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臺雙邊貿易 平衡穩定成長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林百科。圖/德經處提供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林百科(Axel Limberg)表示,德國與臺灣的商業關係於過去40年來進展頗巨,雙邊貿易額從1981年的15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160多億美元,成長超過10倍。德商在臺投資額累計從1981年的4,200萬美元增至2021年的近42億美元,且每年穩定增加,顯現德商對臺灣市場的信任和長期承諾,如包括BASF, Bosch, Merck與Siemens在內的多家德商已在臺設立研發或核心競爭力中心。
德國產業界主要把自身設定爲臺灣產業界的B2B供應者,且強化經營臺灣B2C消費市場,如德國四大車廠(Audi、BMW、Mercedes、Porsche)與智慧家電大廠BSH 都把最新產品引進臺灣發表。而臺灣機械大廠如友嘉和上銀已在德國擁有不錯的市場地位,Acer在德國也具高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與其他多數的貿易伙伴國都呈現出超,但與臺灣的雙邊貿易則長期相對平衡,這對臺灣來說是加分。
派駐臺灣已五年的林百科,從2017年開始,爲進一步推動德臺雙方商業關係,曾多次陪同臺灣經濟部長赴德參訪,以促進雙方商業貿易穩定增長及臺商對德國投資。林百科歸納這段時期累積的臺灣經驗,他認爲,臺灣合作伙伴很可靠,但在臺灣與在歐洲不同的是,在臺灣要多些時間去了解對方、建立個人關係、增加對方信任,及找出有利雙方的共同假設。一旦建立彼此合作的基礎,其中的互動溝通有時雖非直接,然而能有效促成商業決策。到下一階段協商時,臺灣夥伴往往更有彈性。
事實上,林百科時常向德國夥伴解釋,不能以同樣的觀點或想法去看整個亞洲,而是要仔細瞭解亞洲各個不同市場的差異與獨特性。臺灣的特點在於深具彈性及以客戶爲導向,而德國強項在於做好周全準備及注重細節執行,結合臺灣優異的問題解決能力,就能互補一起把好的想法落實及創造機會。
工業生產及出口導向俱爲德國與臺灣的經濟特點,雙方追求經濟及社會發展更永續環保的未來之際,也都面對大環境高齡化之挑戰,而需要運用更節能、綠能及智慧科技(如大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這帶來對數位化、自動化之需求,有助增加德臺產業合作出口全球。
德國經濟辦事處做爲德臺雙方商業的橋樑,目前代表超過1/3的德國邦/地區投資局,積極推動臺商赴德國投資。德國位處歐洲核心、有衆多高品質人力資源,具備依法而治的親商經營環境,加上境內有8個大型的產業暨研發聚落,對於希望就近運用強大科技研發能量及尋求與當地合適夥伴拓展商業的臺商來說,德國可說是最佳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