要有宏觀:「設計是一世,不是一時,千萬不要炒短線、看近利,經過淬鍊出的經典是不會被淘汰,也不會被遺忘。」他也想送給年輕人他很喜歡的兩個字「永遠」,永遠對他而言意指「永遠到不了的遠方」,如同他在設計這條路上的體悟:「永遠有多遠?永遠沒有人能告訴你。踏上這條路,只能一直努力,沒有終點。設計是永恆的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