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專家:中國已成德國高質量產品競爭對手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道 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11月13日刊登題爲《德國經濟學家烏爾麗克·馬爾門迪爾:“我們逐漸失去中國這個出口市場”》的專訪,記者是雷內·赫爾奇。經濟學家烏爾麗克·馬爾門迪爾說,中國已成爲德國優質產品的競爭對手。在訪談中這位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成員解釋了德國經濟陷入停滯的原因,以及在“交通燈”執政聯盟崩潰和唐納德·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後歐盟需要採取的措施。專訪編譯如下:

瑞士《新蘇黎世報》記者問: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預計,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將再度萎縮0.1%,2025年僅會小幅增長0.4%。在過去5年中,德國GDP實際僅增長了0.1%。這種停滯的原因何在?

烏爾麗克·馬爾門迪爾答:在此期間,其他歐洲經濟體實現了增長,美國的GDP增長12%。因此,並不存在席捲所有人的全球經濟危機。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已重新開始運轉。但與過去相比,德國從中獲得的好處減少了。這不僅有經濟週期方面的原因,也有結構方面的原因。作爲德國經濟重要支柱的出口業沒有跟上全球貿易增長的步伐。

問:爲什麼呢?

答:失去增長的主要是我們的支柱產業汽車、化工和機械製造。產量和扣除中間消耗後的總增加值都在下降。我們的生產成本過高。這主要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首先是能源價格。雖然電力交易所的現貨價格已回落至2019年的水平,但由於長期合同、稅費等諸多原因,工業的能源成本仍是2019年的兩倍。第二個更加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成本。德國從來都不是生產成本低廉的國家。而現在勞動力短缺,導致成本變得更高。

問:還有其他因素嗎?

答:還有全球市場的變化。中國不再只生產比我們便宜的產品,而是已經成爲德國高質量產品的競爭對手。與此同時,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要求外國企業在中國爲中國生產。所有這些原因都導致我們正在逐漸失去中國這個出口市場。在調查中,德國企業也提到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是抑制他們投資的主要原因。儘管實際工資回升,但消費者的儲蓄率仍高於平均水平,對於增加消費支出仍有猶豫。這是2021年以來通脹大幅上升的後遺症。

問:您所在的專家委員會完成預測後,德國“交通燈”政府垮臺了。如今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嗎?

答: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爲我們本來就一向只考慮已經實施的法律。關於上述的不確定性,現在有兩種可能:政府儘快完成重組,隨後出臺指導經濟政策走向的明確方針,這可能會比預期更快地降低不確定性,從而對消費者和企業家產生積極影響。但我們對相反情況的討論還遠遠不夠:誰知道選舉結果會怎樣,政治邊緣地帶會發生什麼?因此,目前還很難說經濟發展會被引向何方。

問:特朗普希望引入高額進口關稅,歐盟應當如何應對?

答:特朗普說過,他並不反對德國汽車製造商在美國生產。反正一大部分德國製造商已在這麼做了。因此,它們或許可以很好應對關稅問題。然而,特朗普也是憑藉通貨膨脹這一問題贏得大選的,他將其歸咎於現任美國政府。現在,他的顧問會讓他明白,提高關稅也會導致消費者物價的上漲。雖然他有可能堅持徵收新關稅,但僅限於出口量較小的產品,或者他會允許例外情況。我會靜觀其變。

問: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年度評估報告的重點之一是“面向未來的投資”,原因何在?

答:對交通基礎設施、教育和國防的公共投資在短期內成本高,且目前給選民帶不來什麼好處,但從長遠來看會給德國帶來回報。這些投資總是被忽視。爲了給消費性支出讓路,它們被擱置在一旁,畢竟消費性支出有利於當前選民羣體,而且還有缺口需要填補。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建議採取制度上的預防措施:可以設立一個交通基礎設施基金,爲國有公路和鐵路網的維護和擴建提供資金;在國防方面,可將北約2%軍費開支目標設定爲法定最低限額;在教育方面,可以設定每名學生的最低支出指標。(編譯/宋羽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