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最讓人心疼的城市,曾爲國家傾盡所有
提起東北,你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在對外形象上,東北總是“俗”得理直氣壯,就連官方宣傳片也玩“土味”,點名哈爾濱文旅魔性的宣傳片《我姓哈》。
但其實,東北大地擁有無數震撼的風景。它們的美麗可以比肩全球,它們過往的功勞同樣可歌可泣。
在小興安嶺深處,就藏有這樣一處寶地。它是中國最大的森林城市之一,號稱“中國林都”;它還曾是咱們國家森林工業的搖籃,新中國的基建少不了它的助力。
它是黑龍江省的伊春市,小興安嶺腹地的森林之子,靜靜地躲在喧鬧的互聯網背後,寧靜、冷豔又率真。
林都榮耀,基建“大功臣”
這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森林覆蓋率足足有83.8%。300多萬公頃的大森林,孕育了1390多種植物,300多種野生動物[1]。
像五營的原始紅松林,已被聯合國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是現存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號稱“紅松故鄉”。
清晨,伊春市小興安嶺豐林自然保護區紅松林被晨霧籠罩 / 圖蟲創意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如今林海無邊的伊春,曾經是共和國森林工業的長子。
曾經的漫長歲月裡,伊春只有一望無際的林海。僞滿時期,這裡只有7000多人。1948年,爲了支援全國解放戰爭,1萬多名採伐隊員挺進小興安嶺,拉開了伊春林區開發的大幕[2]。
由此,一座林中小城在無邊綠浪中興起,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才俊。1954年到1960年,伊春的遷入人口高達30萬。到1960年末,正值林業發展黃金時期,伊春的人口已達51萬人,約爲1949年的18倍[2]。
1951年新建的伊春工人俱樂部熱鬧非凡 / Wikimedia Commons
伊春的一切,都是因林而生,因林而興。
建國初期,木材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修建房屋、鐵路、橋樑,都少不了木材的身影。正是伊春,爲新中國初期的基礎建設提供了大量建築材料。國家初期建設所需的木材,有近十分之一來自伊春林區[3]。
大名鼎鼎的“新中國十大建築”,如人民大會堂等,都使用了源自伊春的木材。此外,1977年落成的毛主席紀念堂,在建設中也使用了來自伊春的紅松木。
小小的伊春還創下多個“第一”:第一個國有森林工業局、林業實驗局在伊春建立;全國第一張硬質纖維板在伊春生產;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隊伍在伊春誕生[4]。
從1948年伊春開發之始算起,70餘年的時間,伊春累計爲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7億立方米,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近70億元,是響噹噹的初代基建功臣[5]。
行駛在伊春市國有鐵路——南烏鐵路上的貨運列車 / 圖蟲創意
20世紀後半葉的伊春,還有專門服務於林木運輸的“森鐵”,各個森工分局基本都有自己的鐵路線、自己的機車和自己的森鐵職工。
60年代鼎盛時,伊春有森鐵2700多公里、機車230多臺、車輛5000多輛[2]。要知道,1957年到1965年的中國,全國新增鐵路營業里程總共才7600多公里[6]。
但資源再豐富,過量開採也會枯竭。木材曾是伊春發展的原點,但也是衰落的痛點。
壯士斷腕,林都“變形記”
經過多年的高強度開採,原本最唾手可得的森林資源,竟然也所剩無幾。
曾經最不缺木材的伊春,也面臨“無林可採”的尷尬。1953年,伊春的活立木總蓄積量還有4.28億立方米[7],到1999年只剩下2.3億立方米,幾乎少了一半[8]。
不出意外,當第一批資源枯竭城市的名單發佈出來時,伊春赫然在列。
因高強度砍伐木材,活立木總蓄積量減少一半 / unsplash
此外,伊春的發展模式也優勢不再。曾經的計劃經濟時代,爲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伊春的政府和企業高度合一,走的是林業優先的路線。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曾經的“政企不分”模式已經變得捉襟見肘,經營方式過於粗放、競爭力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開始逐漸暴露[5]。
“一企獨大”的局面,客觀上也導致了“一木獨大”的尷尬。1999年,以木材生產、加工、傢俱製造爲主的林產工業產值,依然高居整個地區工業總產值的近三分之二[9]。
伊春地區是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林產工業產值佔整個地區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相當高 / 圖蟲創意
在這個千禧年的前夜,全國人民沉浸在對新世紀的期待中時,伊春的日子並不好過。
縱觀整個90年代,伊春地方財政一直處於“支大於收”的狀態。1999年時,全市財政赤字達到3.3億元,將近全年財政收入的2倍。企業也越虧越多,有近40%的企業處於虧損狀態[9]。
再不有所行動,“紅松故鄉”的故事怕是永遠要成爲追憶了。轉型,成了伊春唯一的選擇。
寧可負重前行,也得殺出一條生路。
2011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的生態保護上升爲國家戰略。伊春在木材收入年減少7億元的情況下,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率先停止森林主伐,倒逼林區的生態轉型[4]。
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小鹿在林中悠然漫步 / 圖蟲創意
幾十年來形成的利益蛋糕也說動就動。早在1964年就確立、存在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政企合一”模式被打破,現在新成立的伊春森工集團,只保留了經營的職能。
伊春的木材採伐歷史,也在2013年走到了歷史的終點。這一年伊春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放下了60多年來手中的斧鋸[5]。
從此,曾經那個依賴林業的伊春,徹底和伐木說了再也不見。
北國風光,低調“冷清秋”
純粹靠山吃山的日子,是一去也不復返了。過去的“採山”,已經被今天的“種山”逐漸取代。
停伐以後,小興安嶺間綠意越來越濃,綠水青山間涌動着勃勃生機。據伊春政府統計,如今伊春的森林蓄積量年均淨增超過1000萬立方米[10]。
薇薇林下,森林食品也都做得有聲有色。
小興安嶺林下空間廣闊,森林資源豐富,山野菜總儲藏量有84萬噸,山野果有41萬噸。這些曾經不太起眼的林下產物,現在一個個都成了香餑餑。截止2023年,伊春已經有180個種着漿果、堅果、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種植基地[11]。
山間的野果,甘甜可口,誘人採摘 / unsplash
其中最出圈的像“伊春藍莓”,已經入選了國家首批地標保護髮展典型案例,以及黑龍江地理標誌保護工程。排排藍莓樹上藏着寶石般的靛藍色果實,入口一嘗,酸甜爆漿。
當然,最吸引人的還需要你親自來到伊春,體驗一把與森林的親密擁抱。
有時候不得不羨慕大自然對伊春的優待。這裡有山,有水,有森林,還有好空氣:上百萬公頃的浩瀚林海、700多條穿行於山坳之間的河流,全年優良空氣天數達95%以上,森林空氣的負氧離子含量峰值高達2.7萬個/立方厘米[12]。
而伊春的森林,絕非只有“夏日的綠”這一個賣點,秋天的“五花山”更是讓人慾罷不能。
所謂“五花山”,並非特指某座具體的山。而是秋天一到,楓樹的火紅,樺樹的金黃,落葉松的青翠,讓整個伊春都變得五彩繽紛起來,如同童話世界一樣夢幻。
伊春之秋,景色宜人,樹木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 圖蟲創意
更絕的是,旅遊體驗感也直接拉滿。在這片被自然恩賜的綠意之地,旅行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和自然生靈的觸碰。
無論是枝頭跳躍的小松鼠,還是牧場漫步的梅花鹿,完全都不帶怕人的。藍天白雲下,青山小溪旁,誰又能抵抗得住“擼”可愛小動物的誘惑。
這幾年,旅遊逐漸成了伊春的王牌。2022年,伊春市共接待旅遊人數1012.4萬人次,同比增長5.5%;旅遊收入達到了69.6億元,同比增長10.8%[13]。
伊春冬日冰湖上,遊客陽光下潑水成冰 / 圖蟲創意
現在的伊春,絕非只有無邊的樹木,還有着絕不遜色於歐洲的風景。你可以從哈爾濱出發,坐上一趟很慢很慢的綠皮火車,感受森林的浪漫;可以在廣場盡情享受小城的chill時光,放下自己疲憊的心靈;可以和小鹿席地而坐,感受童話的純真。
伊春的美,絕非喧囂中的張揚,而是寧靜中的綻放。它美得冷雅,美得內斂,美得醉人。即便在全國的旅遊目的地中,依然還是小透明的存在,但不妨礙它是東北的一顆明珠,乃至世界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