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爲今年政府工作十項任務之首,並圍繞“大力提振消費”作出了具體工作部署,提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相關決策部署把握住了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深入研究並制定全面落實落細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政策措施,將有助於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平穩增長。

提升消費能力是根本

消費是國民經濟循環中生產、分配、交換的終點,同時又是下一輪再生產的起點。馬克思指出:“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爲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消費能力的提升對於整個國民經濟循環向更高水平均衡邁進至關重要。居民消費能力在宏觀上取決於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部門收入所佔的份額,在微觀上取決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其根本途徑是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增長,從而形成穩定的收入預期以及更強的消費信心。

一要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性收入,大部分城鄉居民主要依賴勞動就業所得獲取收入,因此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讓居民“能消費”,很重要的就是要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同時,對於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等其他類型收入的增長機制,也要相應地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來看,中低收入羣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往往是比較高的,推動數量規模龐大的中低收入羣體收入增長,進一步壯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對於提振消費需求作用巨大,並且有助於縮小社會收入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二要全方位推動居民“減負”。如果家庭在生老病居教等方面負擔過重,存在不少“後顧之憂”,那麼即使存在一定的收入增長,也可能會將增收更多留作預防性儲蓄,而難以轉化爲增量消費需求。因此,政府進行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的重點,應該是加快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大力提升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保障水平,以共享發展理念增強人民福祉,使居民對未來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產生穩定預期,減少預防性儲蓄,讓居民“敢消費”。

三要大力度支持居民消費。2024年,我國部署推進了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推動更多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帶動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家電、家裝等消費超1.3萬億元,有力釋放了消費需求潛力,帶動了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質,對經濟實現平穩增長有所推動。在新的一年裡,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有必要進一步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可以考慮將更多市場需求廣、更新換代潛力大的消費品納入政策支持範圍。

增加優質供給是關鍵

任何消費行爲的發生,都是消費需求和消費供給匹配的結果。當前,隨着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人民對於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我國消費正在經歷從實物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型、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的重要歷史階段。準確把握我國居民消費轉型升級的新趨勢、新特徵,及時響應市場需求豐富多樣化服務供給,是實現消費需求和消費供給有效匹配的關鍵。

一是增加優質服務供給。服務消費是當前我國消費的一個新增長點。2024年,我國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2%,比同期商品零售額增速高3.0個百分點。服務消費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與惠民生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等方面蘊含着巨大的消費提升空間。從放寬准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有助於深挖服務消費潛力。

二是增加新型消費供給。2024年,我國新型消費增勢良好,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5%;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增長40.7%;限額以上單位家電零售額突破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高能效等級家電、智能家電銷售實現較快增長。通過創新和豐富多元化消費場景,加快推進數字、綠色、智能等高品質新型消費供給,有助於激發消費潛能。

三是增加消費時間供給。除了收入之外,時間也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一個重要約束。內卷式加班、休假時間不足也是影響消費提振的突出因素。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適當增加法定假期,保障居民的閒暇時間,對於消費總量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優化,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隨着假期的適當增多,人們在休閒娛樂方面的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交通旅遊、餐飲住宿、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改善消費環境是保障

改善消費環境是提振消費信心、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高品質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正在深入開展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其總目標就是建設誠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費環境,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進而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相關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基本原則、突出工作重點。

一是要堅持法治引領。進一步完善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爲核心的法律體系,充實消費者具體權利的內涵,提高消費者保護規則的確定性。不斷強化消費維權與行政執法銜接,以問題導向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威懾力。不斷推進消費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健全消費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全面提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治化水平,營造基於法治的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二是要落實環境共治。消費環境的改善不能僅靠單一主體,要着力構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共同治理體系。引導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合規體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引導行業協會、商會等加強行業自律,在管理協調、糾紛調處、技術支持等方面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支持消費者協會組織依法履職盡責,向消費者提供消費維權服務與支持。支持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提升消費者自我保護和維權能力。

三是要深化國際合作。探索深化跨境電商、跨境旅遊等領域合作,深化消費品安全共同監管,促進消費者權益共同保護,推動將消費者保護納入多雙邊自貿協定,服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引領國內消費環境升級,完善免稅店政策,打通入境人員消費堵點,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並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領和帶動周邊城市、以周邊城市支撐和服務中心城市的區域一體化消費市場。

(作者繫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經濟思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