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咋過?父母期待儀式感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春節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在老年人心中,春節哪件事最有儀式感?今年春節要作哪些準備?讓我們來聽聽幾位老年人的心聲。

最盼望全家大團圓

進入農曆臘月,開設在解放區新華街道豐源社區西城家園小區的心理工作室就接到了好幾位老年人的來電,他們諮詢的內容大致相同:“快過年了,我們盼望着子女能回來大團圓,但是孩子距離太遠,工作又忙,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說。”

該工作室的心理服務志願者張坤秋稱,春節臨近,很多老年人都有和子女一起過節的願望,尤其是平時獨處的老人,這種願望更加強烈。爲了迎接孩子回家過年,很多老年人提前收拾房間、備年貨,期待着兒孫繞膝、全家團圓的幸福時刻。

親人團圓,是春節的儀式感之一。近年來,我市一些老年人也改變了子女回家團圓的模式,趁着假期奔赴子女的小家庭團圓。剛過完元旦,今年73歲的李秀芬就準備“飛”往南方女兒家過團圓年了。“在焦作忙活了一年,趁着過年好好休息一下,到女兒工作的地方看看,順便旅遊。”李秀芬說。退休後的這些年,她一直做銀髮志願服務,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充實。女兒在南方工作,母女倆見面的時間並不多。她說,與女兒相比,自己的空閒時間多一些,春節團圓是一場愛的“雙向奔赴”,團圓地點並不一定非要在老家,無論在哪,相聚就是團圓。

傳統年貨最有年味

進入農曆臘月,趕集成了很多老年人每天的樂趣。“集市上一天一個樣,臘八粥、芝麻糖、年畫、日曆、各種點心……看到這些很有儀式感的物品,年味一下子就來了。”67歲的劉先生說。除了從集市上感受年味外,他還有重要的事情:趕大集備年貨。每年春節前,他都要根據家裡的需求,把各種食材一點一點買回家,再進行蒸、煮、炸等處理,直到美食出爐。在美食的製作過程中,他感受到的是濃厚的年味和儀式感。

最近幾年,預製食品多了起來,備年貨也變得簡單了很多。但是,在劉先生心中,只有自己動手製作的傳統年貨,纔是真正的年味。“小時候,父母帶着我們趕集備年貨;如今,我帶着孩子們趕集備年貨,在全家人一起動手的忙忙碌碌中,年味也會更加濃郁。”他說。

如今,劉先生的時間更加充裕,他特別享受備年貨的過程。“傳統滷味、傳統麪點、傳統炸貨,承載的是我們家幾代人的記憶,這些傳統年貨做起來麻煩,但參與其中體驗過程,是滿滿的幸福感。”他說。

走親訪友加深感情

走親訪友,是春節期間的一項民間習俗,也是很多家庭在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這種傳統禮節,藏着濃濃親情,烘托了年味。

“小時候盼望春節走親戚,長大後不喜歡走親戚。如今上了年紀,竟然又開始期待走親戚。”今年68歲的李先生說。這幾年春節,走親戚成了他春節期間的重頭戲。年近九旬的姑媽、姨媽,70多歲的表兄,都是他要趁着春節去看望的親人。

李先生的孩子也十分支持他,早早爲他安排好了走親訪友的行程。“我爸的老家在開封,老家的親戚一年也見不了一面,趁着假期,帶着他回老家,讓他與老家的親戚聊聊天,他高興,我們做子女的心裡也踏實。”李先生的兒子說。

回一趟老家,見一下親人,說說家鄉話,品嚐家鄉菜,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這種親切感、踏實感就是濃濃的年味。“走親訪友是傳統禮節,從來來往往中感受年味,對上了年紀的老年人來說格外重要。”李先生說。

記者 樑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