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農商行原一把手張長友被查,廣東農信系統再添反腐新案

近日,河源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官網公佈,廣東東源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源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長友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廣東省紀委監委駐省農信聯社紀檢監察組紀律審查和河源市監委監察調查。這一消息再次將廣東農信系統的反腐風暴推向高潮。

截圖來自河源紀檢委官網

公開信息顯示,東源農商銀行前身是有着60年發展歷史的東源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是東源縣業務規模最大、網點最多、覆蓋面最廣的金融機構;2009年5月,統一法人掛牌開業;2014年1月7日,東源農商銀行正式開業。

據最新財報顯示,東源農商銀行 2023 年末業務總收入 48,736.51 萬元,比上年減少3362.52 萬元,減幅 6.45%;總支出 47,652.51 萬元,比上年增加 2670.09 萬元,增幅 5.94%;經營利潤17894.69 萬元,比上年減少 1832.87 萬元,減幅 9.29%。

經營業績壓力增加的背景下,東源農商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面臨下滑的風險。截止 2023 年末,按五級分類口徑,東源農商銀行不良貸款8982.12 萬元;不良貸款佔比 1.11%。貸款損失準備餘額14972.91 萬元,比上年末減少 4721.12 萬元,年末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436.78%。一般風險準備和非信貸資產減值準備提取,年末餘額分別爲18651.25 萬元、2240.15 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張長友在2014年至2018年期間擔任東源農商銀行董事長,是該行自農信社改制後的首任董事長。然而,卸任董事長六年後的他,如今卻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被調查。這一事件不僅揭示了東源農商行內部可能存在的治理問題,也再次將農信系統的反腐形勢推向風口浪尖。

事實上,張長友被查並非個案。今年以來,廣東農信系統已有多名高管落馬。據統計,包括張長友在內,廣東農信系統已有至少12名高管被查,涉及廣州、梅州、順德、河源等多個地區。其中,僅11月份就有順德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姚真勇,陽江農商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孔傳贊以及東源農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長友三人被查。

除了張長友,廣東農信系統近年來還有多位重量級人物落馬。例如,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廣東省農信聯社”)原黨委副書記、副理事長、主任蘇寶玉,以及原黨委書記、理事長周高雄和王碩平,都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被調查。這些高管在任期間,手握大權,對農信系統的內部治理和業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落馬,無疑爲農信系統的反腐鬥爭敲響了警鐘。

農信系統近年來頻繁爆出高管腐敗案件。自2003年全國農信系統社改革以來,農村信用社、農商行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管理權交由地方政府負責,省級政府成立省農信聯社,具體承擔對轄內農信金融機構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省農信聯社的定位逐漸偏離了“管理、指導、協調、服務”的初衷,變成了擁有對下屬機構人事任命權卻不管資本、不管經營、不擔風險、不負盈虧的“特殊機構”。這種機制設計上的缺陷,爲腐敗和權力尋租提供了溫牀。

而由於省農信聯社擁有對下屬機構的高管用人權,但卻不需要對選人用人的失誤承擔任何責任,這導致各類關係戶氾濫,選拔人才往往與下屬機構市場化需求背道而馳。同時,農信聯社在業務層面干預旗下機構業務的邊界無明確劃分,一些農信聯社領導打着“建議”的旗號讓下面的機構放貸款,一旦出了問題卻只“提建議”而不被追責。這種監督管理的失位,使得農信系統內部腐敗現象屢禁不止。

此外,農信系統的內控機制也存在嚴重缺失。在廣州農商行原董事長王繼康的體系控制下,該行卷入了河南新財富集團詐騙案、雪松控股集資詐騙案、劉珂案等高風險案件之中。廣州市委第三巡察組對廣州農商行黨委開展的巡察“回頭看”中,批評該行“內控機制缺失”。這些案例表明,農信系統在內控機制建設方面存在嚴重不足,難以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

農信系統的腐敗問題不僅損害了金融機構的聲譽和利益,也對地方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廣州農商行在王繼康等人落馬後,隱性負債浮現、風險逐漸暴露,經營績效急轉直下。自2020年開始,該行營業收入連續五年負增長,歸母淨利潤更是暴跌近8成。這種局面不僅影響了廣州農商行的可持續發展,也對地方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構成了威脅。

面對農信系統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監管部門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監管和反腐鬥爭。當前,廣東省紀委監委駐省農信聯社紀檢監察組對張長友等人進行了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銀保監會等部門也加強了對農信系統的監管執法力度。然而,要徹底解決農信系統內部存在的問題並非易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