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擴品,一季度同店增長了4.4%
叮咚買菜今日發佈2024年第一季度財報,該季度,叮咚買菜gmv(商品交易總額)55.25億元,同比增長1.4%。營收50.24億元,同比增長0.5%。淨利潤1230萬元,上年同期淨虧損5240萬元。毛利率則爲30.6%。
其中,GMV分區域看,叮咚買菜的大本營——華東市場表現可能,江蘇、浙江GMV分別同比增長16.6%、14.8%,該季度上海GMV雖同比只增長2.7%,但受去年疫情高基數影響較小的3月,上海GMV也實現了同比10%的雙位數增長。
GMV同店表現也不錯,該季度叮咚買菜的存量門店(前置倉)GMV同比增長了4.4%,同店是正增長。
從行業整體來看,一季度是前置倉生鮮電商的傳統淡季市場(春節返鄉、外出旅行、騎手減少,及春節囤貨影響),叮咚買菜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不錯的。
總體來看,《商業觀察家》認爲,支撐叮咚買菜這樣業績的基礎,可能主要有以下四個層面的原因。
一、消費習慣養成。
在高線市場,已經有一批消費羣體養成了1小時達的消費習慣,這有助於減少營銷發券等在獲客及固化消費習慣方面的投入。
這批人羣中,也有一批人幾乎每天都會下單購買,從《商業觀察家》的訪問來看,他們的購買已經不是因爲急需了,很多是將每天的購物作爲工作壓力釋放的“緩衝”,或者單純因爲階段性的“空閒”而想要找點事做,小時達則能爲他們帶來即時獲得感,進而形成“肌肉記憶”。
而由於這批養成消費習慣人羣的出現,對於前置倉賽道玩家來說,主要的一項工作,是要不斷爲他們去帶來新鮮感,全國各地去找新的商品,並擴充品項數,進而讓消費者每天都有“有東西”可買。
同時,免費配送門檻也不能超過消費者的預期,要能“激勵”消費者每天都可以下單。比如,在北京這樣的城市,可能需要40元免費配送門檻(小象超市北京就定在40元)。門檻太高消費者難湊單,每天買可能就覺得貴了,進而不會每天來了。免費配送門檻太低,如果你在該城市的訂單量不足,配送成本就會很高,你負擔不了這樣的“免費配送服務”。
叮咚買菜在2024年擴充了品類和品項,主要是在水果和食百領域擴品。2024年一季度,叮咚買菜水果品類銷售同比增長超過14%。這顯示叮咚買菜的用戶粘度,主要是在華東市場的用戶粘度不錯。目前,叮咚買菜經營的品項數(SKU)達到了單倉3000支左右。
叮咚買菜開的線下店可能也一定程度起到了擴品,及擴用戶的作用。
二、競對放錯。
在華東市場,叮咚買菜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是盒馬,而去年下半年來,盒馬推行的激進折扣化改革(與部分供應商交惡)、爲線上到家配送服務設置高門檻,及去付費會員制,導致一批訂單及用戶流失,這些訂單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會流向叮咚買菜。
三、到家市場成長。
整體來看,儘管增速下滑,在高線市場的商超領域,到家消費場景還是在成長的。以華東市場爲例,不止叮咚買菜GMV不錯,美團(小象超市)也在華東擴張,除了新開城無錫外,其在杭州等地也擴張較猛。
這說明賽道整體還是有一些成長空間的。
與此同時,在線下,線下賣場則出現了飽和與下滑情況。比如在上海,精品超市——城市超市於今年整體關閉了,很多全國性大賣場企業在上海也關了很多店。
這可能就會導致“剩者爲王”的局面出現——關掉的店會釋放出一些訂單空間出來。
四、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是當下降本的手段之一。
自有品牌商品的採購是從工廠按生產成本設固定加價率採購,傳統上的第三方品牌商品,品牌商是要賺一部分品牌溢價收入的,經銷商也要賺差價,這導致商品的中間成本比較高。
所以,在一個宏觀經濟謹慎、消費者想“去智商稅”來獲得品質性價比的市場環境下,零售商就紛紛開始做自有品牌了,直接從工廠採購。工廠端由於產能的擴張,規模已經很大了,很多品牌大廠現在也願意爲零售商貼牌生產。
超市由於sku有限(前置倉也是做超市,前置倉能裝的SKU也有限),在食品、快消等標品領域需要做自有品牌。
需要通過自有品牌把商品做深,做出成本優勢。需要在有限的SKU內通過自有品牌來做出差異化,不然很容易被經營海量SKU的零售平臺“覆蓋”。
叮咚買菜是前置倉賽道中,做自有品牌最早的一批企業。因爲叮咚買菜經營的SKU更少,它主要是做300平米左右的小型前置倉。
不過,這反過來說,叮咚買菜也可能是前置倉賽道中,自有品牌形成能力最早的一批企業。尤其是在華東,它的銷售體量大,有相對更大的採購量與談判能力,物流端也可以因規模帶來節省。
投資消費零售 必看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