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影評 | 《追風者》8 這6種民國交通工具見證魏若來蛻變
《追風者》城市影評第8篇,這部劇中有很多交通工具,從黃包車到汽車,從小船到火車,從有軌電車到輪船。舊時代走向新時代的交通工具,見證魏若來成長和過命的交情。
這裡就來聊聊1930年代新舊交替的交通工具,如何陪着魏若來一步步蛻變,從勇敢少年到無畏的革命戰士。
1 黃包車見證魏若來家國兄弟情
《追風者》中,魏若來最好的朋友,還有幫了他大忙的人,都是黃包車兄弟。可以說,黃包車這種民國上海馬路上,最常見的交通工具,見證魏若來的兄弟情。
19世紀70年代,法國商人米拉申請在租界開設上海第一家人力車公司。後來又開辦了9家人力車公司。
時間來到20世紀30年代,十里洋場的上海,全上海不過三千多輛小汽車。工薪階層普通人,最多坐的就是黃包車。
《追風者》中,魏若來的好兄弟阿文,最大心願是買一輛自己的黃包車,攢錢娶媳婦。
可是,直到最後他因庫券欠債跳樓身亡,還沒攢夠買黃包車的錢。
黃包車伕一輩子也很難攢錢買一輛自己的黃包車,這是民國拉車人常有的事。
因爲那時的黃包車伕大多目不識丁,只能幹體力活。每月租車要花十多個大洋,住破屋,吃米粥和菜葉。
他們每天十到十二個小時,烈日寒冬在街上奔跑。很多黃包車伕活不過40歲。
老舍的駱駝祥子,就描述了一個拼命拉車,想擁有一輛黃包車最後絕望的車伕故事。
《追風者》中,魏若來還有豪哥都一幫車伕兄弟。
仗義多是屠狗輩,黃包車伕們一文不收,衝到前線,冒着生命危險運送抗日物資。
魏若來,在黃包車伕兄弟身上,看見最樸素的保家衛國,收穫最真摯的兄弟情。
魏若來,偶爾會坐央行師父沈圖南小汽車,陪他一起做金融工作。
1930年代,汽車車牌號可以看出整個上海也沒有多少小汽車。
物以稀爲貴,那時的小汽車像奢侈品,只有央行顧問沈圖南,淞滬警備司令部康爺,還有商會虞老,這些有錢有地位的人有機會坐小汽車。
魏若來和師父沈圖南一起坐小汽車,充滿風險,一次他爲查假幣案遭遇車禍,師父更是遭遇多次暗殺。
坐在這些車上的人非富即貴,很多是大佬們幕後爭鬥的工具人。
黃包車兄弟肝膽相照“爲抗日不收錢”,汽車大佬們明爭暗鬥,“大人物從上到下說假話”。
像阿文跳樓和大人物歌舞慶祝,讓人觸目驚心。
黃包車和小汽車,見證魏若來的家國兄弟情。
兩種交通工具的鮮明對比,顯現權貴和百姓間的矛盾衝突有多強烈。
2 從小船到火車,見證浴血戰友情
《追風者》中,我們看見從上海出城,如果需要隱蔽,人們會選水路。
地下黨徐老闆告誡魏若來,引叛徒走水路,方便他們鋤奸。叛徒絲毫不懷疑,表示同意。
魏若來,沈近真和牛春苗,從上海撤退,奔向江西紅色根據地,他們也是坐小船,走水路。
可見在當時,走小船水路更方便也更隱蔽。
1930年代,上海出行水路選擇,有輪船,舢板和划子,大輪船穩定,帆船抗風浪強,划子就是老百姓常用的小船。
小船水路走,價格便宜,盤查少,但隱蔽的同時多了另一重風險,容易被黑幫盯上。就像魏若來被綁起來,幸好最後屬於誤會。
《追風者》劇中有多次火車景象。魏若來和戰友一起保護蘇區重要物資,假意火車,實用水路輪船運輸。
他們和林樵鬆,粵軍,激烈槍戰,戰友們用鮮血和犧牲換來藥品,槍械和電臺等物資的保全。
民國時,代表工業革命成果的火車,在中國旅客運輸擔任重要職責。到1937年時,全國鐵路里程已有2萬多公里。
沈圖南在火車站默默送別沈近真,這是兄妹倆的最後一次相見,讓人難忘。
魏若來他們多次執行任務,都是在火車上。一次是運送鎢沙,另一次是運送蘇區物資。
相比船運,火車更現代又便捷,但同時,被檢查的可能性越大。魏若來和戰友們每次上火車,都冒着很大風險。
小船和火車見證了魏若來浴血奮戰的戰友情。
小船的便宜和隱蔽,火車的便利和風險,顯示民國時,傳統與現代習慣的衝擊。
3 從有軌電車到輪船碼頭的師徒深情
魏若來剛到央行上班不久,就遇見哥哥犧牲,自己被跟蹤。
茫然間,他爲躲避跟蹤,沒坐黃包車,上了有軌電車,在鐺鐺聲中突然下車,甩開了跟蹤者。
有軌電車的車頭有一個鈴鐺,類似電車喇叭。遇見行人時,可做警示作用。這也成爲後來有軌電車重現街頭,人們親切的記憶。
深夜的市區街頭,魏若來和沈圖南師徒二人,在有軌電車軌道線上,唱着送別,“長亭外古道邊,知交半零落。”
一首關於朋友和知己的歌曲,兩人走上了不同軌道線,預示着師徒兩人將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
相比黃包車的實惠,小汽車的奢侈,有軌電車是民國時上班族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1908年,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試行通車。後來上海有軌電車有三類,公共租界,法租界,華商電車。
魏若來和師父沈圖南一起走過的有軌電車軌道,很大可能就是公共租界的一路電車位置。
一路電車是上海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是從靜安寺到外灘上海總會的有軌電車線路,在上海公共交通史意義重大。
因爲魏若來和師父工作的央行就在外灘十五號,他們找到喝酒談事的場所應該也在附近。
從酒館出來,沿着外灘附近走,遇見一路電車的軌道線,機會比較大。
一路電車也是現在百歲辮子車20路的前身,如今的20路早已是無軌電車新能源公交車。
如果說,師徒二人在不同軌道的歌唱,意味他們分道揚鑣。
那麼在遊輪碼頭,兩人秘密合作,一同把鎢砂運送給德國貨輪上,意味着兩人重又回到同一條道路。
雙方代表國共不同立場,用暗號交流。沈圖南發出鎢沙價格信息,通過報紙讓魏若來了解情況。
魏若來找到機會,用報關單把被扣鎢砂搶運出來賣給德國公司。
當林樵鬆等人趕到碼頭,德國公司貨船已開走。魏若來迅速轉移。
師徒兩人貨運碼頭並沒見面,卻完成精彩的合作。
輪船碼頭見證了師徒倆合作,惺惺相惜的情感。
19世紀60年代,上海的輪船興起,外商紛紛在虹口和浦東一代興建輪船碼頭和倉庫。1876年,纔開始有中國人自己的輪船碼頭。這是上海港碼頭第一次建設高潮,第二次建設高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萬噸大船可進出,多在浦東的日商,美商,英商碼頭。
魏若來順利把鎢砂從倉庫運到碼頭,就是第二次碼頭建設高潮之後,倉庫距離碼頭非常近,貨運碼頭髮達,萬噸大船運輸便利。
有軌電車和輪船碼頭,見證魏若來和師父的師徒情,從分道揚鑣到重新成爲戰友。
兩種現代化交通工具,一個代表城市交通向內循環的公共交通,另一個代表城市向外循環的航運貿易功能。
他們的變化也是上海這座百年城市變遷的歷史縮影。
1934年,沈從文從北京回湘西老家,探望自己生病的母親,花了近半個月纔到家。
一路上,乘坐火車汽車輪船轎子等,幾乎把當時的交通工具坐了個遍,纔到湘西的家。
新舊交替戰火紛飛的年代,各種交通工具的背後,是複雜的文化,經濟,思想的衝突交戰,要選擇最佳方式達到目標,並不容易。
《追風者》中,魏若來從江西農村來到大上海闖蕩金融圈,他見多了世面,也坐多了交通工具。
這些交通工具伴隨他一路走來的深情和成長。
他就好像被裹挾在紛繁複雜的時代洪流中,渴望找到自己真正的信仰。
最後他從大上海回到了家鄉,在那個金融初建,交通工具並不很完善的地方,他堅定自己金融報國的信仰。
再奢華,便捷的交通工具,最後也還是工具,還是要看人們用他去做什麼。
就像金融,只有報效國家爲國爲民,纔有價值。
再強大先進的工具,只有用到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才更有意義。
本文原創,圖片爲網絡精選。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