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去化 業者設黑水虻養殖場遭反彈
黑水虻幼蟲吃掉廚餘、糞便或動植物有機體後,蟲體、蟲糞可作爲飼料、土壤改良劑等。(花蓮縣環保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廚餘去化問題令縣市政府頭疼,花蓮縣每天約產出45噸廚餘,設置高效處理系統轉化爲土壤改良劑,但每天最多處理10噸,另引進「黑水虻」推動生質資源轉化試驗,1天可再消化6噸廚餘,仍無法消化所有廚餘,有業者想設置黑水虻養殖場,卻遭居民反彈,縣府環保局將輔導業者建立新的環保產業鏈。
花蓮家戶廚餘量1天約20噸、事業廚餘25噸,過去大多餵食豬隻,近年因防治非洲豬瘟,縣府公告禁用廚餘養豬後,便向環保署申請2套廚餘高效處理系統,設在鳳林鎮環保科技園區,並將處理後且經轉化的土壤改良劑供農友使用,因每套系統每天最大處理量僅10噸,環保局也在園內設置小型的黑水虻再利用場,展開生質資源轉化試驗計劃。
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長張華砡說,黑水虻幼蟲吃掉廚餘、糞便或動植物有機體後,蟲體和蟲糞可作爲飼料、土壤改良劑等,且消化過程中,只要符合法規與流程,不會產生其他廢棄物及污水。但目前園區的黑水虻再利用場還在試驗階段,1天最多消化6噸廚餘,還未正式處理家戶廚餘。
因黑水虻處理廚餘,環保又具經濟循環效益,各縣市正積極推動,加上蟲體可研發多種產品,吸引許多環保業者想投入,但除了法規限制,地方居民是否認同,也是一大挑戰。
有業者指出,黑水虻蟲體除能作飼料、肥料,蟲皮還能製成手術線,身上油質可提煉爲化妝品原料,國外甚至將蟲殼研發成電子產品原料,背後商業利益頗可觀。
有環保科技公司想在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一處停止運作的磚窯場設黑水虻養殖場,卻引起居民反彈,認爲運送廚餘過程不僅會污染空氣,排放廢水也會影響水源,痛批業者把地方當「塑膠」。
該環科公司許姓廠長說,規畫的廠房採密閉式負壓空間,黑水虻在內食用廚餘後,排放的空氣、水一定合乎法規,儘管盡力說明,居民仍抱存懷疑,目前最困難的點就在於「牌照取得」及「居民認同」,但仍會努力溝通。
張華砡坦言,縣內雖有許多業者想設置黑水虻養殖場,協助消化廚餘,但環保局尚未收到任何申請。她強調,只要整套系統與處理流程符合規定,不會衍生二次污染,環保局願支持業者,甚至輔導設置,但前提是業者需先取得地方認同,才能共榮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