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反天罡?短劇人給國慶檔開藥方:用戶思維、去演員化、數據導向
作者|小林
中國電影行業不行了?短劇纔是未來?
繼暑期檔一夜回到十年前,中秋檔再次敗北後,國慶檔的態勢也不容樂觀。
雖然今年國慶檔片多類型全。但總體來說,能有爆款賣相的電影乏善可陳,傳統頭部影視公司主控的大電影,如《哪吒之魔童鬧海》《醬園弄》等集體缺席國慶檔。
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話題討論度也不高,昨天我們已經預測,受制於之前票價過高、文藝片過多的因素,三四線城市的電影市場前景堪憂,總體票房大概率在20-27億之間。
相較之下,短劇在過去的四年裡迅猛發展,類型上從男頻戰神、女頻甜寵到老年霸總、智鬥惡媳,不斷地推陳出新,商業模式從IAP(傳統大家熟知的付費模式)、IAA(類似免費網文的廣告模式)到端原生,接連革新,眼看今年500億市場鐵定成席,甚至字節旗下的紅果短劇到年末可能會超過芒果TV的日活。
雖說電影和短劇從製作體量、商業模式、藝術追求上都不能並列而比,但同爲內容產品,兩者在發展上依舊有可借鑑之處。娛樂資本論採訪了十多位短劇和電影行業的從業者,試圖從他們的視角,看待短劇和電影行業的發展態勢。以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七位或已進入短劇圈或從電影圈“改換門庭”到短劇圈的專業人士,且聽聽他們是如何用短劇思維把脈電影行業的。
李強強 29 歲 短劇編劇 “做內容要有產品思維”
現在很多創作者做內容,不僅沒有用戶思維,只在乎個人表達,更是不懂觀衆和市場,沒有產品思維。
比如最近有一個講述三位老年人一起創業開養老院的長劇《老傢伙》,別看有張國立王剛張鐵林這樣的鐵三角陣容。你想想,有幾個老年人會創業呢,而且還是開養老院?尤其是現在很多老年人很排斥養老院,覺得是自己沒人養了才送去養老院。顯然,這就是創作者不懂觀衆。
還有一些創作者,特別喜歡拍很慘的故事,電影營銷的點也是“年度哭片”“感動了無數觀衆”,再加上觀衆抹眼淚的視頻。
你再看剛剛過去的中秋檔上的幾部電影,丟孩子、離婚、家庭破碎,都很慘。現在中國電影銀幕上普遍的主角都是失意者,拍的也是哀歌。我真的搞不懂,爲什麼要讓觀衆花錢買哭呢?生活已經很難了,讓觀衆開心一下、爽一下可以嗎?
當然,現在電影行業更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很多知名的導演在有了話語權後,特別愛追求個人表達,喜歡自嗨,比如甯浩的《紅毯先生》,當年多好的一個導演,但爲什麼現在觀衆就不愛看他的電影了呢?對比一下,你聽過那個短劇導演很有名嗎?沒有,因爲他不是導演,他就是個流程工種,一位定製下單的廚子。我覺得做內容就要這樣子,你是誰不重要,觀衆要看什麼最重要,你要有服務者意識。而不是你覺得我很牛逼,我要表達什麼。
我自己做內容,也寫短劇的劇本,我一直將自己定位爲服務者。我要去關注觀衆想看什麼,才能出爆款。我要去服務好觀衆,以產品的思維做內容,才能被觀衆認可。
平時,我每天都會拉短劇的榜單,就是想研究觀衆。短劇製作成本低,產能高,短劇是影視行業的義烏小市場,之前別人說國際上流行什麼,看義烏小市場就夠了。現在影視人也可以從爆款短劇裡看到,觀衆想看什麼,愛看什麼,內容密碼就在裡面。我相信,如果內容創作者都能以我這樣的態度做內容,觀衆會買單的。
我也算是在上海工作的白領了,理應是電影的核心受衆之一。但今年的國慶檔電影我沒有一部很想看的內容。也覺得離自己很遠,應該不會去看了。
我也想勸勸那些影視劇創作者,踏踏實實地看看觀衆想看什麼吧,每天刷一下短視頻和新聞類媒體的評論區,看一下觀衆的心態的變化,別拿錢打水漂了,最後還說市場不行,觀衆品味低。
陳曉達 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副院長 “觀衆纔是商業片的導演”
電影首先是娛樂產業,完了以後再往高端上走。你首先要考慮的是電影的商業娛樂性。
其實大概從10年前開始,電影檔期多是繁榮景象,但是今年開始檔期失效了。和內容、行業的發展模式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電影營銷。
現在很多電影營銷和電影內容是有差異的。營銷爲了讓觀衆走進影院,會努力迎合大衆情緒,文藝片宣傳成商業片,商業片宣傳成文藝片。像是微博上的熱搜,都可以花錢買,水軍的評價也不真實。大家走進了影院發現貨不對板,對電影也就失望了。這也會讓創作者和市場和觀衆脫節。
我是電影學院的老師,屁股還坐在電影這邊的。但現實是,我的學生畢業後沒有電影拍,只能拍短劇。我本人也要承認,短劇在商業模式上效率更高,離觀衆更近。
短劇主要靠投流找觀衆,靠數據決定要不要接着做。在商言商,這樣的商業模式就註定了短劇是面向用戶的產品。只有面向用戶,內容纔能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歸根到底,短劇和電影都是消費娛樂產品。
短劇是基於算法的產物,算法結合了人性的弱點和缺點,深諳人性。創作者就不斷地在這裡做文章。
我有做短劇的學生說,短劇的創作是完形填空。用戶需要霸總、狼人的故事,往裡填內容就好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太偏激,這個世界還是需要有勇於探索的人,走在創作的前列。只不過我覺得有產品服務意識的,應該佔大多數纔對。
其實說句實話,很多創作者都想離觀衆近一些。但是因爲脫離了太久,很難。現在雖然說信息發達,但是大家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裡,你看不到真實的中國和真實的用戶在想什麼。一些創作者如果在電影節上拿了獎,常常會有幸存者偏差,覺得自己是很厲害的,其實不是的。
我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經常說,商業類型片真正的導演是大衆,藝術片的創作者是導演。你要想拍出受歡迎的作品,一定要看到真實的中國。
周宇航 32歲 短劇製片人 “看電影是爲了看演員,看短劇是爲了看內容”
今年國慶檔有一部電影叫《危機航線》,看豆瓣簡介,講的是劉德華扮演的國際安保專家,爲了保護女兒的安全,和綁匪對峙的故事。聽起來是個男頻的爽文故事,其實劉德華在劇中最大的難點之一,是和女兒的關係不好,被女兒誤解。
你說,這能叫矛盾嗎?現在多少個父親在外工作,來不及和家裡人相處,別說矛盾了,感情都是冷淡的。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父親能賺夠錢養家,已經知足了,根本談不上矛盾。但是《危機航線》裡的核心情緒和核心問題,都是中產階級的困惑,不是底層人的。
現在底層人沒有錢,那可是真的被霸凌,被欺辱,哭都沒有眼淚。
有人說,那前幾年的《心花怒放》《泰囧》,不也是中產階級的情緒嗎?怎麼那時候觀衆就吃,現在不吃了呢?
那時候電影市場還在擴張階段,上層人是可以引領底層審美的,市場對不同類型電影的容忍度很高。現在上升通道越來越窄,大家也現實了,子和人生也就這樣了,管你咋說呢,反正現在、以後都和我無關,你愛咋炫耀咋炫耀吧。我娛樂一下就好了。
我看《危機航線》的預告片,高空營救、機艙打鬥、跳傘救人,這些刺激性的內容也都有。這些肯定談不上是真實的,但是細節上必須做得紮實才能好看,不然只堆砌演員、特效、大場面,只會是一部放大版的短劇,但又沒有短劇最核心的“心理爽感”。
對了。說到《危機航線》很多人都說就是去看劉德華的,這個說法太可怕了。竟然不是爲了去看故事而是爲了去看演員。比如說《玫瑰的故事》換一個女明星,她不一定能得到這麼好的反饋;《抓娃娃》換了沈騰和馬麗,誰都不行。這就是短劇的好處,短劇已經把藝人這個因素過濾了,反而能更純粹的展現內容本身的魅力。
觀衆看一場電影的成本,可不是手機上付個20塊錢那麼簡單,還有出門、吃飯、買爆米花,成本高多了。要是片子真的沒有那麼好,別怪觀衆罵,擱誰誰都氣。
我以前看到電影項目夭折會覺得可惜,現在不會了。有些項目不做了也是及時止損,否則強行上映,空談藝術表達而無市場反響,搞一堆虛假做作的苦情片,只是浪費資源。
杜紅棉 26歲 短劇投流從業者 “電影要引領觀衆”
《爆款好人》說是《我和我的祖國》三部曲的衍生作品,從最開始傳出消息的時候我就很期待。但隔了這麼久,我現在已經基本不記得前作的內容了。看了預告片之後期待度更是下降了很多。
這部劇講的是葛優飾演的出租車司機,因爲直播意外走紅的故事,但靠直播爆火好像已經是兩三年前發生的事情了,離現在很遠了,這種老段子翻新的感覺,有點像春晚小品硬要講網絡段子。
而且真正的中老年網紅,比如聞神、我是田姥姥這種,抽象又搞笑,這纔是觀衆愛看的老年狀態。葛優也像是一個活在了古早藝術中的藝術家形象。片中葛優在兒子的婚禮上丟了面子想找回來,這種老北京人脫離了時代的痛苦,離普通人也挺遠的。
你看郭帆最近就在一個採訪中說,創作者需要不斷的和觀衆建立鏈接,瞭解觀衆的想法和感受。郭帆爲了做一個作品,調研了1000多個00後孩子。你看這幾年火的電影、遊戲,都是接地氣的,在乎觀衆評價,實實在在做事情的。
議題上,這部電影好像既有父子關係,時代進步,還有直播走紅,但現在我也不清楚這部電影講了個什麼故事。
我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看到了《阿凡達》時的震驚,後來的《阿凡達2》我也期待了很多年。電影就是要技術革新,同時引領觀衆,引領市場的,這樣大家才能去電影院看。
沒有技術革新,好像純看內容和情緒的話,電影這個媒介週期太久了。太容易過時了。
竇秀偉 短劇製片人 “行業發展需要新鮮人才”
電影不會回到十年前的發展狀態裡了,現在已經形成了以吳京、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爲主的圈層,他們話語權大,有資本買單。圈外的人很難進來,新人沒有上升通道。圈子裡的人在閉門造車,他們覺得自己在引領市場和觀衆,但觀衆已經不買單了。
其實也是這些已成名的電影人,他們太有錢了,已經缺乏對生活的思考和體驗了。去哪都是豪車接送,五星級酒店,收入過億,他們需要關心底層的人生活嗎?不需要。就像前段時間徐崢拍的《逆行人生》,熱評說一個年收入過千萬的人,在演窮人的生活。拍的東西也沒有生活感,體驗感。
前十年裡,中國電影太賺錢了,很多人進電影圈是爲了賺錢,不是爲了內容的。像First這種認真篩選新人的電影節不多。疫情期間很多電影院關門,現在大家也消費降級,再加上審覈週期,現在電影已經在走末路了,不會再有大的改變了,這是時代的產物,屬於電影的時代已經在過去了,這就像話劇、電視劇一樣,影響力也在慢慢地變弱。其實你放大到內容行業看,網劇、小說行業也都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創新力匱乏。
而且電影在營銷上沒有真正地觸達到用戶,大家宣傳創新的方式還是傳統的地鐵廣告那套,不像短劇是在抖音的池子中找用戶。
但現在短劇內容在與時俱進,拍的多是觀衆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是把情緒放大了,也能輸出價值觀,節奏好,觀衆愛看。端原生的播放形式也讓觀衆可以邊看短劇邊互動。
李峻丞 於今無量創始人 短劇製片人 “等我有錢了,就去拍文藝片”
文章轉載:[big.share.truebtv.com)
2021年的時候,我負責給番茄小說拍小說信息流廣告視頻,後來創業做了短劇公司,在這行差不多是5年的經驗。
文章轉載:[big.share.trymbl.com)
一開始也想不通爲什麼有人愛看短劇,後來根據數據以及人性底層的分析漸漸摸索清楚。短劇放大了觀衆的慾望,將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並強化,例如男性觀衆會幻想擁有超能力,女性觀衆幻想成爲灰姑娘主人公,在短劇中都有得到滿足,另外就是消費降級以及短劇觀看的便捷性,滿足當下一些羣體的需求,例如寶媽,這個羣體的時間是非常零碎的,刷短視頻,看短劇,看小說成了他們的打發時間的一個常見方式。甚至這裡面有些羣體並不差錢,我有個朋友一年會花4萬多看短劇,他收入也高,這個羣體的認知裡面,時間比金錢更加重要,所以幾乎不太去找盜版。
文章轉載:[big.share.tsg-llc.com)
現在我們不太會去每天研究觀衆想看什麼,因爲基礎邏輯都是相同的。當時做信息流廣告的時候也測過,尺度大的內容,就很容易起量,這個是很真實的情況也沒什麼避諱。如果說短劇內容上有什麼變化,無非是觀衆這個類型看膩了,想看新的類型,但底層套路都一樣,反覆進行創新迭代。
文章轉載:[big.share.tubenab.com)
疫情前我還看電影,疫情後我都不怎麼看了,特別感興趣的片子也會等線上有了之後看,當然也跟疫情養成的習慣有關,甚至覺得在家看更加舒適,上次和一個影視圈朋友聊天,他說電影的工業體系已經有五十年沒變過了,很誇張,體系已經很老舊了。內容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很慢,一個題材能拍好多年,難以滿足現有社會的需求,畢竟現在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化了。
文章轉載:[big.share.tu-idea.com)
但是我認爲傳統影視不會消亡,只是會慢慢地走向衰落,或者產生巨大的變革。當然不僅是影視,每個行業都是從無到有,從鼎盛到衰落,這是社會的基本運行規律,無可厚非吧。
文章轉載:[big.share.turieto.com)
這些年基本是電影圈的人來找我們,說想做短劇,不知道要怎麼做,我們也願意接觸傳統影視圈,因爲我其實一直有做藝術片的理想,但也知道這條路很難走。身邊專業學導演的人都不一定能有機會拍上電影,更別說我這種數字傳媒類的電影邊緣行業。所以現在的想法也是先賺錢,有錢了再去拍藝術片,但那個時候就不是爲了掙錢了。
文章轉載:[big.share.turkpvp.com)
我們的豎屏短劇市場反響很好,現在在往上一步在接觸橫屏短劇。我認爲長短劇從製作到發行進行融合會是內容形態的一個趨勢,短劇將來也許會成爲長劇的其中一個宣發方式。
文章轉載:[big.share.tvcompu.com)
俞翔 短劇導演 “電影的價值不是短劇能比擬的”
文章轉載:[big.share.twettr.com)
短劇和電影雖然同爲影視行業,但本質各有不同,首先觀衆不同,短劇觀衆更偏大齡觀衆,而電影以年輕人爲主。電影屬於傳統行業了,從今年的表現來看,電影增量已經停止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下跌。而短劇是朝陽行業,一直在增長。電影門檻高,是小部分人在玩的產業,而短劇門檻低可以容納更多的創業創作者。兩者的產能也是有巨大的差距,電影一年800部的產量,而短劇一年可能8000部不止,意味着短劇要破圈很不容易,能有幾十萬人看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電影一部上億票房的,可能有上億人次看過。
文章轉載:[big.share.txt-txt.com)
電影也分類型,除去純商業電影,還會作者型的電影,是要流傳下去的,有藝術價值,但是短劇現在不具備這個特徵,談不上藝術追求,還是快消類的產品,只是爲了逗觀衆開心。和電影比起來,短劇現在也談不上做IP,就算是粉絲過千萬的端原生賬號,在內容不行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什麼流量,更談不上IP的價值。
文章轉載:[big.share.t-y-t.com)
但短劇也有他的創作優勢,時間短,投資小,週轉快。做短劇的經歷,讓我更明白了要快速抓住觀衆的眼球,需要很多短劇特有的套路。目前很多橫屏劇也開始使用短劇的套路,使用強刺激的內容模式和快速的節奏。它確實滿足了在快餐時代大部分觀衆的喜好,對於做純商業片來說是很好的借鑑。
文章轉載:[big.share.ufpimmo.com)
短劇裡面有可能會誕生很優秀的創作人才,但電影纔有可能流傳下去。
文章轉載:[big.share.uhfr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