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實現生態顏值價值雙贏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水平保護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夠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爲發展優勢。實現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產品價值增值外溢“兩手抓”,是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來,我國各地區大力做好生態利用文章,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挖掘蘊藏在綠水青山中的金山銀山,把生態財富轉化爲經濟財富,涌現出很多亮點和創新做法。例如,福建南平市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從“賣林木”到“賣生態”的轉變;浙江安吉縣通過竹林碳匯改革讓“沉睡”的竹林活起來;四川南充市依託國家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成果,探索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等等。
2024年,《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出臺,這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生態保護補償的法律法規,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列爲“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任務。一系列指導文件和利好政策的出臺,推動了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的有效解決,釋放了綠色增長的潛力和動力。
儘管我國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生態產品的價值量化和核算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統一標準和準確的測量工具,導致其市場價值無法全面體現。生態產品的交易與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生態產品無法像傳統商品一樣進行流轉和抵押,制約了生態產品的市場化進程等。未來,應多措並舉,讓生態有“顏”又有“值”。
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健全統一的生態產品覈算與評估體系。通過科技手段,建立科學的生態產品評估標準,量化生態服務功能,從而爲生態資源定價提供依據。積極推動各省市出臺類似的地方性標準,並加快推動國家層面的統一規範化建設。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推動生態經濟學、環境學等多學科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遙感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的科學性與精準度。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機制,促進綠色資源流轉與交易。推動綠色金融與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的建設,支持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等金融工具,激勵經營主體參與生態產品交易。鼓勵地方政府在市場化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如通過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促進企業對生態產品的投資和開發。加大生態產權制度的改革力度,確保生態產品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明晰,爲投資者和開發者提供法律保障,激發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
加強生態保護的跨區域協作與機制建設。建立跨省區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特別是針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重要水系,應形成多省聯動的生態保護補償體系,以有效解決生態保護中的資金和資源分配問題,避免出現“一方保護,另一方受益”的不公平現象,確保整個流域的生態效益最大化。強化各地區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的聯動與合作,通過定期的生態環境協調會議和數據共享機制,促進各主體間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協調,在保生態、促經濟過程中做到同題共答、同向發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璀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