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小微企業融資堵點

近日,多地金融監管部門發佈通知,圍繞助企幫扶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進一步疏通小微企業融資的堵點和卡點,持續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落地見效。去年以來,湖北金融監管局聯合多部門積極行動,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浙江金融監管局組織金融機構加大走訪對接力度,推動機制落地見效,截至今年3月末,已組織走訪企業318萬家,63萬家企業獲得授信支持,累計放貸1.7萬億元。

更多小微企業獲得貸款支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普惠金融司司長蔣平表示,截至2025年2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3.9萬億元,同比增速12.6%,較各項貸款增速高5.7個百分點。其中,信用貸款餘額9.4萬億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貸佔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比重達27.6%,較上年同期上升了2.9個百分點,這個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在實踐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難在缺信用、缺信息,導致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爲讓小微企業融資更加精準,多地積極搭建銀企對接橋樑,減少銀企之間的信息堵點。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區政務服務管理和行政審批局積極搭建銀企對接橋樑,推動政策性金融產品“新質貸”惠及更多小微企業。成都市穆爾西儀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克榮表示,銀行綜合評估企業的經營流水等信息數據後,爲企業授信811萬元“新質貸”貸款,企業將這筆貸款用於技術創新,力爭今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侯力銘表示,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統籌調動各部門和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通過工作專班摸排走訪調查,減少銀行和小微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效打通小微企業融資堵點、難點,確保金融活水長效潤澤實體經濟末梢。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積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金融監管工作相融合,引導金融機構用好信用數據資源。在浙江,中小銀行着力優化信貸審批服務,實現金融資源精準傳導。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鹿城農商銀行通過政銀共建產業鏈金融生態圈,將核心企業信用延伸至上下游企業,平均每服務1家核心企業即可帶動8家鏈屬企業獲得信貸支持,形成“以點帶鏈、以鏈促羣”的普惠效應。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提出,支持金融機構深入挖掘信用信息價值,持續提升守信主體融資便利化水平。對此,蔣平表示,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充分授權的前提下,查詢使用企業信用信息,與內部金融數據進行有機結合,在產品開發、授信審批、貸後管理各個方面進行廣泛的應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小微企業融資具有“短、小、頻”的特點,科技賦能將有助於提高辦貸效率。興業研究金融業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陳昊表示,隨着金融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不少商業銀行藉助第三方數據來貸款,但目前使用數據的成本總體仍然偏高,未來應促進更多公共數據低成本開放。(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