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中國」之必然與「臺獨」之虛妄
(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灣大選已然拉開帷幕,兩岸議題自然成爲焦點。新加坡人曹興誠爲「中華民國」國計再度「建言獻策」,稱「維持現狀」不可能,鼓勵「臺灣獨立」;而其對於馬英九訪陸抨擊不如祭奠「猿猴」,引發諸多爭議。
不論「維持現狀」長久可能與否,先需討論,誰已然在「破壞現狀」。於淺處見,兩岸關係的諸多矛盾與癥結所在,國民黨言爲「獨立與維持現狀」的矛盾,而民進黨人說是「促統與維持現狀」的矛盾,大陸則歸於「倚美謀獨與維持現狀」的矛盾;各方都自居於「現狀」立場上,獲得道德高度與感性理由,以「破壞現狀」歸於敵方,會義正詞嚴而加以聲討: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癥結是「現狀」與「破壞現狀」的矛盾。
而當我們以「歷史」的視野審視兩岸四十餘年的「現狀變動」,則可以提煉出「現狀」的內涵,並加以判斷何爲「現狀」與「破壞現狀」,則事實一目瞭然:兩岸關係的矛盾,延宕至今,無非是「毀憲」與「行憲」的矛盾。本於「臺獨黨綱」的民進黨自誕生伊始,便以「消滅中華民國」爲己任,由是開始引起臺灣內部族羣與認同的撕裂;而當其成爲執政黨時,或如扁政府時期對「中華民國」試圖加以「法理消滅」,或如蔡政府任內拐外抹角的「事實消滅」,則引起兩岸關係的地動山搖、兵兇戰危。
何爲「九二共識」、何爲「一中框架」,不過是「中華民國憲法」法理含義的重義復現。兩岸關係沒有如此複雜而難以名狀,只是蔡政府願不願意「行憲、尊憲」的問題。「毀憲」與「行憲」的矛盾,事實構成兩岸關係之良莠分野所在;民進黨一意「毀憲」,無論或明或暗,造致臺灣內部的撕裂與兩岸關係的崩解;而兩岸關係春暖花開,臺灣民主誠然鞏固,亦取決於此「執政黨」能否「行憲、尊憲、護憲」。
蘇貞昌曾揶揄馬英九:「對臺灣沒感情還要批評別人」,此爲民進黨一貫說辭。民進黨的核心論述見於兩個同心圓,裡之一圓曰「中華民國」,外之一圓爲「臺灣」,其義在於首先存在一「臺灣人」,此「臺灣人」可以選擇「中華民國」,也可以不選擇「中華民國」,後者不過是大圓中一小爾。這套言說貌似遵循了康德式個人主義進路,由類似羅爾斯原初狀態中價值無涉、混沌無知之原子式個人,抹去一切意義特質,由是獨立於任何特殊價值與身份目的,從而具備於各自目標中進行選擇之「自由」:因而「臺灣人」可以選擇是「中國人」,也可以不是「中國人」,康德式的自由信條允許此種身份之選擇。
可惜的是,現實不存在此康德式語境;罔論康德的故鄉德國,亦不存在此種個人主義神話。事實上,一個人的血緣、身分與歸屬斷不是「自由自決」,而是一定意義上「環境給定」,從不存在「價值無涉、混沌無知」的中立個人,有的只是在既定「文化紐帶」內「新生的個體」,與「意義環境」下「教育的對象」。所謂「臺灣人」可以選擇成爲「中國人」,也可以不選擇「中國人」,本身也是民進黨「教育改造」之產物。事實上,「臺灣人」不得不是「中國人」,後者對於臺灣人而言已然構成一種「環境給定」。
一方面,臺灣人不得不是「文化中國」人,說中國話、寫中國字、背中國詩、吃中國菜、過中國節,乃至於拜中國神,「中國人」身分已然構成臺灣社羣中自我的「構成要素」,任何個人在社羣中都有一定的意義、歸屬乃至價值追求,這些構成自我的東西恰恰是由文化社羣所決定,其奠基的血緣紐帶與意義環境,在此之內才由個人再加以自我生養。無論是否承認,「文化中國人」在文化乃至血緣層面界定了臺灣人「是誰」,並實質構成了臺灣人的意義世界、文化屬性乃至血緣所在。似曹興誠近日言馬英九祭祖懷遠,不如祭奠猿猴,則請其先燒掉自家仙人牌位,而按其邏輯,靈位上溯都是猿猴罷了,無甚不可舍。如若不敢,則血緣的傳承、文化的延續乃至意義的沿革自有其對人的「定義」所在,「文化中國」人由不得任性的自由。
另一方面,臺灣人也不得不是「法理中國」人。儘管民進黨一意「毀憲」,而兩岸炎黃子孫合力「護憲」,乃至華府亦有所慎,則臺灣當下的憲法依然是「中華民國憲法」,這是「一中憲法」。此爲「文化中國」的「南北朝史觀」決定的:受中華脈絡影響之不同政治實體的和平競合,其長久維繫僅在「南北朝時期」,淵源於文化正統的競合對於大一統義理的對衝,「中國以中國之道待之,夷狄以夷狄之道待之」,而當政權之一放棄自身的正統訴求,文化地域內的大政治實體便藉由道德義理所在,名正言順對夷狄或者割據進行兼併,而完成「大一統」。民進黨縱然實不願統一,也不得不接受「法理中國」符號以謀求偏安,而這又是「文化中國人」身分的佐證。
而倘若審視民進黨任性的「臺獨」概念,「臺獨」本身,無非於客觀上研判「臺灣對外界的依附關係」,據此客觀事實提出「擺脫臺灣對外界的依附關係」之對象所在而已。不難發現就客觀而言,於「親美」上,臺灣內部不分藍綠:蔣經國之後的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等四位領導人中,唯一沒有留美經歷的是陳水扁。在客觀事實上,加註自身的主觀態度即「撤去臺灣對外界的依附關係」,又可見民進黨的「臺獨對像」明顯錯誤聚焦,而「臺灣獨立」的針對方,也即「臺灣最大的依附來源」莫不是華府乎?則爲何民進黨人士眼睛只盯着「憲法增修文」而忽視「臺灣最大的外部勢力」以求「獨立」。
臺灣人不得不是「中國人」,這是客觀事實,亦如趙少康曾言:「身爲臺灣人不搞臺獨,有什麼好悲哀的。」真正的「自由」不是建立對「必然」的克服,而是建立在對「必然」的適應之上,由此獲得真正的「駕馭狀態」。以毅然不做中國人之心態審視臺灣,則發現「臺灣人」「不得不」是「中國人」,這是「必然」;那麼何妨換一種心態,去加以享受「中國人」身份,欣然於寫中國字、背中國詩、吃中國菜、過中國節,乃至於拜中國神。再退一步,如真如民進黨所言做「臺獨」,該黨無非亦是「假臺獨」罷了,該黨欲求臺灣真正之「獨立」,則不妨請向華府開刀。(李林傑/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