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甦走向繁榮的旅遊業
(原標題:從復甦走向繁榮的旅遊業)
【智庫者說】
作者:戴 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今年元旦、春節、清明節,各地旅遊人潮涌動,勞動節假日期間,居民出遊意願強烈,旅遊業信心同步走高,爲全年旅遊經濟發展打開了高開穩走的通道。以國內市場爲基礎、入出境旅遊協調發展的旅遊經濟,正在以理性的消費預期、增長的投資信心和積聚的創新動能,從快速復甦轉進繁榮發展新階段。預計2024年國內旅遊出遊人數、國內旅遊收入將分別超過60億人次和6萬億元,入出境旅遊人次和國際旅遊收入將分別超過2.64億人次、1070億美元。政策面和供給側相向而行,奠定了旅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從政策面來看,宏觀調控政策的一致性和包容審慎的市場監管更加有效。來自財政、發改、金融等綜合部門的政策工具,包括中長期國債、設備更新、市場主體培育、鄉村振興等方面,對旅遊中長期發展環境、公共服務品質、旅遊就業投資均有直接的作用和深層影響。隨着居民生活迴歸常態化,文化和旅遊部門更加關注生產安全、遊客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旅遊規制更加關注不合理低價遊、研學旅遊、文博場館預約難、音樂會“黃牛票”等事關遊客滿意度的細節問題。哈爾濱冰雪旅遊爆火,春節期間福建遊神“火出圈”,昆明動物園“猴貓”事件反向推動了黔靈山、峨眉山等旅遊目的地的熱度提升,甘肅天水麻辣燙接棒山東淄博燒烤,成爲美食旅遊新頂流,上海、北京、杭州等地不再要求“刷臉”入住等,各地各部門的持續努力,爲遊客帶來了更多的善意、溫暖,提升了出行的體驗、品質。
從供給側來看,國內旅遊市場提質擴容的同時,科技賦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效果更加明顯。市場進一步下沉,中小城市、中心城鎮和發達地區重點鄉村是新興的旅遊目的地,也是日漸增長的旅遊客源地。全國約72.3%的民用機場分佈在延吉、天水、張掖、果洛、阿勒泰、海拉爾、博樂、伊春、阿爾山等中小城市,這些小機場城市以其各具特色的景區、度假區、街區、商圈、菜市場,以及住宿、餐飲、娛樂和購物消費的高性價比,較高的可親近性,吸引了各年齡段旅遊者的關注和到訪。跨界而來的市場主體,特別是資本、技術和文化創意驅動的新型市場主體將會獲得更多的成長機會。泡泡瑪特進軍城市樂園,與洛寶貝星光小劇場、樂高樂園一道開啓了城市更新“小而美”的大門。各地藉助科技公司的技術手段,通過文化藝術的形式,使得城市和街區的夜晚變得更有邏輯線、故事性,增加了高頻消費的可能。哈囉、美團、青桔在旅遊休閒城市和度假區大規模投放共享自行車和電動助力車,讓遊客在小交通領域有了更多的選擇。露營旅遊、冰雪旅遊、美食旅遊、體育旅遊、海洋旅遊、旅遊演藝,以及近郊休閒、城市漫遊等業態不斷翻新迭代,旅遊業新一輪創業創新的高潮加快到來,不斷推動人們的潛在旅遊意願轉變爲有效旅遊需求。
受旅遊市場需求高漲、消費回暖和政策釋放的多重利好影響,旅遊產業供給側進一步回升優化,2024年一季度全國旅遊經濟運行綜合指數達到115.11,連續三個季度環比增長,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未來3個月,城鄉居民出遊意願爲89.3,企業家信心回升至100.25,兩大核心先行指標走強確立了穩步上升的技術性通道。爲進一步穩定旅遊市場預期、提振行業信心、擴大消費需求,應着力在不斷提升旅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上持續發力。
首先,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確保旅遊消費預期穩中有升。旅遊經濟政策將從過去四年面向需求側的逆週期調節,轉向兼顧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跨週期調控。隨着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恢復常態,旅遊消費潛力的釋放越來越多取決於閒暇時間、可自由支配收入等市場內生變量。政策重點則應轉向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旅遊投資等方面,重點培育有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旅遊集團等新型市場主體。
其次,持續擴大旅遊消費的市場基礎,面向下沉市場和需求升級,務實推進國內旅遊提升計劃。以遊客滿意爲導向,進一步完善面向散客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遊客滿意度和獲得感。加快建設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世界級旅遊城市、國際旅遊目的地,豐富優秀文藝作品和優質旅遊產品供給。培育一批文化屬性強、科技含量高、示範帶動性強的“航空+旅遊”“高鐵+旅遊”“公路+旅遊”“航運+旅遊”“旅遊+節事”“旅遊+購物”“旅遊+藝術”等新業態,引導目的地城市、投資機構和市場主體創造更多面向新需求的旅遊空間和消費場景。
最後,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旅遊業發展目標,防止旅遊營銷表面化和政績工程短期化。受開年旅遊市場繁榮信號影響,各地旅遊業發展預期大幅提升,多個省市提出“建設世界級旅遊目的地”“打造萬億級旅遊產業”等發展目標,以及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遊城市和街區、高等級旅遊景區和高星級旅遊住宿設施。相關部門應加強指導,適時發出調控信號,引導地方制定科學合理的旅遊發展戰略。部分“網紅”城市出圈,爲旅遊發展注入了情緒價值,也帶來了市場價值,但是不能爲了短期的網上注意力,而過度消耗本該用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政策創新方面的行政資源。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02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