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攻堅”又來了 銀行規模情結何時了
儘管不少銀行總行層面將“合理增長”作爲全年信貸總量錨定的目標,但傳導到分支機構,對規模增長的訴求似乎更加迫切。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調研瞭解到,眼下正是持續數月的營銷旺季的起步期,各地銀行的“攻堅”行動如火如荼。
從“冬日攻堅”“年終衝刺”“旺季營銷攻堅戰”到“百日競賽”“跨年度營銷競賽”,再到“首季綜合金融服務”……花樣繁多的帶有突擊色彩的營銷活動紛至沓來。身處“攻堅”行動的漩渦中心,一些銀行分支機構的基層員工面對任務指標犯了愁,完成業績靠網購現象有所擡頭。
專家表示,銀行對規模的追逐就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在全行業淨息差承壓的背景下,規模情結又會加劇淨息差收窄壓力,如果無法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平衡,便會深陷惡性循環。銀行應優化資產負債定價機制和考覈方式,做好規模和利潤微幅增長或存在一定波動幅度甚至不增長的心理準備,莫對增長過於苛求。
以價格換規模
經過多輪降息,銀行存款利率的吸引力正在減弱。記者調研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目前,即便是在掛牌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國有大行和多家股份行各地機構三年期定存利率也普遍在2%以下。正是基於此,部分對存款上量有要求的銀行發力特色存款,通過上浮更多基點招攬客戶。比如,多地中小銀行三年期定存利率能達到2.2%以上。
以城農商行爲代表的中小銀行,在攬儲上仍表現出較爲強烈的規模情結。“我們有‘攻堅利率’,對比其他銀行的存款利率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同時,對於有取款憑證或取款短信證明的從他行轉移過來的存款,我們有送積分等活動。”山東一位農商行人士表示。
河北某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個別期限存款產品搭配了返點操作,比如三年期定存的利率寫在書面上是2.2%,但客戶實際拿到的利率是2.4%。換句話說,存款額的0.2%直接返到客戶賬戶裡,如果客戶近期能以個人或家庭名義存夠300萬元,還能找行長進行特批,實際利率能達到2.5%以上。
拉存款仍是部分銀行攻堅行動的主線任務。不過,與中小銀行相比,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在存款任務期限上普遍更追求短期化,淡化了對高付息成本的中長期存款的要求,更加看重客戶整體資產在本行的提升。部分銀行零售條線基層員工要承擔理財銷售、保險銷售、基金銷售、貴金屬銷售、個人養老金開戶繳存、第三方存管開戶等一攬子任務。
“財富中收方面的任務挺多的,比如年底前要完成80戶第三方存管開戶;代銷保險每週必出單,銀行會定期督導,期交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經歷了一波下調,躉交產品利率對比定期存款優勢不大,客戶購買熱情不高,完成任務挺難的。”某股份行華北一家支行的客戶經理說。
而在貸款端,對公和個人條線都在繼續“卷”低利率。以個人消費貸爲例,多家銀行目前的消費貸利率較今年8月繼續下降了約20個基點。對公方面,對公開戶、工資代發、企業攬存、企業貸款指標易升難降,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疲弱,各家銀行對存量市場的爭奪愈發激烈。
一家股份行華南某一級分行對公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目前對規模增長的需求不是很迫切,不過有些同業依然在苦苦追求規模,比如有些銀行對普惠貸款、綠色貸款等劃定了兩位數的增長紅線。目前實體企業的信貸需求與年初相比沒什麼變化,結果就是行業資產投放價格繼續下行。”
淨息差收窄之痛
“銀行業追求規模的現象由來已久,雖然這兩年金融監管部門一直督促金融機構摒棄規模信仰,轉向高質量發展,但是‘沒有規模就沒有利潤’的信仰一直存在,短時間內難以扭轉。當前在淨息差收窄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規模做大是利潤增長的最主要源泉,成爲各家銀行發力的重點,而基層員工本身的收入又與規模指標、利潤指標等掛鉤,所以銀行的分支機構對規模的追求難以在短期內改變。”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級研究員任濤對記者表示。
多位業內人士分析,在存款上,利率經過多輪調降,疊加今年“手工補息”整改及資本市場的吸金效應,四季度以來銀行存款流失現象明顯。央行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住戶存款增加11.28萬億元,而前9個月住戶存款增加11.85萬億元。將兩個數據對比後發現,住戶存款在10月份這一個月裡減少了5700億元。Wind數據顯示,部分銀行加速發行存單,目前多家銀行存單使用率超90%,這也表明一些銀行正面臨存款荒或一定的負債缺口。
在信貸投放上,對公信貸擔當壓艙石角色,但近年來對公信貸投放“壘大戶”,即信貸資源向大企業、大項目和熱門行業過度集中的現象並不少見。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同業瞄準的目標客羣頗爲集中,一些銀行採取以量補價策略,求得資產規模增長,疊加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導致行業競爭加劇。
對於銀行的一線工作人員來說,其揹負着難以完成的任務,不得不自掏腰包、求助親友、找同業進行指標互助,甚至有銀行員工通過中介買存款、買貸款、買客戶,這也讓資金掮客、貸款中介、記賬公司等灰色產業鏈機構“展業活躍”。一些資質不達標的客戶經過貸款中介包裝,可以較低利率拿到銀行貸款,這加大了銀行信貸業務的經營風險。
以價格換規模,對本就承壓的淨息差造成了更大壓力。最新監管數據顯示,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53%,在警戒線以下繼續小幅下探。業內人士認爲,對於淨息差承壓且本身資產結構和風險管理存在問題的銀行來說,愈發激烈的以價格爲主導的同質化競爭會加速形成反噬。
近日央行發佈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貸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情況下,銀行過度競爭貸款,部分貸款利率特別是大企業貸款利率明顯低於同期限國債收益率。同時,報告還指出,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動”,銀行存在規模情結,認爲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覈時點,出現“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行爲。
優化結構和定價管理
通過打價格戰擴大業務增量絕非長久之計。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應將摒棄規模情結、速度情結落到實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定價管理,找到規模與效益之間的平衡點。
“作爲市場化機構,努力追求規模和業績增長是內在要求,指標考覈本身無可厚非。由於銀行存貸規模具有明顯的時點屬性,節點考覈以及相應的節點KPI突擊也就難以規避,這無助於提升銀行真實業績,更多地成爲粉飾KPI的手段,近年來受到監管部門及銀行自身的關注,通過淡化時點考覈、提高日均要求以及增加多元指標等方式,該現象相比前些年已有明顯緩解,但未來仍需繼續予以關注。”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記者表示。
薛洪言認爲,緩解淨息差壓力不是目的,更強的盈利能力纔是銀行的最終訴求。“銀行主要基於貸款需求、貸款定價等來反向調整負債規模和結構,藉此來影響淨息差。貸款需求上不去,僅靠負債端的調節,即便對穩定淨息差有一定效果,也無助於從根本上提升盈利能力,也就談不上規模和效益的平衡問題。”薛洪言說。
任濤表示,在淨息差總體收窄的背景下,規模成爲收益的最重要支撐,但對規模的一味信仰又會反過來加劇淨息差收窄壓力。如果無法權衡規模和效益,銀行便會深陷惡性循環,這不利於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大行規模訴求沒那麼強了,結構上的問題就可能慢慢緩解,一些規模較大的銀行就不會憑藉價格戰去搶奪存量客戶,高息攬儲、低價投放的現象就會變少了。”一位資深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任濤認爲,不能單純地要求銀行業摒棄規模信仰,金融管理部門和自律機制應發揮主導作用,推動銀行業負債成本下行,使銀行業負債成本下行幅度與資產端利率下行幅度保持基本同步;金融管理部門應主動打擊市場亂象,避免資產負債定價偏離市場合理水平。
任濤表示,銀行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優化資產負債定價機制和考覈方式,降低負債成本,實現資產端精細化定價。“銀行要主動摒棄規模信仰,做好規模和利潤微幅增長或存在一定波動幅度甚至不增長的心理準備,不要對增長二字過於苛求。”任濤說。
任濤還表示,銀行基層機構和員工對規模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源於轉移定價機制和考覈方式,故應從完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機制和優化考覈方式上着手。例如,在優化考覈方式方面,可以考慮適度降低規模、利潤等傳統經營類指標的權重,向客戶數、AUM、負債成本、淨利差和淨息差等指標傾斜;在完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方面,可以考慮通過在活期、結算性存款方面設計差異化點差,鼓勵機構多增加低成本負債來源;可考慮將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納入RAROC(風險調整後的資本回報率)中,以提升績效評價的精細化水平。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